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金融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收入分配不断向居民倾斜,居民金融资产总量逐年增加.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各种金融产品及金融衍生工具日益丰富,居民理财观念也逐步更新,其金融资产结构也从单调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连续出现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投资和消费增长过猛以及通货膨胀等经济现象,引起了国内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在研究这些现象的成因过程中,提出了“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问题,认为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国民收入“超分配”所形成的。关于“超分配”问题,1984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就已经展开了较长一段时间的讨论,主要观点包括:(1)“超分配”是指国民收入使用超过国民收入生产;(2)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使用额超过按上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生产额;(3)积累基金加消费基金超过国民收入生产额,即指分配使用的货币形态的国民收入超过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浙江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演变的趋势,是初次分配逐渐向企业倾斜,居民收入比重下降较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占GDP的比重显著下降;同时,国民收入在分配中快速向政府倾斜,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长.全省国民收入分配与全国主要省市比较,政府收入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整体水平与全国相当;同发达国家相比,浙江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严重偏低,企业和政府的比重明显偏高.这样不利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建议采取增加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措施,加快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民收入流量表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宝瑜 《统计研究》2001,18(6):14-18
 1996年,笔者曾发表一篇名为“国民收入流量表与模型研究”的文章,介于我国当前的核算资料限制,未能运用实际数据对国民收入流量进行分析,随着我国核算资料的完善,目前编制国民收入流量矩阵表的条件已经具备。本文准备用实际数据编制我国简化的国民收入流量表,并找出推算部门间收入流量的方法,最后运用有关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广东国民收入变动分析许刘俊,王俭梅,李志全一、引言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以来,广东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东国民收入变动是广东生产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经济活动、商业体系等方面变动发展的一个反映。根据我国国情,国民收入是农业、工业、建筑业、...  相似文献   

6.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是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必然。入世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 ,人们开始疑问 ,已经持续 2 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如何 ?也就是说 ,入世后 ,中国经济是否仍具备长期高速增长的前景 ?笔者认为 ,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所创造的客观需求和供给潜力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源 ,中国加入WTO将加快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从而将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一、加入WTO将加快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998年以来中国出现了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现象 ,多数商品供过于求 …  相似文献   

7.
1979年至1983年天津经济形势很好。五年来生产持续增长,经济凋整成果显著,物质文化基础加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对全国也做出了一定贡献。一、国民收入显著增加1983年同1978年比较,全市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每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民收入的地区间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的社会化和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不可避免地会使国民收入在地区间流动。所以,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国民收入生产额通常不等于国民收入使用额。在我国,国民收入在地区间流动的方向和流量的大小,与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52—1989年的国民收入及人口资料,分析国民收入在地区间的流动情况,揭示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9.
GDP的自述     
我叫GDP,是英文全称Gross Domestic Product头一个字母的大写组成的简写,从1985年建立核算制度起就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应用。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1993年起我取代了国民收入核算全社会总产出这一重要指标并开始服役。现在,GDP成为我的国际名称,我的汉语名字叫国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衡量工资与经济增长适度关系有两个标准,一是工资总额增长不能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二是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不能超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每一物质生产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增长.近年来,不少人对这两个标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这里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统计口径范围问题.这既有“职工”与创造国民收入的劳动者之间的差异,又有“工资”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口径的差异.如农村中大部分劳动者的收入(含乡镇企业职工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