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潘利侠 《社会》2022,42(4):1-30
“冒险”在齐美尔研究中一直未受到太多的重视。本文尝试在阐明齐美尔冒险概念意涵的基础上,以冒险视角审视齐美尔的核心议题和日常生活,揭示齐美尔思想和生活图景中的冒险内核。从冒险的角度看,齐美尔的“文化”实际上是精神生命的冒险,文化悲剧意味着冒险的阻断,绝对生命自我超越的本性表明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冒险与更新,冒险在绝对生命的力量之下必然持续不息。齐美尔的研究方法和生活方式同样富有冒险意味。思想和生活图景的冒险内核让齐美尔成为了波德莱尔意义上的第一位现代性理论家、福柯意义上具有现代性态度的启蒙者。  相似文献   

2.
潘利侠 《社会》2005,40(2):76-110
以其早年对货币经济下的个体处境及两种个体主义的思考为背景,晚年的齐美尔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有关伦理准则的个体法则。西方的主导伦理思想视伦理为普遍法则对个体行动的约束,普遍法则的合法性建立在一种二元对立的、机械的、理性的、目的论的视角之上。个体法则却以作为应该的个体生命为源泉,打破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伦理思想中的各种视角局限,同时回应了齐美尔早年有关货币经济、文化悲剧和个体主义的思考,提供了一种与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同的个体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3.
李凌静 《社会》2018,38(5):1-40
对现代个体生存体验的关注是齐美尔现代性思考的重要特征。随着货币经济在现代社会的日益繁荣,货币逐渐将其自身的品格渗透到现代人的心理层面,影响现代个体行为,塑造独特的现代性体验。可以说,货币成为“货币”的过程,就是现代人获得其现代体验的过程。都市体验是最为典型的现代性体验,都市人是“忧郁的栖居者”,厌腻态度构成了现代人“忧郁”的内核。而在冒险体验与陌生体验中,蕴藏着现代个体保持独特个性、对抗货币逻辑的可能。通过“货币”,齐美尔试图揭示的不仅仅是现代人的生存问题,更是关乎人类终极价值的问题--在看似碎片化的现代性体验与人类的总体存在方式之间,齐美尔提供了一条经由“货币”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利平  陈嘉涛 《社会》2018,38(6):91-124
本文着重考察齐美尔个性观在其生命哲学中的展开。以个性观在德国思想史中的演变为线索,追溯了自文艺复兴经十八世纪启蒙时代,再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兴起之后的一系列重要变化,集中讨论了尼采--作为生命哲学的最初阐发者--的贵族理论是如何影响齐美尔的。尼采笔下备受推崇的个体,在与世界整体相剥离之后,失去作为类存在的归宿感,这也是齐美尔探讨现代个性如何持存的起点。齐美尔在现代资本主义劳动分工、艺术创作之形式的转变以及个体生命时间的展开(尤其是死亡的意义)等不同的层次上,对以生命为立足点寻求个体自我的统一作了深入论述。文章最后回应了韦伯和卢卡奇对齐美尔的批评,笔者认为两者分别从理性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反思了齐美尔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5.
张巍卓 《社会》2019,39(2):214-241
作为德国社会学的两位奠基人,滕尼斯和齐美尔奠定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现代伦理生活格局。伦理世界观的分流源于他们各自对时代处境的体验以及对思想史的独特解释。从近代自然法的角度出发,滕尼斯的社会伦理的核心是重建政治社会的秩序与风尚,一切价值最终都要融入社会;与此相反,齐美尔的社会学思考从一开始就以对社会伦理的批评作为前提,他将超越社会的个体生命视作伦理的目的,对他来说,生命不仅意味着身处社会之中的个体具有饱满个性,而且从自身孕育出客观的、适用于他自己的伦理责任。从帝制时期到魏玛时期,德国社会伦理同文化伦理的分流、交织与合流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德国社会学史的清晰主线。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生命的双重空间:曹禺悲剧的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坚 《浙江学刊》2001,1(5):88-94
曹禺悲剧创作并没有割断人与其生活的世界的联系,而是建构在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和生命的双重空间,他把悲剧的根系深深扎进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土壤,对传统家族文化和畸形都市文明给予了决绝批判,同时又不停留在历史表层,而穿透社会历史的外壳,从最根本的生命价值层面启迪人生,具有深刻的现代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透过西美尔的《货币哲学》及相关著作可以看出,现代货币经济下的文化冲突是文化自身不可避免的宿命,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劳动分工与货币推动了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的分离与冲突,而其根源在于生命与生命形式的辩证关系之中。面对客体文化对个性的压制、生命感觉的迟钝、终极目的与意义的丧失这些现代性体验,现代个体必然以个体性突围来抗拒,一是在行为上追求一种个性化的生存方式,二是在艺术创作中和"主体性宗教"中实现个人主义式的内在整合。  相似文献   

8.
吉砚茹 《社会》2018,38(5):41-69
齐美尔在与康德的对话中提出“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将社会学确立为对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探究现代个体如何与周遭世界产生联系并由此构建自我。齐美尔通过对比古今社会化形式,进而得出对现代生命内在困境的基本洞察。面对现代世界的外在化和碎片化的生活感受,他并未完全采取康德的思路--用认知的方式构建统一的世界来解决主客体冲突,而是参照歌德的生命观,提出一种介于康德与歌德之间的生命学说,使个体能从自身生命的根基生长出与世界的深刻关联,在生命直观之中达成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和解。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生命悲剧体验不仅浸透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思想,而且也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即庄子悲剧精神具有密切联系.庄子的"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与鲁迅对人生的困境、悲苦的体验非常相似.个人与社会总体秩序往往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个体生命往往被社会所吞没;个体生命之间也存在着对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郑治 《学术交流》2015,(3):73-77
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主体意识,自成立以来一直按照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策略推进文化发展。文化自省是文化发展中的痛苦嬗变,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中的自我体认,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近代西方优秀文化的借鉴。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中的内在提升,表现为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担当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发展的自省、自觉、自信策略,使近代社会摆脱了文化的"自恋"与"爱憎"情结,避免了从"复古主义"跳到"全盘西化"的极端,使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实现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