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中国乡村研究的范式进行了梳理,从各大理论的建构及对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影响分析了最为典型的5种范式,即费孝通的社区功能研究方法、施坚雅的市场关系研究方法、杜赞奇的文化网络研究方法、弗里德曼的宗族系统研究方法以及黄宗智的市场一阶级研究方法,对其特征和缺陷进行了适当的梳理。分析认为,中国乡村研究应以农户行为为中心,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任何试图将其纳入某一种框架的理论是不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义序与中国宗族研究范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著名民族学家林耀华先生的燕京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为《义序的宗族研究》。义序位于福建省福州南台岛 ,1934年林先生前往调查时 ,人口几乎全是黄姓一族人。《义序的宗族研究》即是对黄姓宗族的研究 ,表明林先生已从考据式的拜祖研究转向以田野工作为主的功能与实证研究。但这篇论文没有公开发表 ,知之者不多。现在看来 ,我们可将其视作中国宗族研究范式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华南宗族研究的主要取径有三,即区域社会经济史的取径、人类学取径和历史人类学的取径。前者主要受到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深刻影响,鲜明地表现于明清时期闽粤地区的宗族研究中。人类学的宗族研究,接续了20世纪上半期功能主义和社区研究的学术传统,注重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的探讨,并形成重视地方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论述、引入社会史的方法,将共时性的结构研究和历时性的社会变迁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地区的明清宗族研究逐渐超越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视野,与区域社会史相互交融、渗透,发展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这一取径是在充分总结前两者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对之所作的更为自觉的推进。新时期中国华南宗族研究受到的西方学术思潮影响,主要来自弗里德曼的华南宗族理论和施坚雅的区域体系理论,以及年鉴学派史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因而特别注重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理论、方法的结合,并在区域研究的视野下探讨区域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由此,便形成了宗族研究与区域社会研究紧密结合的特点。纵观此期的华南宗族研究,明显地形成两个基本趋势:一是历史学与人类学方法逐渐汇流,进而发展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趋势;二是宗族研究与区域社会研究的互动,注重区域社会内部普同性和差异性的探讨。而这两个趋势也同样体现在华北、江南、徽州等区域社会的研究当中,并成为区域社会研究发展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4.
村落宗族文化在当代的复兴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现象。本文在探讨宗族文化复兴的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社会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并试图提出解决宗族问题的对策。村落宗族文化在当代的复兴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5.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代表,其内核——祖训家规是在缺乏系统法治管理的传统社会,地方宗族制定的教育、管理和约束族内子孙的智慧的结晶,其中的一些价值理念,如修身、治家、事亲、睦邻等依然值得传承和弘扬。汲取徽州宗族祖训家规中的养分,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对当代社会仍有价值的部分进行传承并发扬光大,对于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乃至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农村宗族现象的大量出现不是简单的历史重现。现代宗族现象不仅体现着封建社会传统心理的影响,而且体现着社会转型期间,农民利益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宗族、公社等权威体系的认可在当代农村改革过程中面临着最终的瓦解。个体农民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薄弱与社会竞争机制中生活的艰难共同构成了当今宗族现象的社会历史基础。宗族现象反映着改革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是一种因改革而引起的社会政治现象,所以当代宗族现象只能通过改革的深化,而不是重新树立宗族的权威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论华北宗族的典型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华北各地的祭礼习俗的历史考察说明,华北宗族的外在物化标志,即起着功能性作用的宗族聚合手段很少见,但在宗族的象征文化方面则呈现较显著的迹象。与华南的弗里德曼式的宗族相比,华北的宗族是表达性的、文化性的,或者说是意识形态性的。当然,从完备的宗族要素角度来审视,华北宗族是一种残缺宗族。  相似文献   

8.
在考察农村组织化的现状和宗族功能演化的基础上,文中分析了宗族转化的必然性,指出促使宗族功能转化、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作为传统社会的基本社会单元,长时段内宗族组织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稳定性,究其原因在于宗族认同的强大。这种宗族认同是在历史记忆、宗族边界乃至族群分层等多重作用下的产物,在展现出全国范围一般性的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就明清徽州宗族而言,具体表现为在士绅所构建的宗族历史记忆上,在理学社会情境下所形成的"血缘性"宗族边界和"名族性"族群分层。  相似文献   

10.
"前宗族形态"指有聚合无世系,其历史趋势是以源于一宗的父系世系整合族类关系;"后宗族形态"指有世系无聚居,其历史趋势是父系世系与传统的族居形式逐渐脱离,并衍化为一种文化性范畴。中国明清以来直至近现代社会中广泛发生的联宗活动以及所由形成的联宗组织,就具有进入"后宗族形态"的基本特征。而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后宗族形态"有可能成为中国宗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批评话语分析"是兴起于西方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跨学科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而引进到中国来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从"批评话语分析"本身强烈的批判定位和解放志趣来看,目前中国学界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建设还是实际运用来说都是有待提高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解决"批评话语分析"在当代中国的进路问题,即必须明确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批评话语分析"坚持什么立场、研究什么问题和采取什么研究方法等问题。"批评话语分析"在当代中国的进路问题实际上是"批评话语分析"本土化的问题,也是"批评话语分析"在中国文化转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风险范式、资本逻辑与中国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问题在当代人类实践中的凸显,使其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阐释的新视域,而且也成为一种崭新的研究范式,即风险范式。立足于风险范式反思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风险,我们不难看出,风险的出现不过是资本逻辑不断展开和运行的产物,它集风险于一身,内化为一种风险逻辑。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资本逻辑的问题,如何看待资本逻辑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自然也就成为我们应当积极关注并给出正确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强本固基的伟大工程,要基于时代主题和实践主题的转换和发展,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普及化和群众化,着眼于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其大众化的话语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差别必然出现不同范式。所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确立人本范式取向,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结合起来,以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4.
家族组织在结社形式上是传统的,但是家族作为组织实体却是当代的。大量关于家族组织的研究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未能把城乡各地在近三十年涌现的家族组织作为当代的公民自愿结社看待。本文以号称"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组织为例,论述家族组织可以被看做当代普通的社团组织的观点,并说明家族组织归根结底是利用传统组织资源的一种当代社会的公民组织而已。此种研究对于在认识上摆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农民与公民的关系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腾飞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引起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促使人们首先是西方学者反思促进这一历史巨变背后的深层原因。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出现了被冠以"中国模式"的理论范式和学术争鸣。本文认为,中国发展道路的确具有其独特性,但遑论"中国模式"为时尚早。中国发展道路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因素,既有成功的发展经验,又有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完善的地方。纵观中国几十年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创新驱动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典型特征。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创新体系既是中国发展道路形成的动力,也是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看,还是从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看,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从文化认知、文化比较的研究视域出发,对孔子进行了跨文化解读与传播。在史景迁"去偶像化"的观照方式下,孔子被解码、建构为具备鲜明个性特质的人文主义者及令人尊重的教育者形象。同时,史景迁致力于厘清西方一般认知中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诸多误读,并努力唤起西方受众对孔子当代意义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实现"两弹一星"精神从抽象的价值体系向具体的实践范式转换,必须牢牢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科学传播的方法论原则,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维度推进"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传播。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在于个体要求的多样性和政治系统内部的统一性之间的有效张力。个体要求的多样性加快了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进程,进而推动了中国政治的发展。政治系统内部的统一性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动力,这种统一性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来体现,只有制度才能真正体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外动力和内动力的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效张力,构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