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张一兵认为这是其十年前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非常性实验,尽管提出了狭义唯物主义视阚中的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等理论范畴,但尚未突破"实践唯物主义"的体系框架,还存在诸多不足.周嘉昕在考察了<向度>中的狭义唯物主义概念、汤建龙分析了"基础"和"主导"两个概念、蒙木桂重新解读了似自然性概念、夏凡对物役性概念作了辨析之后,认为<向度>的理论探索意在恢复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完整视阈,具有非同寻常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今天看来,其中的一些观点尚需充实和细化,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2.
对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张一兵认为这是其十年前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非常性实验,尽管提出了狭义唯物主义视阈中的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等理论范畴,但尚未突破“实践唯物主义”的体系框架,还存在诸多不足。周嘉昕在考察了《向度》中的狭义唯物主义概念、汤建龙分析了“基础”和“主导”两个概念、蒙木桂重新解读了似自然性概念、夏凡对物役性概念作了辨析之后,认为《向度》的理论探索意在恢复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完整视阈,具有非同寻常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今天看来,其中的一些观点尚需充实和细化,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3.
夏凡 《河北学刊》2006,26(1):9-11
“物役性”概念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最核心的概念。同"似自然性"概念相比, "物役性"概念更好地展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理论的"主体向度",也就是马克思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是张一兵教授的一部旧作,书中提出了一个"似自然性"的概念,它与另一个概念"物役性"被作者概括为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主体视角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批判性概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再论似自然性与物役性(专题讨论)——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批评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中的非常性实验(张一兵)1·1完整视域中的裂隙——对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考察(周嘉昕)1·3“基础”和“主导”概念之斟酌(汤建龙)1·5似自然性概念的再理解(蒙木桂)1·7物役性与被删除的“人类主体”(夏凡)1·9道德公平与社会公平(段忠桥)1·12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反思(刘永富)2·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间敏感性(胡大平)2·7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马捷莎)2·13人本化情结与交往共识价值原则(王志红)2·1…  相似文献   

6.
在1845年以后的哲学新视域中,马克思关于人类史前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似自然性规定是一种对社会总体过程的批判性把握、即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由于自身实践功能度的特定条件制约,不正常地畸变为外在于人类的非主体无序过程——类似自然界盲目运动的状况(参见拙文:《析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似自然性的特设规定》,《哲学研究》1991年第2期).准确地说,这还是一种在社会发展与自然过程的一般性比较中形成的理论确证.需要追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这种似自然性现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马克思更加关注的一个深层理论课题.我发现,在进一步的科学理论探索中,马克思提出了史前社会历史呈现似自然性现象的本质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特定主客体关系颠倒的物役性思想.以我的界定,马克思的这个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共性化理论的个性化理论,可以称为"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理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系统提出"实践"观,标志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确立;<德意志意识形态>则系统论述了实践的主要形式--"物质生产",实际上应该被看成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正确认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点和不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是:萌芽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理论;真正确立阶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系统提出的"实践"观;而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论述的实践的主要形式是"物质生产".正确认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尔施在<卡尔·马克思>一书中揭示了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同资产阶级社会理论的根本区别,阐发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特质和内涵,分析了政治经济批判对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地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历史观内在统一的革命理论.本文最后对于如何理解科尔施后期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理论形态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对一个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把握.当前主要有两种流行观点: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简称"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即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惟一理论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这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特别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充分的论述.历史唯物主义以现实世界为视野,实践性和辩证性是其两个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第十条中,马克思把"人类社会"作为其"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石."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不过在以往学界的理论探讨中,这一论断的思想内涵未能得到应有的阐发.我们认为,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是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关键点,需要结合相关文本进行仔细辨析.  相似文献   

12.
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诸多著作中唯一一部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为依据的哲学著作.他明确指出,这本书"与一般哲学对马克思进行的解释相比,更多地参照了中期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特别是参照了<资本论>的'草稿'"③.在对马克思这两部政治经济学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施密特提出了他对马克思哲学的独特理解,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但由于施密特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存在种种偏差,从而导致 "他本人所反对的旧唯物主义哲学逻辑,最终却静静地平躺在文本表层逻辑拼杀的理论无意识的最底层"④.本文将就这个方面展开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做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莱茵报>期间的政论、书信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的分析和梳理,认为应该对晚期莱茵政论中的"范畴论批判"引起重视,并将其与论述"物质利益"的文章结合起来,重新认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思想进程.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晚年提出的"主体际性"已成为当代哲学的基本概念,而这一概念的提出,也为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关系理论提供了一把钥匙.尽管马克思从未使用过"主体际性"、"客体际性"和"主客体际性"这样的概念,但他的实践唯物主义所蕴涵的关系理论实际上已对这些概念所意指的内容做过深入而系统的探索.本文认为,一方面,马克思的关系理论与近代哲学家们所坚持的关系理论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近代哲学家们是从单纯静观或旁观的理论态度出发去建立自己的关系理论的,马克思则是从实践活动,尤其是从生产劳动出发去理解并阐释一切关系问题的;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关系理论与当代哲学家们所坚持的"主体际性"的观点也存在着原则性的差别:当代哲学家们完全撇开"客体际性"和"主客体际性"而只谈论"主体际性",从而使"主体际性"抽象化,而马克思则总是把"主体际性"、"客体际性"和"主客体际性"综合起来加以探讨,并深刻地揭示出这些关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性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之作并非如许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青年黑格尔派所理解和使用的宽泛概念,一是传统意叉上的宗教.这两种含义相互纠缠又交互影响,对文本创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真实的思想过程",并深刻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蕴涵.  相似文献   

16.
刘伟 《齐鲁学刊》2013,(3):66-69
马克思既坚决反对旧唯物主义抛开主体,直观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又坚决反对唯心主义抛开客体,单纯从主体方面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两极"到"中介"的革命,并且把这种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的革命,贯彻到了"现实的个人"中。从"现实的个人"之价值规定性和社会历史规定性出发,马克思在其哲学探索中,构筑了其作为价值批判原则的"理论的理论"和作为实践原则的"实践的理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理论向度之间的关系,既非平行,又非前后"断裂",而是相互渗透和融合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马克思哲学探索中的这两种理论向度,对当下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回顾马克思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研究生产力概念的历程,模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草拟出关于生产力的"提纲",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总体而言,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生产力还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域内;<神圣家族>为生产力概念的变革做好了理论准备;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马克思使生产力概念走出经济学的视域;在<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中集结了大量关于生产力的理论资源和经验材料,通过研习以往的研究成果,经过与恩格斯、赫斯等人交流,与施蒂纳等其他学者论战,马克思终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彻底变革了生产力概念,唯物史观由此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18.
张早林 《兰州学刊》2005,1(1):45-4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石性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本文从马克思批判性研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实践"概念的来源、意义作一解读,指出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基石性意义在于科学地解决了主体性与现实性的分裂问题,使其在物质生产中达到了统一;在于科学认识论的形成以及"社会关系"这一直接导致历史唯物主义出现的思想的提出.  相似文献   

19.
两种意义上的历史概念与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其前提是对“历史”概念的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广义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构成历史的两个方面。狭义的“历史”是指人们的历史存在。即人们的物质活动,社会存在。马克思曾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历史”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广义的,是指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本文认为,只有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理解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变苹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代表了哲学家们关于理论和实践、哲学和现实,哲学家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见解,这种见解的基本特征就是"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并且"把某种经验的存在非批判地当作观念的现实真理性"."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概念,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实际地构成马克思所说的解答"历史之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形武加以批判性分析,贯穿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活动,他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含混不清"的,他对意识形态的评论也不只是"顺便提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