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孙玉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四、韵母系统 下面的韵母系统是据系联法和比较法,再参考其它资料得来的。阿拉伯数字之后的叫名是韵部叫名,是参考《广韵》韵目相配表,并把四种声调串起来,排列出的李贤音注韵母系统。如果取平上去入相配,李贤的韵母系统可分为40部;如果方便古今音对比,取入声独立,则有63部。后面韵部系统表中即列出63部。现对每一韵部作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2.
孙良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4):86-96
《后汉书注》中的语法分析内容有:词序调整和句读层次、复合词结构、句法结构关系、句法语义关系、词的句法功能义、句型句式、修辞分析等;反映了唐人的语法分析成就,为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一宗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3.
罗曼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4):52-56,62
李贤的《后汉书注》中有四十例协韵音注材料,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改变,在唐代中期这些字读来已不押韵,李氏改音以求协韵的,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改声调以求和谐;改韵部以求和谐。其材料对于研究上古音到中古音的演变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君花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3):1-7
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所作的《资治通鉴音注》是一部注释性著作,其中的注音材料反映的是宋末元初文学语言的语音特点,与传统文学语言的特点一脉相承。这些注音材料对于研究宋末元初汉语语音的变化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价值。此项材料江灏先生于1982年曾研究过,笔者通过研究并与江灏先生的结论比较后发现,在声母的数量、韵部的归并以及声调的调类、音系性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兹就这些问题与江灏先生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5.
胡爱英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本文查考了大量征引已佚后汉史书文字的原始文献,并参考其他相关史料,对《八家后汉书辑注》进行校点,内容涉及文字、官职、标点等方面,旨在尽最大努力恢复诸家已佚史书的原貌。 相似文献
6.
胡爱英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67-70
通过查考大量征引已佚后汉史书文字的原始文献 ,并参考其它相关史料 ,对《八家后汉书辑注》进行了校点 ,内容涉及文字、官职、标点等方面 ,旨在尽最大努力恢复诸家已佚史书的原貌。 相似文献
7.
范学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试论刘昭《后汉书志》注的史料价值范学辉南朝梁人刘昭不仅最先为范晔《后汉书》作注,且以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补范书无志之阙,使一代名著得以完善,实堪称范氏功臣。刘昭注《后汉书》侧重搜集、补充本书所失载的史实,“集后汉同异以注范晔书,世称博悉”,①惜已... 相似文献
8.
王昌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长期以来,对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意见。本文主要根据《刊谬补缺切韵》韵目小注及其他相关材料,指出单一音系论的错误所在,论证了切韵音系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9.
彭辉球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魏晋音是周秦古音过渡到中古《切韵》音的桥梁。晋·郭璞“为今语作而不为古语作”的《尔雅》注,是研究魏晋音特点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就《尔雅》郭注反切上字,与离之不甚远的《广韵》,按唇、舌、齿、牙、喉5音逐字对照比较,试图归纳其声母体系诸特点。至于韵母体系,则将于下篇探讨。 相似文献
10.
薄守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94-96
郑樵《尔雅注》有一些较具特色的注音体例,挖掘这些材料能够促进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也能够补益方言史研究的某些问题。文章把这些注音体例列举出来,主要是体例描写,同时还对郑樵在不同文献中分别使用"某某反"和"某某切"截然不同的问题、多字并排直音注音的问题作了一定的语言学解释。 相似文献
11.
薄守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94-96
郑樵《尔雅注》有一些较具特色的注音体例,挖掘这些材料能够促进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也能够补益方言史研究的某些问题。文章把这些注音体例列举出来,主要是体例描写,同时还对郑樵在不同文献中分别使用“某某反”和“某某切”截然不同的问题、多字并排直音注音的问题作了一定的语言学解释。 相似文献
12.
彭怡玢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3):79-84
《渡江书十五音》是一本清末闽南方言韵书,关于它的音系性质讨论,有诸家看法。对韵书的韵字进行了穷尽式研究,将它的音韵系统与厦门、漳州(市区)、长泰三地方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渡江书十五音》以长泰方言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厦门的个别音类。 相似文献
13.
王曦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5):146-149
《唐律音义》是研究宋初语音的重要材料,安徽师大曹洁曾作过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反切比较、反切系联和反切用字分析三法,拾遗补阙,为曹文归纳的"非敷混"、"浊音清化"、"船禅混"、"浊上变去"等语音现象补充例证,并进一步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对音注中存在而曹文未涉及的"部分三等尤韵明母字读同一等侯韵"、"部分尤侯部唇音字变入鱼模"、"支鱼混切"的语音现象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苏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6):114-116
《三音四声字贯》是日本明治时期的一本汉语字典,每字均用日语假名标示汉音、吴音和支那音。本文通过归纳梳理其音系,考究《三音四声字贯》中支那音的音系归属。 相似文献
15.
储泰松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70-74
《三国志》裴松之注音共92条(不计重复),考察这些注音的被注字、注音来源以及它们与《王三》、《广韵》、《集韵》等韵书在音系上的差异,分析某些特殊注音,可以为我们校勘《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提供有益的线索与证据。 相似文献
16.
高春华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2,(3)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共四十九篇,《乐记》、《学记》、《大学》、《中庸》都是其中的篇名,相传西汉戴圣编纂,它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大学》和《学记》都是论说秦汉以前的贵族教育的,但《大学》侧重政治和道德教育,而《学记》对教育的目的任务,教育制度,教学大纲,学校规则,教 相似文献
17.
《汉书·音注》声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宗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4)
《汉书注》是初唐颜师古的著作。颜氏在书中为许多字注了音,这是一份宝贵的语音材料。整理这份材料对于我们研究初唐时期的语音、探讨《切韵》的性质以便更好地利用《切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这份宝贵的语音材料还未引起音韵学界足够的重视。就公开发表的成果来看,只见过钟兆华先生作过较为具体的研究。钟先生曾于六十年代在音韵学前辈陆志韦先生的指导下,对颜师古的反切作了整理。 相似文献
18.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84-93
音注校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涉及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知识,李善《文选注》中的音注校勘盲点较多,注校工作并未终结。今选取前人未校勘的疑难音注为研究对象,校释43则疑难音注,其中把形符作声符致误1例,字形近似而致误22例,正、俗、通、别、或体等转写而致误10例,传抄刊刻脱漏而致误1例,类化造成的讹误1例,误认联绵词的字形1例,乱改联绵词的字音1例,给被训释字注训释字的音3例,义同换读而致误2例,阙疑不校1例。详加校正或解释上述疑难音注,以期对李善《文选注》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19.
马君花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2):38-42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反切上字有明显的选用原则:(1)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韵的,其反切上字用的是重唇音字。(2)反切下字是传统重纽三等韵的以及是庚:、清、职、之韵字和幽韵明母字、麻:韵明母字的,其反切上字也用的是重唇音字。(3)在东三、锺、微、虞、废、文、欣、元、阳、尤、凡作反切下字时,则选择轻唇音字作反切上字。胡三省时代,共同语的标准读书音系统中轻唇音的分化已经彻底完成了,因而他在作音注时,轻唇音反切的上字一律选用轻唇音字,而不像《广韵》那样轻重唇音不分。轻唇音在胡注的演变是奉母已经有清化现象,非、敷已经合流,微母与奉母混同、微母与明母不分的现象也存在: 相似文献
20.
《五方元音》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1)
《五方元音》是清代尧山人樊腾凤在公元1654——1673年间编纂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原音韵》以后的一部重要著作,是近代汉语语音史上的一份宝贵资料。赵荫堂先生在《中原音韵研究》中称它为“小学派韵书之后殿”。《五方元音》的研究,对于探讨北方话发展的历史线索,对于研究普通话语音的来源,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打算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五方元音》音系的一些主要问题,做些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