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与自然发行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会发生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活方式决定的。”而且,“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显示出历史”。马  相似文献   

2.
由艺术创作过程的本质特征所决定,艺术创作过程是以艺术家为审美主体、以客观生活中的审美客体为审美对象、由艺术家的艺术(审美)实践所构成的审美过程。“真正的审美括动,应该建立在创作过程、或艺术欣赏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应该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来考察审美过程的各种中介联系。”①本文将从艺术家(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入手,大略地考察艺术创作过程必经的各个阶段和中介环节,以及在此过程中艺术家的审美感觉、知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门科学的创立和发展,都依赖于既有的理论水平和社会需要。对于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也必须从理论发展和实际需要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各种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都是一般与特殊的统一。所谓生产一般,狭义地说,就是劳动过程,因而首先是人类为了自身的需要而同自然之间进行的物质变换过程,广义地说,是指整个社会生产的一般的物质内容和条件。所谓生产特殊,则是指与一定的物质基础相适应的特定的社会生产形式。因此,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即“生产一般”或“生产过程一般”。资产阶级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同时马克思阐明了社会生产过程是由相互作用的四个要素——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与"生态环境再生产"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本兴 《学术交流》2006,42(6):64-67
马克思“再生产自然界”思想是建立在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基础上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本质上是双向依赖、双重建构的物质变换关系,“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正和表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是“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环境既是消费的对象又是生产的对象。生态环境再生产是人类全面生产活动中一种重要的生产形式。研究并建构生态环境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生态环境理论的完备,对规范生态环境的治理、开发、改造等工程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艺术哲学的“关系”哲学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物质生产为原点,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物的自然关系”为两个基本向度,意识形态性艺术、商业化艺术、自由艺术,乃是马克思艺术哲学勾勒出的艺术的三种形态。马克思艺术哲学的“关系”哲学重构,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理论框架,突破了单一的艺术意识形态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是从改造自然、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时才真正成为人的。人类的生存不直接依赖于自然界,而依赖于生产实践活动;真正的实践不是本能的求生活动,而是有目的的改造自然过程。实践过程是从对外部对象和自身需要的有意识把握开始的,对世界的信息改造加工活动往往是物质、能量变换过程的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1):59-65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有着鲜明绿色意蕴的科学理论。自然物质条件是劳动合成生产力的基本前提,而且在其构成要素和物化形态上,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它本质上是作为要素被劳动引入生产过程的自然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来扩大自然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中存在为发展生产力而滥用和破坏自然力的倾向,合理的农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这是由资本的逻辑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中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而且使土地肥力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递减。深刻领会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绿色意蕴,有利于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艺术直觉与艺术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炳社 《唐都学刊》2005,21(1):151-155
艺术直觉就是主体不借助于逻辑思维程序和经验积累 ,直接洞察某一现象的社会涵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能力。艺术家具有这种特别敏锐的生活洞察力。艺术直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感性性和情感性、模糊性和转化性、直接性和整体性。艺术直觉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在艺术创造的实施阶段 ,艺术直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艺术活动过程中 ,艺术直觉是在隐存状态中协助艺术家进行理性认识的。艺术直觉能够以“思维的感觉”帮助艺术家迅速准确地把握审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 ,并能够以“直接领悟”审美客体本质 ,帮助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9.
人类从制造出第一把劳动工具起,就使自己和自然界统一起来。人类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自然界的劳动,就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实践。人类就生存和活动于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之中。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在劳动对象身上打上人的生产实践的印记,使之原有自然形态和属性得到改造,从而成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因此,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0.
刘方喜  赵树军 《阅江学刊》2012,4(3):88-96,120
建立在马克思“财富哲学”和“关系哲学”基础上的“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由“实体经济”而“符号经济”的财富流转过程,来批判性地反思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从“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关系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资本的当代新形态,融入了艺术等文化因素的“符号经济”以及竞争性文化符号消费的无度扩张,一方面,“向内”制造人的等级差异、激化人类内部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竞争性符号消费又导致物品的无度消耗,进而导致自然物质资源的无度消耗,“向外”激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当今全球社会冲突与生态冲突在相互激化中日趋尖锐。“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晓峰 《探求》2004,49(5):70-72,76
精神产品具有价值,这种价值在未与主体相互作用时只是所谓的潜在的价值。“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指的是:精神产品由观念、思想形态,通过物化或经由某种媒介对主体发生效用。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物质产品比较,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具有不同的特征。我们要把握精神产品价值实现的规律和特征并促使其实现。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动地改造自然,不断创造和扩大物质财富,而且“通过生产发展和改造着自身”。我国的四化建设也正是这样。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在生产建设中不仅需要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而且需要培育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四个现代化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它的创造者和主  相似文献   

13.
论精神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在人们劳动和改革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的人进行创造活动(通过一定的产品体现出来)的一种过程。这种产品具有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客观属性。它是以满足人们利益为目的的客体。价值是文化活动的产物和成果,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化价值的这种性质不是由文化本身的自然性质所决定,而是由社会历史实践的现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侯彦峰 《社科纵横》2008,23(8):106-107
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生产的研究仅限于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杜会关系的生产受到忽视.实际上,社会关系在交往中形成,在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再次以物化的形式生产出来,社会关系生产也是一种生产.  相似文献   

15.
创造的阶段很久以来创造就被区分为艺术的和科学的创造.艺术创造过程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构思;由构思转变为深思熟虑的计划;计划在物质形式中具体化.每一个阶段都是创造过程的必要和整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经常相互渗透.因此,在完成阶段似乎加入了对原始构思的修正.艺术家创作活动的结果,对他本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突如其来的,不可能预见.人们把发明家的活动也精确地区分为这样三个阶段.至于涉及科学理论的创造,那就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指出:“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3页)。神话是艺术家涉取创作灵泉的宝库,而艺术家亦通过创作的媒介为神话的传播沟通渠道, 从表象看,神话颇似荒诞无稽之谈,但就其实质而论,它却包含人对大自然及人类自身深沉的思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流变的探索、解释、畏惧、敬爱;反映了古代人征服自然,征服自我,超越生死的想象、愿望和膜拜。故神话的发生和机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一、第三产业产品的特点 任何劳动,都是生产产品的有目的生产活动,其结果是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产品。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是“劳务”或“服务”,是以“活动”形式存在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是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通常一经提供随即消失”。“它不固定或不物化在一个特定的对象或可以出卖的商品中”。①例如。运输服务、旅店服务、教师和歌唱家的服务,都具有这种性质。由此可见,第三产业产品的特点就在于无形和非物质性。 马克思曾对“服务”的特点做过如下的说明:“服务这个名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象其他一切商…  相似文献   

18.
赵静 《社科纵横》2005,20(4):164-165
民间艺术的题材多来源于自然界的物质,它是最能体现民众生活的艺术,所以它的视觉形象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是造型的完美。其次是色彩的完美,“以色扶形”是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是以形写神。在“形”与“神”的表现中,民间艺术更注重“神”的表现,人们崇尚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形象的束缚,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概括其中,产生一种不合常理但又十分和谐的“神”似之美。在掌握了这些特点之后,艺术家们应该学会从民间艺术的视觉形象中发现自己需要的视觉图像,与之沟通、交流,最终产生新的具有自己艺术语言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第二自然”作为用来解释人类自身创造的外部环境的范畴,其内涵应该是具有社会历史规定性的。卢卡奇在原初的意义上使用“第二自然”概念,在于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全部商品化、物化的效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展开,“第二自然”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就当下社会生产和生活而言,数字化的社会存在已然具备“第二自然”的属性。“第二自然”与数字资本主义的关系在于通过更新卢卡奇的物化现象来展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第二自然”的新内涵及其社会效应。在充分挖掘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第二自然”概念对于理解数字资本主义的意义的基础上,既能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也能看到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独有特征。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作品一方面可视为艺术家的创造物、艺术家的产品,另一方面又可视为由观众、消费者和听众所理解并接受的东西。前者,偏重于艺术家及其创作活动,后者,偏重于观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古往今来,艺术一直被理解为用技能所从事的某种活动,它是由人产生并为他人而进行的,艺术就是这种居于艺术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活动。对观赏者来说,对艺术品的接受实际上就是一个感知、理解和模仿的过程,艺术家和观赏者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彼此沟通的关系,因此,艺术与语言交流又极相似,艺术家就是用其特有的语言来表达其要传递给特定观众的东西的。那么,语言能否看作是艺术传导的媒介呢?艺术在大多情况下是没有语言会话的,而能会话无疑又是人类语言的最重要功能。如果按哲学人类学所见,语言和制造并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