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门阀制度在魂晋南北朝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门阀士族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记载着门阀制度的盛衰历史."士庶不婚"习俗使得门阀士族子女衰败,人才退化,后继乏人.这是门阀士族没落、门阀制度渐衰的一个直接原因和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英国社会一直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区分,这主要是由于贵族体制强大而持久的影响造成的。在英国历史上,贵族体制从未被彻底否定过。贵族体制及贵族文化对英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爵位等级与荣耀、爵位称谓的英式英语表达、贵族勋衔、爵位的比喻用法等方面。贵族文化已成为英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洪伟 《兰州学刊》2008,(7):175-177
东晋“玄言”诗风兴盛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然一种诗风的出现肯定有其独特的质素所在。玄学之所以在东晋之时对诗歌施以重大影响,则由于在东晋门阀政治下,哲学意义上的玄学转化为政治话语,此亦是玄言诗潮绵延百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晚清"一词的含义进行界定,并从"中国中心观"与"西方本位论"两个角度指出"晚清"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姜德福 《文史哲》2004,(5):47-54
成员流动是贵族阶层维持自身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16—18世纪,英国贵族的成员流动有多种途径。国王的恩宠、有利的婚姻是两个主要的向上流动渠道,但也时常夹杂其他因素,如积聚财富、从政。而家族绝嗣和剥夺爵位则是向下流动的主要渠道。英国贵族成员流动的开放性并没有人们通常以为的那么高,在这一时期,这一流动并不是跨越阶层界限的运动,只是贵族家族的地位变化。英国贵族是一个封闭性较强的社会阶层,并不是"开放的贵族"。  相似文献   

6.
《徽州社会科学》2006,(9):54-54
倪望重(1834—1904),祁门历口人。清东历任浙江分水、淳安、诸暨、黄岩、临海知县。为官律己甚严。在诸暨任县令时,属下有官员给他送2千两白金,倪望重断然拒绝了,并且愤然叱责说:“你们不知从哪里敛聚来这么多金钱,我如果收下了,你们他日又可以更多地从老百姓那里去榨取。我今天不会收这些钱,你们也不得私自向老百姓榨取!”倪望重最喜的是读书、著述。  相似文献   

7.
出身于清朝贵族世家的作家叶广芩,以一系列描写清朝京骑贵胄生活的"家族小说"而享誉文坛。独特的家世背景和生命体验为她的家族小说创作提供了深厚的背景和丰富的素材,贵族的生活、贵族物文化、贵族子弟的命运在她的笔下得到鲜明的呈现,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文结合对历史语境中传统贵族文化的整体观照,通过对叶广芩家世背景及其小说创作动因的分析,探讨小说所体现的"贵族"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8.
庄园经济是门阀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对历史发展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发展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因此,在经济条件成熟之后,必然有某些上层建筑的因素对东汉门阀的产生发挥了直接的影响。现试作如下剖析。  相似文献   

9.
关于晚清“新文体”的“恶评”问题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文华 《江淮论坛》2001,(4):99-103
作为整个晚清时期散文创作主流的“新文体” ,因与长期在文坛上占据正统地位的“桐城派”散文的尖锐对立、且有取而代之的力量和趋势 ,在其发展的各阶段中 ,必然招致了它的对立面人物的种种诋诬、攻击 ,即所谓的“恶评”。问题的深刻性还在于 :对“新文体”予以各种“恶评”的 ,大都为晚清思想文化界的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 ,而且由于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文化倾向各不相同 ,着眼点多有区别 ,因此这些“恶评”的思想文化内涵也就是显得格外的丰富和复杂。  相似文献   

10.
刘闻名 《北方论丛》2017,(6):106-112
发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理念哲学”对古希腊罗马文明乃至整个世界文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柏拉图构建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石的哲学大厦,树立了一个意义世界的最高目标——“善”的理念,设计了一个追求正义的理想王国.理念论经历早期、中期、后期等三个发展阶段.从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的角度看,“善”是整个理念世界的内在本质,是其他一切事物存在的最后依据.理念论的“正义”追求包括“整个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人格化的“正义”.理念论预设了一尊西方的“上帝”,悬设了一个西方的理想,释放了一种西方的严谨、自省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刘飞  赵厚均 《人文杂志》2004,(1):127-130
“清”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 ,在六朝时已经成为文学创作的自觉审美追求和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之所以如此 ,与人物品藻中盛行的尚“清”之风和对自然清丽山水的发现有关。六朝人审美趣味的改变也促成了尚“清”之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的《康子内外篇·人我篇》云:“守寡不已,则有守清,守清不已,则有代清者,余乡比比皆然。”台湾蒋贵麟主编《万木草堂遗稿外编》(《中国哲学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以及黄明同、吴熙钊主编《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均未加注释。笔者曾向有关专家请教,均不甚了了。近得南海县志办公室黄志扬复函,中云:关于“守清”、“代清”问题,据一位调查过我县“自梳女”的历史情况的退休老教师的解释,为求死后有个牌位受人祭祀而嫁给已死去的人,名义上是已嫁给了某家,成了某家的人,实际是守活寡者谓之“守清”;为求死后有个牌位受人祭祀,而与男方商定,由自己出钱请别的妇女嫁给他,而自已也在名义上算是嫁了给这家,属这家的人,而实际上与男方并无任何夫妻生活,实际上也是在守活寡者,谓之“代清”。  相似文献   

13.
1984年,湖北农村同全国农村一样,呈现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随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城乡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农村正面临着加速发展商品经济的极其有利的时机。1984年中央发出了关于农业的第四个一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组织农业生产新高潮的政策、措施。要在湖北农村贯彻落实中央指示,发展农村大好形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这些工作中,我认为,首要的是在思想上坚持清“左”、破旧、立新。这是因为,在我省一些干部中,  相似文献   

14.
“清”美文化原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考察作为文化和诗学范畴的“清”的原生意义。从新出土文献与经典文本的相互印证入手 ,通过辨析古人“水原”型思维、素白美心理、公理信仰及“风”诗传统的早期历史形态 ,分别揭示“水镜”玄鉴、冰玉意象、“死直”人格及“危言”讽谏等作为中国传统“清”美文化之原生内容的生成机制 ,并从中提炼出公理信仰、纯洁人格和平静心态三者的结合为“清”美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后 ,亡清皇室贵族复辟集团的尊孔活动 ,揭开了民国初年尊孔复辟运动的序幕。以往的研究 ,在政治角度取得了明显的收获。但如果从文化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 ,还可以透视在民国初年这一特定的社会转折关头 ,一部分代表性极强的社会角色的正统心态 ,从而在另一个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转折的艰难性、复杂性与曲折性  相似文献   

16.
试论春秋时期贵族婚礼中的“三月庙见”仪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新生 《东岳论丛》2000,21(4):98-103
春秋时期贵族婚礼中的三月庙见仪式具有确认新妇身份和完成婚姻的意义。在亲迎和成婚之间设置三个月的考查期,目的在于保证新妇所生的子女具有夫方纯正的血统。三月庙见利是在父权制已经确立而原始的两性风俗仍然残存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的性质与某些民族曾经流行的“杀首子”风俗和“市新娘”风俗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教育理念的涵义,提出大学必然有着自己鲜明的教育理念.并认为好的教育理念应该是追求卓越。本文兼议“尊重的教育”“尊重的德育”的教育理念。指出在我国实施“尊重的教育”的必要性,详细阐述了“尊重的德育”的意蕴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门阀,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门阀是豪强、士族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有一个发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门阀的历史大约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门阀历史的第一阶段——两汉,是豪强地主的形成时期。早在西汉前期,官僚、地主及某些封君就已着手兼并土地。史载:“上(刘邦)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肖何)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又载:“(田)鼢……治宅甲诸弟,田园极膏腴”,又“鼢使藉福请(窦)婴城南田,婴大望日:‘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相夺乎!’不许。”“丞  相似文献   

19.
杨立群 《江淮论坛》2007,(3):166-170
钟嵘是陶渊明接受史上最早发现陶诗“真美”的人之一,但因陶渊明在《诗品》中的品级,后世对他的“风华清靡”之论探讨和研究不够。本文依据陶渊明的诗文,认为“清”正是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也是陶诗不同于当时华丽诗风的主要特点。“风华清靡”之论,独具慧眼,揭示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本质,是概括陶诗最为确切精当之语。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侧重于阐释“清”的诗学内涵 ,同时对于“清”在诗学中的特殊位置、确立以及展开进行了分析和勾勒。作者认为 ,“清”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既是构成性的概念 ,与诗的本质论、创作论相关 ,又是审美性的概念 ,与诗的风格论、鉴赏论相联系 ;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倾向 ,并在某种程度上与古典艺术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 ;“清”在其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分别被注入和赋予了各个时代的美学精神 ,具有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基本内涵 ,就其正价部分而言 ,是诗歌语言的明晰省净 ,诗人气质的超脱尘俗 ,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 ,此外还有意境和情趣的凄冽和古雅等 ,而其负价部分 ,则是单薄浮弱 ;“清”在诗学史上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审美概念 ,有广泛的包容性 ,其派生能力极强 ,进一步整理和研究这一概念的衍变和内涵 ,是今后古典诗学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