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理困境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以农家书屋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家书屋工程属于我国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J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现状的考察,以及对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与满足情况的调查,发现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之一的农家书屋存在建设和使用缺位与错位的现象,并面临着选择性政策执行、数字化政绩游戏、乡村干部责任缺失与信任危机等压力型体制下的乡村治理困境的影响。我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农家书屋建设管理主体和权力中心的多元化,从而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中的合作、参与、协商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家书屋工程作为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工程已广泛展开,但就该工程建设管理来看,尚存在着缺乏社会实践和理论依据支撑、自主管理难以实现、服务对象错位、农民接受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研究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科学管理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建好农家书屋是各县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从书屋的择址、管理员的选择、业务辅导等几个方面,县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应发挥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建好农家书屋是各县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从书屋的择址、管理员的选择、业务辅导等几个方面,县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应发挥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家书屋建设是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惠及我国8亿农民的民生文化工程,也是建设新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农家书屋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从投入渠道、建设模式、运行机制、使用方式等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进行探讨和考量;要进一步完善使用功能,扩大建设成果,将农家书屋建成政府满意、农民喜爱的我国新农村中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提高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浙江宋村的治理实践表明,基层政府以改善村民自治运作条件为核心的行政介入是提高农村社会自治能力的有效路径之一。随着农村社会的持续快速变迁,保障村民自治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渐瓦解,其结果是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快速弱化。通过选择性治理事务下沉、民主性议事规则供给、发展性经济资源输入,基层政府可以将行政力量有效嵌入村级治理。生活性治理事务下沉可以重建农民与村级治理间的利益关联,从而增强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动员能力;规范性协商规则供给可以为农民之间的理性协商提供空间与指导,从而引导农民围绕治理事务达成共识;发展性经济资源嵌入可以壮大集体经济,从而为自治活动提供灵活、持续的资源保障。由此,基层政府的行政介入能够重塑村民自治的实践基础,进而再造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7.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国家民生建设工程。从建设的角度看,它是一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程,从发展的角度看它是一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从建设的复杂性来看,纵向涉及到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机关的领导和管理,横向涉及到政府各个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因此,要保证"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与农家书屋发展相适应,与国家行为相匹配的层级分明、职责明确、事权清晰的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组织领导体系。根据构建县(市)、乡(镇)、村三级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要求,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的组织领导体系的思路,为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的全面覆盖,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解读和现代阅读、农民需求、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阅读内容、方式、渠道、活动、效果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农家书屋未来建设的走势和现代化的概念标准。  相似文献   

9.
从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评价的六个基本要素出发阐释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按照“投入、产出、效益、管理”的基本思路设计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农村文化礼堂的再仪式化,是将传统农村民俗礼仪和儒家传统礼仪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文化再生产。浙江台州市L区"乡村十礼"的建构和礼仪实践,反映了以象征性的符号表达仪式的特定关系、礼仪文化再生产的建构方式和乡村社会转型的价值再塑方式再仪式化的逻辑机制。"乡村十礼"的实践表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农民道德共同体和精神家园的仪式过程构成了再仪式化实践逻辑。"乡村十礼"为行为规范的礼仪活动,反映了政府建构乡村社会文化礼仪的价值取向、农村社区治理的文化选择和农民个体的文化意愿,也成为农村社区治理中文化治理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1.
促进社会保障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其中要义,有利于应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面临的治理困境,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果,从而达到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农村的建立及逐渐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从积极探索嵌入性发展开始转向参与社会治理。农村社会保障依托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资源,借助政府、村组干部、基层经办服务人员、村民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力量,通过确立参与治理的理念、明晰参与治理目标、理顺参与治理关系、规范参与治理过程等路径,在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支持下,达成对农村社会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2.
建设、管理、使用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重要环节,其中建设是管理、使用的基本前提.根据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征,探讨农家书屋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提出构建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广东省平远县全面启动了“农家书屋“工程,着力解决农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满足广大农民对科技文化知识的需要,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深受农民群众的好评和拥护。  相似文献   

14.
农家书屋与乡镇图书馆(室)是建设农村新文化、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两个子工程,不缺资源但缺整合,要积极整合政策资源、文化制度和营销传播;两者有必要且有可能在书目控制、规划选题、运作模式和培育市场方面创新和整合文化制度,以规避“空壳”的风险;整体策划“三农”出版物,在供应链上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战略,共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农家书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认为农家书屋存在图书配置针对性不强、管理不够规范、农民的阅读习惯须培养、镇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农家书屋发展的主要对策,为农家书屋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过程和成果为实践基础,设计了以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为主要评价技术的农家书屋公共服务评价模型,详细阐释了从数据采集、权重计算到统计分析等一系列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评价结果与实践成果的对比,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和评价结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家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更多的是一种“软”治理,但却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治理.文化治理的关键在“治”,这不同于过去的“办”文化,也不同于“管”文化.因此,根据文化自身发展规律,选准文化治理的实践路径是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促进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重视文化辐射的作用,特别要重视文化产业辐射路径,这是国家文化治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桑吉 《国际公关》2023,(7):90-92
近年来,乡村治理是目前我国热点话题,同时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切农村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数字乡村治理为农村提供更高更好更便民的物质生活需求、精神需求。从全国来看,西藏数字乡村治理水平较低,尤其是偏远农牧区数字信息化较为落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数字信息和网络宽带进村,让村民明白数字乡村带来的惠民惠利,让本土特色农产品通过数字网络平台渠道走出大山,同时让村民明白什么是数字乡村、数字乡村为谁发展、怎样去实现。本文通过结合实地调查和观察法的方法对比如县L乡进行了实地研究,主要对本土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家书屋的合理利用以及农村技术型人才的支配进行了一定的调查。此过程中农牧区的本土特色产品销售方式过于单一,缺乏数字网络平台,农家书屋的利用率不高以及技术型人才欠缺等存在问题,并对此问题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农地确权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自上而下的确权政策表达遭遇到多方面的抵制,导致确权实践的"被产权"逻辑。即一方面政策实践脱离农村社会实际和农民需要,表现出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另一方面,作为政策实施对象的农村和农民被动接受政策,不得不用某些策略性方式纠正政策内容与实际需要的背离。具体而言,基层治理原有秩序机制、村庄社会运作逻辑和农民的土地认知结构等成为形塑"被产权"实践的主要因素,诸种反制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消极作用,但是契合当前农村社会现实和农民实际需求,具有实质合理性。在与制度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下,依靠产权制度孤军深入,往往陷入"头疼医脚"的实践困境,损害而并非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经历了历史上力度最大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农村的村庄学校消失,村庄幼儿园兴起,农村幼儿园成了农村社会的文化高地。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治理存在治理主体“靠政府”,治理取向“唯城”“唯农”,治理目标“扶贫不扶志”,治理过程“治标不治本”等困境。农村学前教育治理的任务是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均衡,改善农村学前教育公平,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农村学前教育治理的路径在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主体;建构供给时代发展和符合农村人文的治理取向;心系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治理目标;探索“标本兼治”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