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概观了历史上各种"皇极"解释,然后考察了朱熹《皇极辨》的主要内涵。"皇极"是《尚书.洪范》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汉唐以来直至朱熹以前,训"皇极"为"大中"是主流解释,然而朱熹在遭受极大政治打压的晚年,毅然将《皇极辨》公诸于世,强调指出"皇极"应当解释为君主必须以身作则,为天下树立道德楷模。文章最后将朱熹的"皇极"新解置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中,试图提出一种新的观察,指出"皇极"诠释之争不仅是概念问题,更是当时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2.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的《甘誓》和《洪范》篇。《洪范》篇中的“五行”是被当做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提到的,可以说至迟在西周时期,五行观念已被运用于国家政治领域。阴阳观念在西周中末期与时令、自然灾害相联系,开始臧否王政,预测王朝命运,与后来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系比较接近。阴阳、五行分别在物质生产、礼仪制度、灾异应对、社会思想等方面影响西周国家政治。  相似文献   

3.
对清华简《尹诰》提出五项质疑:(一)与传世本《礼记·缁衣》所引《尹诰》文义不合太甚;(二)称呼混乱;(三)叙事内容与《尚书·汤誓》互相冲突;(四)"金玉"连用不应出于夏商之际;(五)与传世文献多有雷同,且夹杂后世语言。  相似文献   

4.
比附思维与《吕氏春秋》五行世界图式的建构问题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思维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显性表现。《吕氏春秋》涵蕴丰富的五行附象思维与五行附数思维。其中,五行附象思维关注事物的具象或想像,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象"之间异质联结的必然性,分为五行具象比附思维与五行想像比附思维。五色、五音、五味等属于五行具象比附思维,五帝、五神等属于五行想像比附思维。五行附数思维关注"五"数或"五"数结构,抹煞了"五"在记、量方面的特征,突出了在分类性的套数方面的功能。四季之"四"与六畜之"六"或益或损为"五",即是深受五行附数思维的影响使然。五行附象思维与五行附数思维相济并行,五行世界图式在《吕氏春秋》中最早定型。  相似文献   

5.
《五行》有一个重要范畴“和”,“和”又有一个等值的范畴即“时”。二者关联的是,仁、义、礼、知(智)四种德之行跃升为“善”,仁、义、礼、知、圣五种德之行跃升为“德”,以及德行达到最高境界时的践行方式。“和”一般被解释为“和谐、协调”,这种认知有悖于《五行》体系给出的界定,也背离了该范畴的历史渊源。《五行》之“和”乃取义于跟《洪范》“五行”中的五味关联甚深的“和羹”、“和五味”,以及由此滋生的“和五声”等观念,意指参与其中的各元素的个别存在被超越而生成新的同一体,因此并无“和谐、协调”可言。《五行》“和”(或“时”)深刻继承了《洪范》“五行”说蕴含的五味和的结构框架和模式。  相似文献   

6.
政治意识笼罩下的原始五行观——对《洪范》“五行”概念的性质及其思想史意义的再认识胡新生《尚书·洪范》是中国古代最早将水、火、木、金、土列为“五行”并系统论述五行特性的重要文献。准确把握《洪范》五行观的内涵和性质,对于理清古代五行学说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班固《尚书》学承师渊源颇为纷杂,但其家学当远承之班伯.班固集西汉《尚书》学以“洪范五行”察变之大成,对后世《书》教传统影响巨大.其撰《汉书·叙传》及其论纪、表、志、传之所以作,体式仿《书序》.班固推尊《尚书》为信史,曾作《典引》一篇以续《尧典》.班固所撰《汉书》称引《尚书》今古文兼采,较好地体现了东汉《书》教传统兼通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尚书》除晋人伪造部分外,其余篇目均可作为研究古代史料的依据。《周书·洪范》尤富史料价值。据本篇《书序》对照《史记》的《宋微子世家》、《殷本纪》等书,武王养老尊贤,“释箕子之囚”,载他回国,向他问政,箕子即以“洪范飞畴”告诉武王。“九畴”总括了商代奴隶主国家哲学、道德、官职、天文历法、君主专制、施政手段、宗教卜筮、气候征象、法律赏罚等九个方面的“彝伦攸叙”,堪称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纲领,而以王权和神权、即政教结合为其中心。本文拟将全篇归结为阴阳五行、自然科学、君主专制、施政手段、设官分职、王权神授、道德规范、天人相感,卜筮决疑等九个方面试加论述,以就教于高明。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是应对国内企业管理方法"水土不服"的良好药剂。近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教授将"五行"生克学说的演变与管理职能结合起来,提出著名的C理论,对现代企业的"本土化"发展给予重要启迪。来源于《尚书.洪范》的"五行"学说形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质蕴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因子,"五行"要素内涵的"生克"外延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职能要素存在着有机契合。"五行"说的历史传衍和现代功用,丰厚了企业职能管理理论的中国文化土壤,同时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殊像。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公羊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大一统”说与《尚书·洪范》的“建用皇极”说有着深刻的思想关联。首先,二者皆以“君极”之立作为王道之行的关键因素;其次,二者皆以“王正”作为“君极”之立的基本前提,且谓基于此,“一统”之义方得成立;再次,二者皆蕴含了改元立制以厚养万民之义。无论是“一统”说还是“皇极”论,固然均表现出鲜明的尊君色彩,但二者所强调的“归元”或“君极”思想实则又内涵着抑君乃至“革命”之意。因此,“大一统”并非简单地意味着思想、观念、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绝对统一化,而“皇极”论也并非主张君主专制。在儒家看来,君王之于天下人心,本质上不过起着召唤与凝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梁涛先生基于今本《中庸》一部分内容与《五行》的思想一致,断定今本《中庸》与《五行》都是子思一人的作品.这一论断值得商榷.今本《中庸》的"自明诚"与《五行》的"行"有着明显的不同,今本《中庸》的"自明诚"是由外在的道德行为激发内在的诚,已达内在主体自觉,而《五行》的"行"尚停留在外在道德行为,缺乏内在主体自觉.今本《中庸》与《五行》的这一差异,说明今本《中庸》与《五行》的思想是不同的,二者并非出自同一个人的作品,而是由不同的人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五行》、《六德》是思孟学派在充分认识人类自我的前提下建构的和谐人类内外秩序的两大制度创新。《五行》依《尚书》洪范九畴之"五行"旧瓶装思孟学派重塑人类内在精神秩序之新酒,《六德》以《周易》之六位反观人类社会君臣、父子、夫妇之六职,设六德,教六艺,以生德于中。实现儒家所愿望的秩序原则、和谐原则的统一。其理论创制的勇气和思路在复兴中华文化的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简帛《五行篇》的出土,给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孟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答案。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应是仁义礼智圣,而不是如后人猜测的仁义礼智信或金木水火土。通过对《孟子》的解读,发现“五行”的具体所指及《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说的关系,就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4.
郭店楚简《五行》包含两条线索:天道与人道之别,思的问题。天道与人道之别又可表述为五行与四行之别,其细微之处在义与仁的差别,而思作为心的能动能力贯串于上述问题的发展中,构成了五行德目相生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五行》篇展示了“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的君子形象,从而与《孟子》中“集大成”的“圣之时者”形成了关联。  相似文献   

15.
简帛《五行篇》的出土,给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孟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答案.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应是仁义礼智圣,而不是如后人猜测的仁义礼智信或金木水火土.通过对《孟子》的解读,发现“五行”的具体所指及《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说的关系,就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6.
论《尚书·洪范》与墨家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尚书·洪范》是历代政治思想的元典之一,墨家政治思想如尚贤、尚同、兼爱等的形成均在不同程度上受了《洪范》有关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包括诸子思想在内的百家争鸣思想成果都可在《尚书》中找到相似的原始材料,故探讨墨家思想的起源不可忽视《尚书》以及《洪范》篇。  相似文献   

17.
水德与秦制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哲学形态,早在殷商时代就有阴阳和五材的观念,至于这些观念的起源一定更早得多。西周时代,阴阳五行学说就与政治发生了联系。《尚书·洪范》中说上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叫“洪范九畴”,其中第一类就是五行。西周末年,史伯和伯阳父的言论中,就用阴阳五行关系论述过政治兴亡。但是,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一个系统的历史观,是在战国末邹衍的学说中才出现的。邹衍(约前305——前240)“初以儒术干世”(《盐铁论·论儒》),后成为阴阳家的代表。他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胜关系说明王朝  相似文献   

18.
续晓琼 《南都学坛》2009,29(4):F0003-F0003
《尚书》中的《洪范》篇是中国传世典籍中系统阐述国家施政大法的最早的专篇文献,对后世政治思想文化影响较大。由汉至清,受世人瞩目,涌现了许多关于《洪范》篇的诠释文献,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诠释体系,而这个诠释体系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断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简帛文献《五行》篇出土后,国内外各界学者对简帛《五行》篇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诸如简帛《五行》篇的创作时代、作者、学派归属问题;简帛《五行》篇的比较研究;思孟"五行"与传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关系;荀子为何对思孟"五行"学说进行批判等问题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学界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思孟"五行"说,也得以知道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所批判的"思孟学派"是于史有征的。  相似文献   

20.
五行—五脏的配属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与五脏的配属经过了一个从哲学到医学的转变过程。就哲学而言,则经过了从古文经学到今文经学的演变:木、火、土、金、水五行,古文经学分别配以脾。肺、心、肝、肾,今文经学分别配以肝、心、脾、肺、肾。就医学而言,又经过了从《内经》前医学到《内经》医学的演变。汉初马王堆医学帛书已有了五行痕迹,汉文帝时名医淳于意已开始运用五行分析病证,有了五行一五脏配属的苗头,但均还没有五行与五脏的系统配属。《黄帝内经》系统地记载了医学五行一五脏学说,其配法与个文经学配法相同,体现了五时一五脏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