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命名的“吴玉章奖金”首次评奖,已于一九八七年十月九日揭晓。同年十月二十三日,在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的会上,吴玉章奖金基金委员会向首届吴玉章奖金获得者颁发了奖金和证书。张怡荪教授主编的《藏汉大辞典》获得语言文字学一等奖。其评语是:“《藏汉大辞典》(张怡荪主编)是一部汇集藏族日常生活和文化科学等方面词语和知识的藏汉双解辞书。全书共收词目五万三千多条,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三卷本)的藏汉大辞典,反映了  相似文献   

2.
七百年前,当十三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藏汉两族的佛教学者,在元王朝的主持下,于北京进行了一次规模弘大的文化合作,对藏汉两种不同文字的佛教大藏经典,加以核对,勘察异同。这一盛举,是藏汉佛教文化的一次总结,是藏汉两大民族团结合作的一座里程丰碑。从中可以看出,千百年来,两族先贤在沟通中印文化上所显示的坚强毅力和湛深智慧,它构成我们伟大祖国文化长河中的一股巨流,是光辉灿烂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聚集了当世藏、汉、维各族有名的佛教学者,历时长达三年之久的合作与交流,所结成的丰硕成果,不但在当时决开元世祖的“积年疑滞”,了解到藏汉佛学  相似文献   

3.
随着藏汉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藏汉人民之间的交流已经不仅仅限于生活以及生意上的往来,同时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促进了藏汉语言文字翻译方面工作的发展。为了能够促进藏汉交流,加强两个民族之间语言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应该加强藏汉语言文学翻译工作。研究藏汉语言文字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藏汉语言文字翻译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藏族和茶     
一藏族饮茶历史简介 (一)茶在吐蕃王朝前后的发展茶是人类的最佳饮料之一,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流行喝茶的国家就更多了。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发现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开始饮茶了。生息在占我国土地六分之一的青藏高原上以藏族为主体,包括门巴族、土族、蒙族、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珞巴族等各族人民,早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有文字记载,藏族的茶史已有1500年左右.藏族民间传说,在公元纪年以后,吐蕃居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藏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用血肉凝结成兄弟般亲密无间的关系,它象一条洁白的哈达,把两族人民的心紧紧维系在一起。对于藏汉民族间的深情厚意,藏汉史籍均有大量记载,尤其是藏族民间文学,描绘得更为有趣,亲切感人。它是我们研究藏汉关系史的珍贵史料。我们了解它、研究它、宣传它、发展它,这对于巩固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无疑大有裨益,本文试图从故事、史诗、民歌、谚语诸方面就藏汉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以教于学者方家。  相似文献   

6.
著名藏学家张恰苏教授主编的《藏汉大辞典》,是一部前所未有的藏汉邓解大型工具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张抬苏先生立志为了沟通藏汉文化.发掘和私扬藏族文化宝藏,从1928年开始编纂藏汉双语辞书,历经九个不同的阶段.五十个寒暑,持之以恒.并在藏、汉等民族语文学家、翻译家的参加编纂下,终于完成了这历史性的巨著。这部收注五万三千条的藏汉邓解大型辞书,1985年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笔者作为一个使用者,发现《藏汉大辞典》对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以及藏文字母的注释欠妥,不揣冒昧提出拙见,以求教于专家。(一)长…  相似文献   

7.
欧美藏学界关于“西藏问题”的叙事主题,似乎都对藏汉文明之历史性质注视不够①.亚洲腹地“三原文明”的融合,构筑了中国藏汉文明的共同根基;植根于藏汉文明共同体的西藏共享性发展理路,从来就不是主观人为的“预设”,而是客观历史的抉择.  相似文献   

8.
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在党的民族政策阳光照耀下,我国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方面是词典的编纂。出版的藏文辞书主要有:《格西曲扎藏文辞典》、《藏文大词典》、《藏汉口语词典》、《汉藏对照词汇》、《藏汉词汇》、《藏汉词典》等。1996年全国藏文印刷字体审定会上,审定通过了22种藏文印刷字体。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务院重申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指导原则,民族语文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同时,藏语文术语标准化工作也开始起步。在全…  相似文献   

9.
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由张怡荪主编、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汉大辞典》于今年7月问世。这是一部汇集藏族语言、日常生活和文化科学方面的词语、知识,按藏文字母顺序排列的藏汉双解综合性大型工具书。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内容涉及广泛,收词相  相似文献   

10.
1985年正式出版的《藏汉大辞典》是我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协作的产物。但《藏汉大辞典》出版后不久,即被台湾省文殊出版社盗版影印。他们偷用《前言》中两小段,署名“本社编辑部”。将原书的主编和编纂人员名单以及序言、后记、图片、版权页等删去,公然侵犯著作权和版权。他们将原书中若干词条挖补,不伦不类地篡改汉文注解。为此,本文特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1.
"一类模式"教学在G州中小学藏汉双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G州共有10所民族类中学,其中采用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学的学校有7所。本研究分别从性别、年龄、职称、民族、语言、地缘、学历、学缘、专业等九个方面,分析了G州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地处藏汉交接地带的塔加村文化的归属问题、独特性及变化趋向,揭示了藏汉交界地带的藏族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13.
大昭寺,在西藏拉萨旧城的市中心,它和哲蚌寺、色拉寺共有拉萨三大寺之称,而大昭寺又有西藏的“寺中之寺”之称。它在西藏人民中极享盛名,这主要是由于它标志着西藏佛教的发祥,标志着我国历史上藏汉人民文化交流和亲善团结。  相似文献   

14.
沙平 《民族论坛》2003,(1):11-12
云南是我国野生茶树最早的故乡,至今在云南的不少产茶区,仍存活着许多古老的野生大叶茶树,它们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茶树王”。在众多的“茶树王”中,最高大最长寿的一株生长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巴达区大黑山的森林中,这棵茶树高达34米,树围3.3米,直径1米多,经植物学家测定树龄为1700多年,不仅是云南,也是全国最长寿最高大的野生茶树。自古以来云南就以盛产茶叶而著称,其中尤以普洱茶中外驰名,这名声是无数的普洱人历经1700多年默默地辛勤耕耘才形成的。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就是以普洱县为起点。多少个世纪以来,无数…  相似文献   

15.
陈进 《西藏研究》2005,(4):121-123
随着西藏地区各项事业的开展,迫切需要懂藏汉两种语言的汉族人才充实到基层去服务。文章通过对在西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汉族学生所进行的跟踪调查,浅析了在培养藏汉双语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能海法师是我国近当代著名的佛教高僧、翻译家、佛学家。毕生从事藏文佛典的翻译和藏汉佛教文化的交流沟通工作,建立了内地首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道场,把格鲁派的佛学思想系统介绍到内地,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藏汉文献记载看西藏古代体育及其发展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吐蕃时期开始,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藏汉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西藏古代体育也相应地有所发展,许多藏汉文献记载了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西藏古代体育内容。西藏古代体育承袭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活动内容,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见证,是中国古代体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藏汉大辞典》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怡荪教授主编的《藏汉大辞典》,于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前夕,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这是一部汇集藏族语言、日常生活和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词语、知识,按藏文字母次序编排的藏汉双解辞书。它是我国第一部供读者阅读藏文典籍、研究藏学课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使用的大型综合性工具书。全书收词五万三千余条,以词语为主,兼收百科。词语部分收有基本词和合成词两大类;百科部分收有语法、文学、历史、地理、诗歌修辞、同义藻语、佛学、因明、医药、历算等。此外,还收有旧时公文、封建法  相似文献   

19.
能海法师是我国近当代著名的佛教高僧、翻译家、佛学家。毕生从事藏文佛典的翻译和藏汉佛教文化的交流沟通工作,建立了内地首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道场,把格鲁派的佛学思想系统介绍到内地,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藏文藻饰词是一种特殊修饰词,数量多、范围广,是藏汉翻译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文章认为其翻译方法应有直译、意译、直意结合并行译法、略译或改译等4种,用法上根据具体情况各有侧重。随着藏汉文化交流的深入,将呈现直译性不断增长,意译性不断收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