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谢一鸣其人     
我是一个小说作者,谢一鸣是我在《读一个句号》里描绘的人物,作者本身也是读者,我又是如何解读自己笔下的这个人物? 首先我要说谢一鸣是个小说人物,小说人物脱胎于现实人物,但是并不等同于现实人物.这就是说,谢一鸣的故事在生活中时常可见,谢一鸣本人有些像生活里的这个人,又有些像生活中的那位,因此可以把他当作生活现实的一个实在反映,却不必把他视为某一个具体原型人物并去追究有多少变形.  相似文献   

2.
缪传真 《决策》2010,(1):101-101
亚里斯多德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因此,所有的小说,都是政治小说。休谟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因此,所有的小说,都是情爱小说。 我写的是一个领导班子。我愿与朋友们,在小说的凉亭里,煮酒论英雄,品评官场人物的南柯一梦。  相似文献   

3.
杨少衡 《决策》2011,(12):95-95
这小说里有一个细节:小说主人公钟昭送给“我”一条烟,该烟装在一只黑色塑料袋里。钟昭是位地方官,与“我”多年相熟,虽然“我”不是要紧人物,人家广结善缘,愿意资源共享,把别人送的香烟转手相赠,雪中送炭,以示友好,让“我”感觉温暖。  相似文献   

4.
在汪曾祺的小说世界里,有一种自然的、随意的原始状态,他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平凡自然的生活场景。在汪曾祺的小说里,语言摆脱了工具的地位,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他的小说语言本身就具有内容性。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体现了用语准确、符合人物的身份、日常化;语言自然、简短干脆,少有修饰;语言雅俗兼备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关于一句话     
杨少衡 《决策》2014,(1):95-95
我在机关工作多年,从乡镇到省直,在各个层级上见识过若干不同个性的人物,包括若干领导,其中有一些人让我留下很深印象,潜移默化成了我的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6.
读一个句号     
一 亿利鞋厂火灾发生于凌晨1时35分左右. 午夜两点,十几位相关部门负责官员分别到达火场,为首的是分管安全的副市长朱龙辉.看着汹涌的火海,他的表情异常痛苦,忽然间一个踉跄,他扑倒在地,医院紧急会诊,断定为突发脑溢血,病情凶险. 这一场大火和朱龙辉的突然发病,却给了谢一鸣一个意外的转机. 此时谢一鸣正在省城一处僻静宾馆里,参加一个"课题调研"活动.当然这只是他自己对外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顾伟 《决策》2010,(8):101-101
我现在读小说,不会过多关注作者的写作技巧,而是在意其故事能否打动我。我床头总是放了几本书,每晚睡觉前翻翻,好看的作品让我一夜难眠,不感兴趣的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王跃文的新作《黄叶满地》是一篇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吸引我的有四大原因。  相似文献   

8.
“心理性”人物观认为小说里的人物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从这点看,高阳的历史小说的价值就是对人物的尊重。具体表现在:在塑造人物的原则上,高阳讲究塑造浑圆人物,将隐匿于人内心深处最活生生的人性揭示出来。在处理次要人物时,即使是次要人物也有自己的地位,组成了立体的人物群像。最后,还常采用变换小说写作视角,使人物跳出作者的束缚,成为真正富有生命的人。  相似文献   

9.
钱雯 《决策》2011,(11):95-95
小说起了一个很香艳的名字,从所写内容看,倒也是名副其实:权力、女人与酒,构成叙述之三角。香艳的小说,其主旨不一定是香艳的,如《红楼梦》,但在《宝贝》中,似读不出香艳以外的用意。现实本来如此吗?或者。作者找不到“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感谢生活     
李乃庆 《决策》2012,(11):95
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里都会有自己的影子,即使在人物形象中找不到,贯穿在作品的灵魂里是掩盖不了的。我说《司马万》里有我的影子。但他毕竟是小说,仅仅是影子而已。2007年初,因为对历史文化有所研究,我从一个做了十年国家级文物单位的管理者被"提拔"到地方志办公室任主任,过去天天忙得焦头烂额,现在一下子清闲起来。因为工作忙,我的小说创作停止了十多年。因为工作闲,又开始了一部早想写而没时间写的书:中国第一部上访题材的长篇小说《无路之路》。2010年8月该书出版了,当月  相似文献   

11.
杨少衡 《决策》2012,(12):95
丁茂盛是中篇小说《胆小如鼠》里的一位地方官员,作为该小说作者,我让自己笔下这位主人公的处境颇为尴尬:该同志本来势头看好,上下有人,已经身任副市长,为一方强势人物,眼看着还要再上,主政一块地盘,不料时运不济,突然祸事缠身,上边的那条线发生断裂,一位他紧密跟随,赏识提携他的大领导出了事,卷入时下屡见不鲜的官员腐败案,丁茂盛的靠山轰然倒塌,案情牵扯下来,眼看他也将随之身陷麻烦,轻则仕途致命大挫,重则身败  相似文献   

12.
李貌  肖艳 《科学咨询》2009,(8):54-54
不经意间看到了一篇微型小说,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报告!" "进来.! 一个脸色如花的女生报告说:"老师,我捡到了一分钱." 老师漫不经心地瞟了她一眼,说:"放桌上吧."小手把硬币放在桌上走了.老师突然发现桌子很脏,就拿起抹布擦起来,用力一弹,硬币就像箭一样落在了门外的水洼里.  相似文献   

13.
清扬 《经营管理者》2010,(7):109-109
小说的最后,鸟博士在监狱里“无所顾忌地化为一只金雕,穿窗翩然而出”,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历经理想毁灭后的新生。这样一个魔幻的结局影射了作者悲十闵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曹成功"其人其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成功是我的小说《秘书长》中的一个虚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却是非常真实的。他是我身边的人,我的朋友。我的朋友里没有哪个人姓曹叫成功,但是有姓曹的,也有叫成功的,我把他们中的几个拼在一起就成了这个曹成功。我让这个曹成功从写小材料的小干事开始机关生涯,历经小秘、中秘、大秘而成为老秘,在患有颈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和尾椎裂等职业性疾病之后百炼成钢,头上戴了一顶市政府秘书长的大帽子,成了市政府的大管家。该老秘在道行已深并略有些老油条之际,碰上了一位年轻气盛一心要有所改变的新任市长,同时碰上了一个会唱歌会来事颇受领…  相似文献   

15.
丁邦文 《决策》2012,(1):95
随着这部小说的问世,我的"秘书三部曲"也算暂告一段落了。《唇齿》、《玉石》、《人事》构成了一个系列,也相当于《中国式秘书》的"精华版"。放眼当今小说创作,官场题材可谓热闹非凡,其中当然不乏精品佳作。但不容置疑的是,很多小说令人读过之后迅速淡忘,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一是有些外行写手胡编乱写,明明不知究竟、  相似文献   

16.
彭瑞高 《决策》2013,(11):95-95
《逃匿者》当中的庞雨生,是小说人物事件交集的中心。以他为辐射元点,可以辐射出三大方向——一是家庭,一是单位,一是社会。  相似文献   

17.
钱雯 《决策》2011,(10):95-95
反腐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当它映现到人心上,成为透视人心的一面镜子时,就具有小说学意义,转变为一个小说学问题。在《雁过留声》中,这个问题的核心是,陈竞明究竞出于什么心态,可以一面不动声色地收受贿赂,一面又重修昌德塔,在这个城市“画龙点睛”之处树立起反腐亦是腐败的标识?  相似文献   

18.
王运宝 《决策》2009,(11):10-13
官场小说已经构筑起一副“现代官场生态全景图”。但官场永远大于“官场小说”,文学是现实的艺术提升,不可能全部复制官场现状。  相似文献   

19.
商道     
《决策与信息》2004,(5):57-57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顶天立地的政治小说。《国家干部》以政治小说独有的对现实社会思考的勇气和力度征服读者。小说围绕嶝江市主要领导干部选拔问题展开情节,描写了一个惊心动魄的中国当代政治场的故事,深刻揭示出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剧烈的矛盾与冲突,并在对主人公夏中民等一大批优秀”公仆”形象的努力塑造中,  相似文献   

20.
<正>说到三国里的人物,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评论者都认为智商最高的当属诸葛亮。在笔者看来,诸葛亮智商确实高人一筹,但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能成为诸葛亮对手的人屈指可数,在这些可数的人里面,司马懿当推第一。但为什么在《三国演义》里面,司马懿的表现不如诸葛亮呢?这里面固然有小说作者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更主要的是司马懿把握的平衡之道,他对此道理解得可谓深入透彻,运用得神乎其神。他完全可以凭借魏国的经济、军事和人才等优势打败诸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