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道思想与苏轼仕途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罗大经引述朱熹批评苏轼兄弟的话说:“‘二苏以精深敏妙之文,煽倾危变幻之习,早拾苏(秦)张(仪)之绪余,晚醉佛老之糟粕,余谓此文公二十八字弹文也。”“苏轼早期文章,颇有《战国策》纵横议论之风,这一点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至于苏轼与佛老的关系,在他遭贬以后,对佛道典籍的兴趣明显增浓,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苏轼接触佛道典籍并醉心于其中的思想,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他儿时在家塾学习时,苏轼对于庄子思想和文辞的喜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虽然曾经一度因为道德文章而相互倾慕,但终其一生,二人关系“怨”多于“谐”。这不仅是因为二人个性气质之迥异,更是出于二人所学之不同。因此,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实质上隐含着新学与蜀学这两大学术流派在北宋中后期话语权力层面的交锋。  相似文献   

3.
苏轼(1036——1101)生活在北宋时期,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有多方面杰出的成就,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首先是个散文大家;他又是个大诗人,继唐诗之后,使宋诗具有划时代的新面貌;他又是北宋的大词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同时,他又是大书法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他又是个绘画家,成为文同“文湖州竹派”的一位重要人物。因此,苏轼的文学艺术创作理论十分丰富,散见于《苏东坡全集》及其他有关书籍,有待于我们发掘、研究,使它放射出应有的光辉。在北宋时期,当时文化界形成了三种性质不同的派别:一为“文章之学”,一为“训诂之学”,一为“儒者之学”。①苏轼是个文学家,  相似文献   

4.
作为著述之富为明代第一的杨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秉承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对杨慎典籍的校勘整理;二是对杨慎诗学和文学创作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对杨慎俗文学的研究成绩较大;三是对杨慎学术思想的多维度研究,包括杨慎哲学、考据学和古音学。  相似文献   

5.
作为著述之富为明代第一的杨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秉承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对杨慎典籍的校勘整理;二是对杨慎诗学和文学创作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对杨慎俗文学的研究成绩较大;三是对杨慎学术思想的多维度研究,包括杨慎哲学、考据学和古音学。  相似文献   

6.
论山谷诗     
宋诗大家中,黄庭坚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他的山谷诗在两宋诗坛开宗立派,其追随者之多,对宋诗演变影响之大,两宋三百年间无人出其右;二是对山谷诗的评价歧见纷陈,其间褒贬悬隔,争议之激烈,也为宋诗中所仅见。这两点,第二点为人们所公认,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第一点。庭坚在宋诗中可谓名声显赫,而最为后人所重视所乐道的莫过于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长期被并列为宋诗的主要代表和最有影响的诗人,清人王士稹有两旬诗:“一代高名孰主宾?中天坡、谷两嶙峋”,特别表示对苏、黄并力推重,不作轩轾。  相似文献   

7.
张燧《千百年眼》中有三十个条目源自苏轼、苏辙之文:或完全抄录苏轼之文,或简单删改、节录苏轼、苏辙之文。张燧抄录苏轼、苏辙之文的原因是:“二苏”相关著述在明代的刊刻,为张燧学术研究提供了载体;学术识见或学术观点的相近;明代中叶以后“苏文”评点热潮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宋词中,柳永多秋暮之吟,苏轼多晴雨之咏,不同的物象选择反映了词人不同的经历、志趣和生活态度。柳永晚年才跻身仕途,且辗转流离,飘泊不定,故多迟暮、悲秋之情;苏轼一生历经风雨,对宦海沉浮已习以为常,故有超然睛雨之态。在吟咏自然之中,柳,苏虽然都有思归之意,但归因与归宿并不相同。诱发柳永归去的是往昔的梦,他向往的是温柔富贵之乡;促使苏轼归去的是自然之道,其理想至境是超然物外。因此,他们对词体的选择也各不相同,柳永的秋暮词多长调,非此不能尽其缠绵婉致,苏轼的晴雨词多小令,非此不足显其蕴藉空灵。  相似文献   

9.
苏辙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呈逐渐走低的态势。古代文章“一门三父子”的千古美誉,苏辙成为最黯淡无光的一位。人们通常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苏轼光环的遮蔽所致,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苏辙研究不够,认识不深。苏辙一生重“学”重“道”,强调学道既是学习之本,更是立身行世之要;他毕生追求道德文章相统一,故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致。苏轼与秦观不约而同地对此高度推崇,现代研究者不能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0.
韩愈与苏轼博大其文,深邃其思,曰海曰潮均不为过。故学界以“海”、“潮”形之,始称“韩海苏潮”,继谓“韩潮苏海”。称海称潮,位置之变,反映了韩学与苏学界对韩愈、苏轼二人合乎实际的重新认识和了解。韩浑灏流转,势如长江秋注,潮之喻更切;苏海涵地负,澜翻波卷,其博其深非海不足以形之。韩潮苏海内容为何,正是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据杨慎和周复俊的诗文和书画题跋等,考察了二人相识、相交、相知的经过,重点记述了他们的三次相会:一、仙村之会,二、金沙寺之会,三、江阳之会,介绍他们相与论学,题画赠诗,撰序写跋等学术活动,尤其是杨慎逝后,周复俊致仕还乡,仍不负旧约,在吴中为他编刻全集,对杨慎著作的辑佚、编刻、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苏洵、苏轼、苏辙与张方平关系密切,关键在于苏、张之间政治取向上高度契合、私人情感上有知遇之恩,而苏轼、苏辙对张方平其人天资、交游、人格的倾慕,使他们的交谊具有忘年之契的特殊意义,也使苏轼兄弟或多或少有美化张方平之嫌。  相似文献   

13.
论lùn事shì易yì,作zuò事shì难nán,作zuò事shì易yì,成chén事shì难nán。——苏sū轼shì注解:事情用嘴说很简单,做起来就难了。做一做也可以,可要做好、做成就更难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小时候好学,熟(shú)读了许多书。苏轼对自己的学问很得意。一年春节,他写了一副(  相似文献   

14.
翟杰 《百姓生活》2014,(10):34-34
苏轼词《定风波·赞柔奴》中,写到这样一个故事: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岭南荒僻之地。王定国之妾柔奴随行,两人感情非常好。后来,苏轼见到王定国,发现他经历此劫不但没有颓废,反而性情更加豁达。苏轼问其缘故,王定国说,只因有柔奴陪伴。苏轼问柔奴:"岭南应不好?"意思是,异乡荒凉之地,寂寞艰苦的生活,应该是很难熬的吧?柔奴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个小女子真的有大胸怀、大境界。  相似文献   

15.
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与王巩多有交谊,二人诗歌互答,志趣相投。钩稽带有“组诗性质”的诗作,既可观苏、王二人在徐州相约、相会过程中诗酒风流的知己之情,亦可窥苏轼知任徐州时对党争的隐性描述及其旷放之外的孤独心境,是研究苏轼文学交游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一个勇于革新创造的诗人,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他的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立下了许多带首创性质的勋业。这里我想谈他的和陶诗。苏轼的和陶诗共四卷,一百零九首(施注苏和陶诗共一百二十二首)。这在历代诗人的唱和诗中确实是个创纪录的数字。那么,苏轼的和陶诗究竟有何价值?应该如何评价?过去评论界对这个问题的涉及较少,因此本文愿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7.
师之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作为诗人’他是北宋为盛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作为书法家,为"宋四家"(苏拭、黄庭  相似文献   

18.
杨慎是明朝正德年间翰林修撰。因“大礼议”一案 ,受到皇帝的直接迫害 ,远戍云南 38年。丰家骅的《杨慎评传》 ,细致地考述了杨慎生平 ,特别是杨慎流放后的踪迹 ,展现了杨慎的坚持正义的性格 ;还从哲学、史学、小学、文学四个方面全面的系统的阐述了杨慎的学术成就 ;并且指出 :杨慎的历史悲剧的历史经验教训所于“君主的一喜一怒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这正是研究杨慎的现实意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程颢及其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若言宋诗,势必要举出苏轼、黄庭坚诸人,而鲜有论及程颢的。程颢与苏、黄为同时代人,却以理学名家,于心性义理之辨独擅胜场。然而程颢之诗并非毫无影响,流传甚广的《千家诗》里有五首出自他的手笔,其中《偶成》一诗并被置于卷首,这说明程诗并非全无灿然可观者。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前人对理学诗全面否定的看法,已经形成了一种批评定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其散文成就,不仅由于他个人的天才和努力,也有历史时代的原因。苏轼散文以议论见长,而且能和思辨化的更高层次升华,因此,苏文集中体现了北宋散文的特色,代表了一代散文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