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学伦 《21世纪》2000,(5):58-58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化人”比“化物”更重要。实现人的现代化需全面提高民族素质,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对现代化的理解,有些人侧重“化物”,即注重社会的现代化,注重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环境的改观而忽视了“化人”、人的现代化,忽略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投入。由此,在生产上走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在经营上实行粗放型经营。 现代化,包括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化物与化人”的统一。那种把现代化仅仅理解为是物质生活的富裕,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即单纯…  相似文献   

2.
试论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性纪光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纲领。邓小平既立足于中国现实探索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独特道路,又在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背景下审视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发...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方世南教授的新著《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了人的现代化对于实现我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地位、作用、意义等。 如果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那么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既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手段也是实现现代化的目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体系中,只有人才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虽然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化的动力付健民对现代化发展动力的探索,是现代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国外的现代化理论中,这一问题始终处于一个显要的位置。所谓现代化的动力,是指直接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在任何情况下,现代化的动力都不是一个单因素结构,而是社会客体层面和主体层...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是全球社会发展的浪潮和趋势,是社会学家关注的新热点。现代化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发达,物质生产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的本质、前提和目的,社会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起着反作用。二者是发展这条主线上双轨运行的体系,既表现为同质性,又表现为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是多少代中国人苦苦追求的美好理想,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亿万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怎样衡量现代化的成败?本文从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是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的统一,是人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统一,是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利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现代化建设内在地包含着文化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化的实质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吸纳科技文化的过程。因此,科技文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科技文化,弘扬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现代化已是一殁全球性潮流,已成为无数学者热切关注和潜心研究的时代主题。然而,对于克竞什么是社会现代化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给法,莫衷一是。本文在对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归纳和评价的基础上,立足社会学的视野,认为社会现代化这一概念所蕴含的全部意义是: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科学技术发展为纽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体,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组织管理、生活方式、人类活动空间等诸多领域的本个性、全球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郭晓君、赵建辉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12期中撰文指出: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自身生产、综合素质、实践活动能够适应并推动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传统人向现代人全面转化的过程。人的现代化与整个社会进步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整体进化或转化。现代发展是综合发展,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主体、中心和终极目的。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人的现代化就谈不到人的全面发展,更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有时见物不见人,片面强调经济现代化,留下了深刻教训。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已经构成,可是我国人的现代化程度却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不仅在城镇中存在大量的法盲、科盲、市场盲,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发展理论按照各国启动现代化的时序将现代化分为早发式与后发式两大类,后发式现代化是被动的、依附于发达国家的、与精神因素无涉的、外行式发展的现代化,因而只能全面仿效和全盘接受西方的早发模式。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我国的社会发展与世界性现代化浪潮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内生式主动型”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论,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宝库,开创了一条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发展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结构转型期,行政监督机制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政治体制对社会的整合程度,关系到社会机制面向现代化的过渡和重构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体系的整体性功能和发展状态的好坏。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要求政治系统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变动的格局,根据中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行政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与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现代化城市的内涵应包括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环境现代化,而国际化城市是世界各地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相互比较的产物,并提出了六种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社区发展走的是从社区迈向社会的道路,这是人类在现代化道路上所作出的第一次选择;而社区建设走的则是从社会返回社区的道路,这是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所作出的第二次选择。社区建设的总体理论是社会社区化或社会人文化。所谓社会社区化,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它揭示了社会发展向社区发展转移的必然趋势,复兴在现代化过程中被遗忘的落后社区;二是它反映了用社区共有原理或社区人文精神来建设大社会的客观要求,使整个大社会变成一个人关系和谐、充满亲情、友谊和人情的温馨社区。  相似文献   

14.
就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来看,历史的车轮已经超过了牧业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并正在朝向更高的历史阶段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趋向前发展,人和自然的区别越强烈,统一也越深刻、越丰富.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工业化只是其起点,而非全程标志。现代化观念的产生与发展观念的演变是密不可分的。本世纪40至60年代,西方研究现代化理论的学者是从单纯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理解发展的,其发展模式是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为蓝本的,他们指望能借助工业化的方式,将社会带到现代化的水平。所以,长期…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使人类社会取得了较大进步,同时也给人类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但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并不是永远对立的,二者能够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协调统一。西方绿党的崛起表明,现代化已给人类、人类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人类必须正视现代化,正视生态环境,妥善协调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促进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以高科技迅猛发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即将到来,在新世纪中,学校教育为适应社会需要,将面临着培养多层次,高素质人才的严峻挑战。众所周知,教学管理在学校教育中,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遵照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因此,加强学校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一、教学管理现代化是学校发展的客观需要从一般意义上讲,我国教学管理现代化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以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为依…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常被理解为实现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机制的发展过程,是指工业阶段本身而言。现代化就是掌握一定历史时期最先进的工业技术、经济形式、伴随这一历史过程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文化水平等。俄罗斯现代化的问题已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中心问题之一。本文依据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几个社会前提条件。对俄罗斯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现代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与人口转变理论王渊明从传统农牧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是一次全方位性的深刻的历史变革。伴随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不仅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要发生变化.人口发展的模式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型。对于人口发展的变化,人们...  相似文献   

19.
略论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的现代化胡才珍互动,即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交互作用,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社会从原始的互动手段向现代化的互动手段发展的进程中,第。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技术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和...  相似文献   

20.
试论安徽省环保产业的发展陈鹏现代化是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正在经历的一场最深刻最全面的社会变动过程。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文化及人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成为全球所有国家、民族、地区的发展趋势。然而以工业科技高速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化过程,在给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