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西方对于戏剧表演艺术的理论概括并不自潘之恒(明末戏剧理论家)与狄德罗(18世纪德国戏剧理论家)始,但是在他们手中开始趋于成熟,他们的论著《鸾啸小品》与《论戏剧诗》、《演员奇谈》①堪称中西方戏剧表演理论的开山之作,它们为以后不同的戏剧表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何理解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这是潘二恒与狄德罗戏剧表演论的出发点,也是见出这二者之异同的关捩点。狄德罗反对演员在舞台上听凭情感的驱使进行表演,,他认为情感的本性就是变幻无常、捉摸不定的,因此一个易于动情的演员其表演就很难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由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审美文化交往的需要所决定,21世纪将是比较美学大力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应当重视比较美学,特别是中西比较美学的研究。中西美学理论建构的原点不同,中国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西方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说,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则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而不同的美学理论必然导致中西方在审美的方式、心理和理想上存在种种差异。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使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的确证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在海丝文化大背景下,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特别是在亚洲戏剧舞台艺术表演方面,泉州的梨园戏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的舞台表演形式,既体现了各自传统文化的个性精髓,又反映了同为东方戏剧在审美方面具有共性、共通的一面。本文通过剧种演变、思想内容、艺术表演三个方面比较两者在戏剧舞台表演上的差异,从异同中寻找现存于这两者中的舞台艺术发展规律,是戏剧比较学和本文探寻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由南京大学凌继尧同志撰写的《苏联当代美学》一书最近出版了。作者在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代苏联美学界在美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成果和进展,这对我国美学界了解、研究苏联当代美学的研究状况,促进我国美学研究都将起到积极作用。《苏联当代美学》一书着重介绍了历时十年之久的关于审美本质问题的讨论,苏联美学研究中有关方法论方面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及主要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产生和影响。当时引起激烈争论的是布罗夫的《艺术审美本质》一书中的观点。布罗夫主张美学的研究兴趣应转向人,转向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研究。他的这种“社会派”观点,实破了苏联美学研究中传统的方法论基础,遭到崇尚审美对象自然属性的“自然派”的反对。结果,“社会派”美学家的观点获得了大部分人的赞同。Л·Н·斯托洛维奇教授的《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对审美价值等问题提出了新颖、独特的看法,成为苏联美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美学研究的重点和国外美学研究有一个共同的趋势,这就是由美的研究转向了审美的研究,也即由对审美客体的本质研究转向了对主体审美经验的研究。美学走向了“过程性”美学,即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的美学。与此同时,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从探究客观本体到关注主客体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的转变。可以说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正处在转折迂回中的艰难选择。在这方面出现一大批美学论文和专著。其中叶朗主编的《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戏剧的晚熟、虚拟表演手法、诗乐舞高度综合等诸种特点的形成,直接原因不在于政治经济因素,也不在于表演的复杂,而在于戏剧各要素的“出生次序”及由“出生次序”造成的各戏剧要素在戏剧中的比重。在人类审美需要的催动下,艺术向代言体的有动作的表演进化过程中,即戏剧的发轫和形成时期,最先成熟的戏剧要素总是先行综合。俗语说:“干哪行,唱哪行”,“三句话不离本行”。在向戏剧靠拢中表演者总是力图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而将其带入表演。它与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锤炼积淀形成的具有适应性的审美心理、审美能力相互作用,促成一种为某一社会  相似文献   

7.
吴小莲 《社科纵横》2010,25(10):97-100
恩格斯主张:"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相互联结是衡量艺术精品的最高标准,审美本质与历史本质的辩证统一是艺术的本质。然而,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人,由此马克思主义从宏观的视角,运用美学观点、史学观点和人学观点相结合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的、人文的和社会历史的解读,实现了美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的和谐统一,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艺术研究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讨论了表演与后现代的关系。作者通过对后现代艺术中迥然异趣于传统戏剧概念的表演兴起以及相关理论论争的分析,揭示了表演如何呈现为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景观。他强调在后现代条件下,表演并没有演变成为一种纯粹的躯体运动的游戏,它在超越现代主义的纯粹性之后,仍保持着自身的社会批判性和反权威特征。本文作者马文·卡尔森系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现为纽约市立大学戏剧和比较文学专业“西尼·科恩知名教授”,著有《戏剧理论:从古希腊到现在的批判概观》、《意大利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的位置》、《戏剧符号学》等。本文译自他的新著《表演:批判导论》(1996)。该书一出版,在英美学术界就引起了不小反响,也招至不少商榷和质疑,因为这本书是西方学术界第一部以多元视野来讨论表演问题的专著  相似文献   

9.
正"老身我本姓王,两只大脚一尺长。上山踢死虎,下山踩死狼。"生动有趣的念白、幽默诙谐的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2018年6月9日下午,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内的"文馨苑"小剧场座无虚席,海城喇叭戏以一段传统剧目《王婆骂鸡》亮相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传统戏剧专场。海城喇叭戏演员乍一亮嗓,就吸引了台下观众的目光。演员们字正腔圆的演唱、惟妙惟肖的表演,  相似文献   

10.
戏剧的内容、形象、形式三者的基本关系戏剧形象的本质是:它是显现人性建构运动系统的符号,同时又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命。这实际上是讲的戏剧形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关系,从这个关系中逻辑地推导出戏剧形象的本质。但是,“本质”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呈示出它的全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戏剧形象的本质要通过不同性质的戏剧形象显示出来。戏剧形象的符号体系的丰富过程、建构过程,就是戏剧形象的本质的不断显现的过程。一代对于另—代不同性质的戏剧形象的创造方式总是要进行一定的“扬弃”,保留其中合乎戏剧形象本质的东西,抛弃历史对它的扭曲,最后才  相似文献   

11.
王建科 《唐都学刊》2003,19(1):69-73
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它们在剧种、唱腔、角色、曲词等方面虽然有所演变,但中国戏曲文学具有共同的文体特征:(一)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的特质,决定了戏曲文本的代言体特征;(二)戏曲以演员的语言、动作、歌舞来演述故事,因此它属于叙事体文学,即具有叙事性特征;(三)中国古代戏曲文学与西方近代戏剧不同,它一直保持并强化了诗剧(或谓剧诗)这一特点,以曲而歌使中国戏曲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特点。代言体、叙事体和抒情性是中国戏曲文体的根本特征,它们三者的有机融合使得中国戏剧既有别于小说、诗歌,又有别于西方戏剧,特别是西方近现代戏剧。  相似文献   

12.
载体的选择与样板戏的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京剧作为样板戏的载体,是江青发动"文艺革命"的艺术策略所在.中国戏剧属剧场性戏剧,文学性弱,以演员的歌舞表演见长,与西方戏剧以及小说、电影等相比,形式与内容相对分离的载道特性,使其回避了"理念显现"这一中间环节.于是江青在样板戏之戏剧性(dra-matic)层面进行政治化写作,在剧场性(theatric)层面进行矫饰美学建设.结果,既凭借"戏剧"阐释了意识形态话语,又依靠"剧场"解决了"道"所需的艺术胞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诗歌美学的角度 ,探讨了宋元诗歌中的美学观念 ,从大量诗歌实例中 ,展现了“情”与“景”的关系 ,分析了宋元诗歌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4.
康德与席勒审美主义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对人性的理论构架、审美主义的建构和批判精神三个方面比较了康德与席勒的审美主义思想,认为席勒取消了康德审美主义的限度并把审美视为人的理想本质,从而开启了现代美学的社会文化批判之门。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美学的讨论是有意义、有成绩的。我认为在讨论中,许多同志着重研究了美的客观性问题,而忽视了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客观性问题,不等于美的本质问题,而解决了美的本质问题,美的客观性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从美的本质的角度来考察,我认为朱光潜同志的看法是接触到了美  相似文献   

16.
尽管庄子美学与柏拉图美学在表现形态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美学体系。本文拟从审美本质论、审美认识论、审美理想论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粗浅的比较分析,从而说明他们的美学思想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和重要的区别。1 黑格尔指出,在柏拉图那里,“美的内容和哲学的内容是同一的”①。柏拉图 的审美本质论,就是他的理念论。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逐一考察并推翻了当时在古希腊较为流行以及他自己尝试提出的各种关于美的定义。在他看来,美的本质并不是如同年轻漂亮的小姐那样的外形条件,不是黄金那样的贵重之物,不是得其…  相似文献   

17.
一今天苏联的美学须要对一系列重要范畴的观点进行较大的更新,例如美学的、美的、艺术的。在停滞时期我们习惯于对美学(其他人文科学也一样)的对象和任务作一种简易的解释。例如:美学是从审美角度理解环绕人们的现实的规律性的科学,或者,美学是关于审美认识的本质的科学。这种概念在科学研究和大学教材中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8.
<正> 在文艺理论研究中,题材一般是在分类学的意义上使用,如工业题材、爱情题材、战争题材等等;在此基础上,又有重大题材、一般题材等功利性的分类。以上可视为题材的社会学研究。题材还应当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角度,即美学角度去研究。同时,由于一般规律只能通过特殊规律表现出来,因此,我们选择现代最具影响的电影艺术作为剖析对象,来研究题材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9,(12):133-137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提出是从美学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在逻辑由其现实、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四个方面有机构成。从现实逻辑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回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的合理尝试;从历史逻辑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理论逻辑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可以用"力本身的方向、大小及作用点"的理论模型来进行阐释;从实践逻辑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根据一定的美学原理,把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升华为一定社会的普遍理想与共通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20.
楚卫华 《唐都学刊》2004,20(2):71-76
从叙事的创造与受众的接受这个角度分析中国都市电影的叙事特质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时刻关注社会现实 ,与观众的审美心态一直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同步状态 ,采取的是面对观众的叙事策略 ,即尊重观众的欣赏习惯 ,迎合和满足观众的情感期待及心理欲望。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相抗衡的力量正缘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