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机关据以活动,人民权利据以实现的最高准则,宪政则是以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威而形成的一种以制约国家权力为手段,以保障人民权利为目的的政治运作。以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的立宪主义思想是实现从宪法到宪政的根本指导思想,宪政是宪政主义思想制度化的过程与结果,确立立宪主义思想,按照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的要求制定宪法、尊重宪法和实施宪法,是现代固家从宪法到宪政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宪政建设中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论美国的民主》开辟了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是一部享誉西方世界的历史学、社会学巨著,集中体现了托克维尔的民主与宪政思想。本文紧密围绕托克维尔的民主界说、"多数的暴政"以及宪政的制度设计,评述其实现共和政府与立宪政府有效融合的经典思想。  相似文献   

3.
2001年,齐玉苓诉陈晓琪一案,引发了关于我国宪法司法化的探讨.当公民的宪法权利受到侵犯、无适当的具体法律给以救济时,援引宪法保障公民权利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必要性之一,宪法司法化是宪法基本精神的要求;必要性之二,宪法司法化是保障人权所必需.可行性措施主要是修订胜任诉讼的宪法文本和赋予司法机关之宪法司法解释权.  相似文献   

4.
税收是现代国家中国家和公民关系的重要表现,它关系到财产权保护和人权保障问题。宪政的视角强调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我国《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公民负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但对纳税人权利的规定却出现空白,税收立宪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公民概念是公民社会的特有概念,它界定了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平等、自由的关系,揭示了公民的权利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本源性。公民社会构成了对公民个体的保护屏障,并同时对政治国家形成了有效的制约。公私法的划分对宪政具有重要的意义,私法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规则。我国宪政建设应当以公民社会的建构为起点,将经验理性与建构理性相结合,并以经验理性为重点。公民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主要包括私人领域、社会组织、公共领域、社会运动等。宪政主义又称立宪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种主张以宪法体系约束国家权力、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使政治运作进入法律化理想状态。良好的制度转型需要宪政制度予以保障,而宪政制度的形成依赖于宪政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一国之根本法,是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圣经",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所以宪法由谁来解释至关重要.〈认真对待宪法解释〉一书在分析我国宪法解释制度与文本规范的基础上,反思了谁最终有权解释宪法的问题,从而对宪法解释模式进行比较与选择,建构和设计了由宪法法院采解释中国宪法的制度.笔者认为该书对宪法解释主体的界定和充分论证,为中国的宪法解释扫清了理论障碍,但其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江雪鹏 《经营管理者》2009,(21):257-257
对于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来说,其正在经历一个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巨大转型过程。现在所从事的事业许多方面都是前无古人的,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的。因此,处于转型中的宪法也应当及时因应,及时修改。故此,现阶段的宪法作为文本状态的稳定只会有损其权威。中国宪法只有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阶段,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宪法。而其间,宪法的变动,尤其是宪法的变迁和宪法的修改这种形式上的变法变动现象是无可回避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宪法的稳定性为大家公认。宪法稳定性既是维持宪政秩序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原则性和作为法律的规范性的具体要求。该丈旨在通过探索美国宪法稳定性的原因,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对我国未来宪政实践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9.
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的第一部戍文宪法,更是成为了各国制定宪法时参照的一个主要摹本。虽然世界上有的国家的宪法制定的比美国的完法更为完整,但是,却没有产生美国宪法这么大的影响力。本文主要从美国宪法的成长及发展过程以及美国无法所独具的特色来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对于我国法治发展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平等权是以反对封建等级特权为基础发展来的,伴随这社会文明的逐渐进步,平等权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国近代立法史上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中就多次出现过平等,由于我国的人们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平等的思想意识比较淡薄;另外,我国宪法理论与实践相对比较脱节,宪法规定的权利仅仅停留在文本上并没有真正的保障公民实实在在的权利,所以现实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平等的现象。由于我国受马克思阶级性思想的影响,平等仅仅是意味着法律在适用上的平等,而不包括在立法上的平等,所以就出现了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与平等权相违背的现象,从而使宪法规定的平等权只存在与形式的层面,而不能切实的保障公民享有平等权。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受到我国宪法学界的质疑,我国应深入研究平等权的宪法保护,使其得到修正。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款的基本内涵引入,说明了宗教对美国的广泛深刻的影响,着力论证了宗教赋予了美国宪法以其精神、方向及其获得尊敬所需要的神圣性。由此,说明了中国的宪法实施必须与本土文化的互动,才能培植起中国宪法文化,也才能解决中国宪法信仰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肖莉梅 《经营管理者》2009,(13):138-139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制宪会议的代表们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了美国宪法——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但是,也正如美国历史学家马丁.范布伦谈论美国的制宪行为是所说,"它是一起英雄的行动,但却是一起非法的行动"。虽然在会议程序及会议过程中出现一些非法行为,但是美国宪法即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对美国及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国会是执行美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力机构。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其中立法权力归国会;行政权力归美国总统;司法权力归美国联邦法院。国会由议员组成,每个议员代表其选区内的选民,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国会议员代表整个国家的选民,通过立法来规范公民的行为。美国国会的任务美国宪法规定国会具有立法、代表选民发言、监督、公众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欧盟制宪历程中,2003年具有特殊意义,它是承上启下的一年。一方面,关于欧盟未来的大会,即通常所称的欧盟制宪委员会,完成了它的使命,向欧洲理事会提交了一份欧盟宪法草案,为未来的制宪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欧盟制宪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2003年底欧盟政府间会议并没有就欧盟宪法文本达成一致,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的宪政视角--《经济学与宪政秩序的伦理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寿宁 《管理世界》2005,(8):164-169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一词在中国先后被译为宪法经济学、立宪经济学、宪制经济学,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宪政经济学,冯兴元还提出比较合适的译名应该是宪则经济学,我是同意冯兴元意见的。不过既然现在流行用宪政一词,也不是不可,其实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如何理解这个词。关于宪政经济学,我在1997年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综述(当时译为立宪经济学),时过多年后再重读布坎南《经济学与宪政秩序的伦理学》这本书,仍然感觉有许多新的体会,因此才敢接受《管理世界》的约稿,作一篇关于这一经济学理论分支的述评。我的体会集中到一点,就是需要恰当地理解…  相似文献   

16.
频闻 《领导文萃》2009,(13):1-1
美国是个充满戏剧性和可能性的国家。戏剧性源于多样化的自由精神,可能性得益于机会平等的社会公正。自由与平等是西方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奥巴马的胜出.虽是诸多因素的合成催生,但这一事实至少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立法者制定宪法核心条款时的态度是否足够真诚?二是宪法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否足够权威?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会是执行美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力机构。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其中立法权力归国会;行政权力归美国总统;司法权力归美国联邦法院。国会由议员组成,每个议员代表其选区内的选民,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国会议员代表整个国家的选民。通过立法来规范公民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张弛 《经营管理者》2013,(26):232-232
"棱镜"窃听计划是指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有观点认为,这种搜集公众的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络的信息违背了美国宪法第四条的规定,是一种违宪行为,使美国宪法陷入危机,也引起了人们对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边界这一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徐向阳 《经营管理者》2009,(21):237-237
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国家,作为经济大国,日本试图改变政治侏儒的国际形象,追求所谓的"政治大国"或者说"普通国家"的目标。然而日本的现行宪法的规定被认为束缚了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日本近些年来的诸多动作,比如《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通过,9.11之后的"反恐法案"等,其目的都是试图突破和平宪法的有关规定,最终实现修宪的目的,然而真正要达到修宪的目的又受到国内国际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两次女权运动对美国宪法有怎样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宪法指导下的女性有了哪些变化,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