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西游记》生态意蕴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松乔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1):60-65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西游记》是一部生态意蕴十分丰厚的文学文本。它既描述了生态理想,也展示了生态灾难,同时更追溯了生态问题的根源,指出了生态救赎的道路。《西游记》中包涵的这些生态情怀,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乃至于进行生态文艺创作,都具有十分宝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段洪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3):135-136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它是一部神化小说 ,这部神话小说闪烁着我国古代人的管理思想 ,对我们搞好现代人本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竺洪波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9-22
"五四"之际,中国学术突发质变,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西游记》研究与"新红学"一样,在这一学术现代化流向中并处于突出地位,并以自身特殊的学术范式意义作出了重大贡献。过去,只视"红学"为现代学术的开端而不及其他是不全面的。考察现代《西游记》研究的"原生态"面貌,对于全面、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学术开端"这一命题,具有积极、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赵志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31-35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无疑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它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直接从本体论的高度对人进行了哲学思考。从中可以发现,小说文本既与陆王心学有某种联系,又不尽如前人所论是一部所谓"收放心"之作。孙悟空的诞生及其与生俱来的带有原始野性特征的个性自由精神,实际上就是人类童蒙时代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形象化体现。作者在肯定人类这种个性自由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对文明社会秩序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因而在以"普渡众生"为目标的取经事业中,让孙悟空完成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成了正果,即实现了自我完善,实现了人的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这也正是作者本人心路历程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5.
李小荣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6):63-69
《西游记》在阐扬《心经》佛学思想的同时 ,又对《心经》产生了某种误读。而这种误读对小说的结构影响颇大 ,误读的原因在于明代的心学思潮 相似文献
6.
刘怀玉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27-29
天启《淮安府志》编成仅距吴承恩逝世40余年,是当时人记当时事,所记载的《西游记》肯定是小说。通俗小说能否入地方志问题没有硬性规定,天启志编者知道它是小说而将它记入,乾隆《淮安府志》编者又因为它是小说又将它删去,就是因为他们在认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张云雷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48-49
《西游记》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儒家的价值取向为评判人和事的标准,通过描写被儒化了的西天取经的故事和人物,显示以儒家为主体的人格精神,以此来表达一种"中庸"的人生理念,倡导一种理想的社会伦理道德,《西游记》是儒家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朱恒夫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与着重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形象地表现了修心正性、成圣作贤的心学理论。孙悟空从充满欲望的野猴到取得正果的猴神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去心中之欲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龚际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33-35
《西游记》主题研究不能忽视其生死观内容,《西游记》主题悖论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解决是靠生死观解决的。这种对主题悖论的自觉或不自觉解决,造成了小说的消极面:“金丹大道”论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就是由于上述情况造成的。其生死观或多或少也反映了取经队伍的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影响了《西游记》主题:取经历程的局限性;终极关怀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10.
张丛丛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34-136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典范。小说充满想象,描述了各路神仙、各色妖魔鬼怪,展示了一幅形态各异的性关系图。本文从酷儿理论的视角对小说中奇特的性别角色及性关系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指出其隐现的酷儿性。 相似文献
11.
朱泽宝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西游记》中的故事多有本事可考,本文聊举十则。孙悟空龙宫得到金箍棒、祭赛国索回佛宝、金兜洞丢失金箍棒皆取自《法苑珠林》。孙悟空偷蟠桃后遭天兵围剿取材于《太平广记》。孙悟空与如来斗法的故事与《大般涅槃经》的相关记载大同小异。人参果似是《神异经》与《酉阳杂俎》里的两种异果"杂交"而成。孙悟空与鹿力大仙的比赛内容是《拾遗记》里提到的浣肠。女儿国最确切的原型是《后汉书·东夷传》里的女国。木仙庵谈诗的场景完全来自于《东阳夜怪录》。比丘国以小儿心肝入药的故事脱胎于《新唐书·杨虞卿传》。孙悟空随处召问土地的情节则来自于《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12.
胡义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3):20-20,62
文章对《西游记》为吴承恩所著提出质疑,并依据宋元之际陕西的全真教密史。提出祖本〈西游记(平话)》其实是道教文学奇葩。而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即闫希言师徒,他们应是今本《西游记》的最终定稿人。 相似文献
13.
王毅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1-34
对《西游记》文本中的600多条成语进行了梳理,从来源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这些成语的特点,并通过将其与现代汉语的对比,阐述了《西游记》成语在近代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潘国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5):147-150
通过对《西游记》中动词重叠现象的考察和统计,发现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动词重叠带宾语的情况及宾语的位置、"一"的有无、儿化问题及后带"来、去、看、去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王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29-31
《西游记》虽是一部神话小说,但足以反映真实的时代与人生,其中的众多正反面女性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对《西游记》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将隐藏于小说文本背后的女性精神世界中更深层的女性人文观呈现出来,发掘作者理解并完善女性的人文表现理想。 相似文献
16.
精变:《聊斋志异》与《西游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建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4):11-14
本文拟从形象的美丑、类型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来比较《聊斋志异》和《西游记》精变的异同 ,并探讨精变产生的源流 相似文献
17.
韩自波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
《西游记》人物的语言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大量俗语的运用形成了生动幽默、活泼风趣、流畅滑稽、明快诙谐的喜剧风格,显示出浓郁的世俗化风气;类似童话语言的特性使整个作品充满了童趣,富于童话的诗意和美感;声口毕肖的对话语言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18.
余冠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1-95
作为《西游记》中的一号主角,孙悟空身上集中了人类的种种美德,意志坚强、不畏强权、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幽默风趣等等,是人类理想形象的化身。但是,从《西游记》幽默戏谑的风格下可以看到一种无奈的悲情色彩。这恰恰是作者透过神奇怪诞的神魔世界所要表达的社会现实悲剧。作为人类追寻自由理想的化身却不得不面对破灭的理想;作为正义勇敢的化身却成为逆向淘汰权力体系的牺牲者;作为忠诚的卫道者却不得不面对混沌失序的神魔世界。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孙悟空的角色扮演,从中可以感受《西游记》中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9.
吴圣昔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李安纲《西游记》论以三条版本论断为基础,简言之为:现存最早的世本删去了唐僧出身的第九回;清人汪忄詹漪据大略堂古本《西游释厄传》加以恢复和补足;清本《新说西游记》是最接近原作的版本。本文认为诸说均经不起版本验证,差错迭出;且异说纷纭,向无定论,故不足以为版本基础。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版本研究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现存13种版本,典籍所记已佚的有11种版本,共计24种版本;《西游记》的版本研究从鲁迅、孙楷第等至陈新、李时人、吴圣昔、黄永年等学者,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争论的问题则主要集中于“祖本问题”、“朱、杨二本关系问题”和“唐僧身世问题”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