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传统生态法律文化内涵丰富,"天人合一"是传统的生态保护法律和实践的思想基础;生态道德教化在民众传统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及生态法律的有效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值得今人借鉴。而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二元互动模式为现代环境保护法律渊源的多元化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红兵  亦辛 《东岳论丛》2006,27(2):175-178
古代文化世界观是一种建在直观体悟认识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活力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包含文化价值的自然取向和文化价值的整体性取向两方面;现代文化世界观是建立在近代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上的机械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是一种主体性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化是对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的辩证发展,其世界观是建立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发展基础上的自组织演化的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是对古代整体性文化价值取向和现代主体性文化价值的整合,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曲新英  丛松日 《东岳论丛》2012,33(6):176-180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仅是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举措,也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生态文化作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的文化,是蓝色经济战略的必然选择和价值取向.从山东半岛经济社会文化实际出发,促进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为蓝色经济战略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撑,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法律调整是整个经济生活摆脱单纯偶然性和任意性羁绊的基本手段 ,因此 ,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构建一个完整和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 ,已成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扩展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层面,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引起社会的全面变革。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影响,因而也引发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物联网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与物联网技术的创新有着内在的关联,对于物联网技术及社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反作用。物联网社会在建构正向型价值取向的同时引发了负向型价值取向,给物联网技术和社会发展带来挑战也是事实。技术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需要技术予以帮助解决,但也取决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探索,更需要的是通过人们自身不断的、全面的进步来逐步解决。物联网的发展不能放弃价值取向的依托,否则势必影响其科学作用的真正发挥。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是科学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新的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教育价值的变革,在生态文明视阈下,高等教育价值应坚持正确的定位和取向,改变和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以生态价值为根本取向,重新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回归本源性价值,实现高等教育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应然使命。  相似文献   

7.
论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跃平 《江淮论坛》2002,(3):114-117
在21世纪全球文化面临转型之际,审视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趋向,文化的价值取向当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价值标准进行文化选择,要涵养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精髓,培养符合国际市场的观念文化,注意文化的时代主体与民族主体相统一,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提升大众文化的人伦意识和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8.
生态科技新城是顺应我国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我国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的价值取向应为: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要求以及科技、生态、科技、产业城市高度融合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9.
论文化融合与翻译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提出了翻译是促进人类文化融合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表述以及如何摆脱传统翻译观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移植外来文化的观点,从而阐述了翻译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略论法律的生态安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安全价值应视为法律的首要价值。在生态危机时代,生态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生态安全相比于其他安全居于首要地位。生态安全作为人类价值追求的目标应客观化于法律之中,生态安全价值的确立对于法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文哲学视野中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现代生态文化建设问题作了探讨 ,文章认为 ,要建立一种真正体现现代人文精神的生态文化 ,就必须全面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生态文化建立在人与自然的认知关系、实践关系、审美关系之统一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注的自然是“人化自然”,价值的实质是客观事物对人们的需要的满足。自然价值就是人化自然的属性对于人类需要的满足,自然价值具有多重性:生态价值、资源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平、江泽民对人的价值论述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具体地提出了人的价值思想。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价值思想的提出,具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具有新的历史形势下的特定内容。着眼于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彭中礼 《学术探索》2008,3(1):133-13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法哲学的视野来看,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丰富人权价值涵属的法哲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促进社会正义实现的法哲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深蕴法治思维的法哲学方法论。分析科学发展观作为方法论的法哲学意义,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一次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宁 《学术探索》2005,(3):15-17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和目标。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渗透于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人,一切依靠人,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的招生、收费、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诸多环节尚未形成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应对机制。高校法人规章制度的制订、适用、价值取向等问题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科学发展。其价值定位上,既要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科研秩序,保证国家教育方针在高等学校的贯彻执行,同时,也应依法保障高校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在秩序、效率与公平、正义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在关注合法性、合理性的前提下,还须重视制定过程的民主性。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在这种阐述中,有"五个是"的提纲挈领式的定位.其中,关于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的论断,是马克思主叉中国化的重要的最新的成果.这一论断奠定了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学术"话语权"基础,奠定了科学发展观如何指导发展的实践逻辑基础,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定位和创新价值,为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孙芬  孙其昂 《阴山学刊》2004,17(2):76-78
城市贫困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社会和政府应对贫困问题予以高度关注。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建立社会公平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就业支持政策和教育机会均等政策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法制角度探讨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化过程 ,具体从权利到人权、从个人到社会、从统治到治理这三个方面展开 ,阐释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法律的立、改、废的关系 ,概括了法制对于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基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陶琳  陈鹏 《学术探索》2014,(5):53-58
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权力主体基于一定价值标准做出的价值判断。教育法制建设价值取向包括三个方面: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教育司法的价值取向与教育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教育立法存在"重效率、轻公平""重秩序、轻自由""重实体、轻程序"的价值取向偏失,司法价值取向模糊,尚未形成有利于教育法运行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在未来教育法制建设中,必须及时矫正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偏失,明确教育司法价值取向并建立以"维权"为核心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价值取向,从而完善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引导教育法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