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民族认同在中国古代的表现形式,即通过认同儒家文化而认同一家一姓之王朝.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兴起之后,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通过想象"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为"中国"命名,并且建构起我们的民族历史.而由于中国民族国家仍在建构之中,我们面临着很多思想上的障碍与争论,只有通过民主制度的建立与文化认同的回归,才能把民族主义从一种情绪转化为一种思想.  相似文献   

2.
论赎刑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赎刑制度童光政龚维玲赎刑制度是中国古代刑法发达的反映,它从夏代产生起,为历代王朝所承用,直到清末引入西方法制,才被取消。赎刑制度在中国古代刑法的执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目前学界对它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价值认识不一,在强调刑制改革的今天,对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岳音 《东岳论丛》2011,32(4):80-84
在中国古代文献和历史文物及遗迹中,关于"踏歌"的记载很多,这些记载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明确使用"踏歌"二字表述的;二是虽然不使用"踏歌"一词,但从内容看明显是描述"踏歌"的;三是以图画形式直观记录"踏歌"的。本文通过对以上三类文献材料的考释分析,探讨"踏歌"的发展流变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合法性"理论从殷周之际开始,源远流长。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主要探讨的是统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而非统治形式的"合法性"问题。统治权力的"合法性"又可一分为三,即:一是王朝更替之际,新王朝取代旧王朝的"合法性"问题;二是外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合法性"问题;三是王朝建立后,继体之君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姜芝娟 《齐鲁学刊》2007,33(5):31-35
中国哲学中有无逻辑?中国哲学有无抽象思维?这是中国哲学面临的两大难题。否定者无疑使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面对重大挑战,而肯定者却未拿出"逻辑"和"抽象思维"存在的证据。但是,通过中国名学中以冯友兰为代表的一种关于"白马非马"的解释理论及其解释批判,我们将会发现古代中国哲学存在关于构成哲学论议的概念的反省工作,公孙龙的论题作为一个悖论担当了所谓名论传统的一部分,使关于概念的反思与抽象概念的使用得到成立。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国的农耕个体经济、社会政治结构是形成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基础。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出现过短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因分裂而出现的"国"只能是中国境内的地方割据政权,而非主权国。这些"国"都有着共同的中国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其爱国思想属于中国爱国思想文化传统。古代中国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思想结合在一起,这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必然产物,是古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质,而非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屈原和杜甫分别是分裂割据时期和大一统时代爱国与忠君思想的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爱国与忠君思想文化传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两个具有承续性的地方政权,它们坚定地认同唐宋王朝的历史文化。其中,历史认同是指南诏大理国对中原王朝形成的关于血缘、地理和治统观念的认可与接受;文化认同是指它们对源于汉地的有关心理、制度和道统认识的赞同和悦纳。  相似文献   

8.
禹是夏的开创者,但夏代还没有文字出现,历史上对禹与夏多有质疑。而考古发掘的彝器文物,特别是春秋时期的魏庄子、伍员等人都有禹与夏代历史的叙说,这与《尚书》的记载是一致的,证明禹与夏绝非只是传说,而是确实存在的历史。虽然关于夏代礼制的诸多记载多不可信,但却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从文化的传承看,夏是三代文化的开端,孔子讲三代礼的损益从夏开始,董仲舒以尚忠为夏代文化的特点,都有可信的历史印迹。  相似文献   

9.
杨军 《中国社会科学》2023,(3):187-203+208
北方民族大多在由前国家社会向国家演进的关键阶段,必须解决认同改造的问题。这一关键阶段恰逢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密切互动的时期,因此对中原王朝的认同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自身认同改造的一种选择。中原王朝包容四夷的政治理念和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对北方民族的吸引力,促使后者在认同转换的过程中逐渐突出中原王朝认同,最终建立起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北方民族的中国认同是北方民族自身发展的合理路径,有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民族认同在中国古代的表现形式,即通过认同儒家文化而认同一家一姓之王朝。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兴起之后,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通过想象“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为“中国”命名,并且建构起我们的民族历史。而由于中国民族国家仍在建构之中,我们面临着很多思想上的障碍与争论,只有通过民主制度的建立与文化认同的回归,才能把民族主义从一种情绪转化为一种思想。  相似文献   

11.
马卫东 《文史哲》2013,(4):118-129,167
《公羊传》的大一统理论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其基本内涵是"重一统",具体内容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周代的大一统思想,是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的产物,它源于西周分封诸侯的历史实际及西周封建所造成的三大认同观念: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思想观念由西周封建所开创,是西周王朝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线索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古巴比伦、埃及、印度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是,中国的文明史,有历史文献明确记载又被考古资料印证的约自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始,算起来距今仅有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约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夏代,是我国早期的奴隶制国家,中国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向无疑义。但因为没有真实可信的历史文献记载,而且考古学又没有发现夏代的历史文献和文字,所以夏代往往被看作是传说时代。有鉴于此,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更是历史学和考古学家必需探讨的最重要课题之一。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于1983年到日本讲学时,曾专题谈论这个问题,讲稿后来被日本整理成书。他在书中指出:“我们根据考古学上的证据,中国虽然并不是完全同外  相似文献   

13.
葛逻禄作为一古代部族,其名称在汉文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如歌逻禄、哥逻禄、葛逻禄、割禄、割鹿等,蒙古元朝时期,汉文文献中多记为哈刺鲁、合儿鲁、哈儿鲁、匣刺鲁、柯耳鲁、哈鲁、哈刺奴、罕禄鲁等.本文所述的葛逻禄系指蒙元之前的葛逻禄部族. 从公元7世纪始此部族以"三姓葛逻禄"之名活跃于西域历史舞台,至元朝灭亡后逐渐不见于汉文史料记载当中.公元7至10世纪相关葛逻禄的史料除了汉文史料、碑铭资料外,还有部分穆斯林史料可资利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初,汉地正处于宋、辽、夏、金的分裂时期,汉文史籍中关于西域各部族的记载非常有限.值得提及的是撰于10世纪末北宋太宗时期的《西天路竞》①及王延德出使高昌后所撰的《西州使程记》②中存有"割禄"、"割鹿国"的记载.此一阶段的西域中亚地区相继受喀喇汗王朝和西辽王朝统治,相关的穆斯林史料相对丰富一些.受限于葛逻禄相关史料的匮乏,国内外学者中关于葛逻禄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但在关涉天山地区诸突厥语部族如突厥、回纥/回鹘以及喀喇汗王朝等问题的探讨时,不可避免地要论及葛逻禄.  相似文献   

14.
在考察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文物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蹴鞠在朝鲜半岛的传播等相关历史事实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蹴鞠起源于中国,有"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等记载;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蹴鞠在朝鲜半岛的最早传播时间可追溯到唐以前,隋唐之时是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蹴鞠传播到朝鲜半岛后,逐渐发展为抛球乐、掷草戏、弄珠、击鞠等游戏,其中最为流行的游戏为击鞠;传播至朝鲜半岛的古代蹴鞠开始出现变化,在朝鲜朝编制完成了综合武艺的代表性著作——《武艺图谱通志》,受到了朝鲜朝世宗大王的高度重视,还成为选拔武将的必考项目.  相似文献   

15.
张彧彧 《天府新论》2012,(3):135-138
郁金香为荷兰国花。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郁金香"的记述,然其所指却不是荷兰的国花,实属同名异物。古文中关于"郁"、"郁金"和"郁金香"的记载,诸说不一,时有混淆。本文从古代祭祀礼仪、中医学说、古代文学等角度出发,结合前人考证,对古文献中的"郁金香"从来源到功用进行了新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从政治心理研究的视角来看,秦始皇东巡,是在关东士民与秦人存在显著心理差异与心理隔阂的历史背景下,秦王朝为消弭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而采取的经略关东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始皇之东巡既是政治之旅,也是文化之旅。虽然东巡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为建构秦王朝的国家认同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秦始皇东巡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东巡刻石首次以官方文书的形式,确立了坚持国家统一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要求,其历史意义应当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在传播学家拉斯韦尔看来,传播的第二项社会功能就是"协调关系".从理论上看,在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中,"协调关系"功能同样可以表现为"协调"、"调节"、"说服"、"论坛"、"联系"等几方面,但这些"协调关系"的具体功能在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中存在明显的缺失.中国古代谏议传播虽然对政治权力--皇权(王权)有一定的制约、调节.但它只是在专制政治秩序、结构及观念内的有限调节.谏议传播制度总体上并不是君主政治的对立物,而是君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关于儒学为什么在先秦诸子之学中脱颖而出成为雄霸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 ,但是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言说的空间依然较大。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没有引起论者的注意 :一是儒学是古代士人阶层社会角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话语表征 ,因而最能代表士人阶层的意愿与利益 ;二是儒家一直扮演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中间人”或“调节者”的角色 ,故儒学最符合文化霸权形成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凹凸法"又名"天竺遗法",指的是古代印度绘画中的染色方法。汉译佛经和梵语文献《画经》都有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印度阿旃陀石窟现在保存着较多的用"凹凸法"绘制的壁画实物。本文逐一分析文字记载和壁画实物,综合三种资料总结出印度古代绘画中凹凸效果的三种表现方式,比较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凹凸画与印度古代绘画在"凹凸法"应用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郝建平 《阴山学刊》2006,19(2):75-79
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表明,在这个历史阶段,不仅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而且已经出现了国家。因此,将夏代作为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亦即中华文明正式形成的时代,是比较适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