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提出,皖江区域应借助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经济,因此,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对皖江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金融水平、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社会环境六大类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金融相关指标构建皖江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得出金融支持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建议从金融各个方面支持皖江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皖江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然而和全国平均及发达地区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一方面是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是产业用地集约度不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通过对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作为产业的入驻门槛,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实现皖江城市带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现状,采用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贡献模型和Moore结构变化指标法,分析了江苏省1995-2010年三次产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就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与经济增长变动的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变动趋缓条件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支撑了经济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反之,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利用((湖南统计年鉴(2001-2011)》的相关数据,运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分析了湖南200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从三大地区来看,Z值由大到小的空间演变基本是湘南一湘西一城市群的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梯度推进,表明湖南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时间基本相悖;从地级行政区来看,14个市州的Z值以娄底、邵阳、衡阳为中心向四周渐大;P值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梯度推进相向的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湘西地区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以2002-2010年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和结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法测度了各因素的作用程度,进一步确定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02-2010年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变化较明显;建设用地结构中建制镇用地、城市用地和公路用地变化显著。非农业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交通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变化是影响建设用地变化主要驱动力因素。同时也对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驱动因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伟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8):30-33,118
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商法对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制造业相似系数、各市产业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商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皖江城市带不仅不存在产业同构问题,相反的是,产业相似度偏低,远未达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水平。皖江城市带应实行产业同构战略,做好产业规划;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聚;依靠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作为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重要的城市群,对于东中西协调发展及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R&D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CRS、VRS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皖江城市带10个城市的R&D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R&D资源的配置效率总体较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3年皖江城市带R&D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分别为0.505、0.646、0.648和0.506,均不足最优效率的70%;合肥R&D资源配置效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R&D资源的规模与投入产出不匹配,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现象;皖江城市带R&D资源配置效率分异程度逐渐缩小,但不同时期各市配置效率变化较大;皖江城市带R&D资源各类配置效率变动指数,在研究周期中均表现出一定幅度的上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及技术进步变动指数二者的增幅均较大,说明技术进步对R&D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使用1991-2008年皖江城市带10个城市的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测算了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分析了各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趋势,并对经济增长趋同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结论为:90年代以来皖江城市带TFP年均增长率为9.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分析表明技术效率是皖江城市带T...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从国民经济核算层面、增长核算层面和人均产出层面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从国民经济核算层面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为最小且其贡献不断下降;从增长核算层面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3%;从人均产出层面看,1978-2011年云南劳动生产率增长中50.53%是由结构效应贡献的。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长期研究的重要问题,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也是多年来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1985~2015年国家统计局西南地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与重庆市三省一市的GDP与CPI数据,利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85~2015年的31年间,西南地区GDP增速与全国GDP增速一直保持同向变动,年化复合增长率为15.76%;CPI增速与全国CPI增速保持较高的相关性,年化复合增长率为5.81%。从GDP增速与CPI指数变动的关系看出,虽然CPI指数变动与GDP增速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幅度上有所差别,但大趋势基本一致,二者的波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PI指数变动对GDP增速的影响是正向的,每当CPI变动上涨1%,GDP会随之增长0.736%。经济增长能够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反之,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经济增长。依据西南地区GDP与CPI的运行特点,从供求关系、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动力等因素进行分析,促进西南地区CPI与CDP增长相协调,应及时防范高通胀率,避免其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有效减小通货膨胀变动,避免其对实体经济的压力;适度控制通货膨胀,避免其对经济平稳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或制约着经济增长,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绩效是不一样的.本文首先对长三角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动从产出和就业两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测算,然后从结构效应的角度,就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一般分析和规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三大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就三大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提升速度与初期产业结构水平之间具有负相关性,即三大区域间产业结构存在收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县域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的状况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差异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湖南县域经济产业凸现“农”的特征,产业结构差异大、分布呈现区域特征。运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分析了湖南省88个县域经济体在2004--2008年内产业结构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表明:各县域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巨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多部门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利用1992-2009年数据测度产业结构变迁对“金砖四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新兴大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在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每个国家都表现出显著的周期性;自2005年以来,各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渐下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越来越强.并且发现,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新兴大国必须着眼于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瞄准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努力实现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基础上,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中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河北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不明显,而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互动协同关系.为此,提出了促进河北经济良好发展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波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波动理论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现实热点,但对于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通过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技术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发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实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实际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产出增长对武汉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则是对武汉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增速最快的产业。武汉市政府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也应着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与工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并且巩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地位,发展现代都市生态农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实际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增长理论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现实热点,但对于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通过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技术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发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实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实际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的影响;协整检验表明二者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互动关系.实证结果为我国实际经济增长尽快实现由依靠增加投入的粗放型方式向依靠结构转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集约型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探讨两者客观联系规律对我国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关系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人均收入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产业投入产出供给结构变动对收入增长的影响和产业之间相关程度的变动对收入增长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我国产业结构转换的时序、速率、联系规律和转换战略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陕西省1990至2013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回归分析法测算了陕西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表明:陕西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协同关系,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陕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根据陕西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陕西省应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推动经济增长,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继续保持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研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上海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的相关数据进行VAR建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上海市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海市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动态变化.最后,从调整就业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促进上海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