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尾声之际,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杀死了向他投降的太平天国将领及其部众,并将苏州城洗劫一空,这次屠杀行为史称“苏州杀降事件”。此次杀降事件对太平天国、清王朝以及英国侵略者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对这些影响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论李昭寿     
李昭寿是中国近代一个经历颇不寻常的人物。当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与清朝激烈争战之际,以李昭寿为首的武装集团乘势而起,先是活动于豫皖鄂三省,后盘据在长江以北苏皖交界的滁州、来安、全椒、五河、肝胎、六合、天长、江浦、浦口一带,其武力最盛时达五六万人。这个集团的政治面貌曾屡经变换,起初是捻军的一支,后一度降清,不久杀官再起,归附太平天国,后又再度降清,成为清朝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帮  相似文献   

3.
一八五六年九月二日,在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大屠杀,这就是东王杨秀清及其部属突然惨遭韦昌辉等人杀害。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史料,加上对现有史料分析研究不够,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争论。其中一个重要问题:韦昌辉等人究竟是“奉诏诛杨”还是“矫诏擅杀”?最近,蔡少卿同志在一  相似文献   

4.
攻入南京前,尽管太平军决策层军政经验不丰富,但在上帝教的鼓舞下,精神上的优势弥补了技术方面的缺陷,其情报相对比较出色。奠都之后,太平天国的情报技术和防奸肃谍有不少的改善和提高,在高水平军政素质领导集团的指挥下,太平天国的情报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总体上值得肯定。但是这种局面随着天京事变逐渐得以逆转。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人心涣散,叛降事件不断发生,且从新兴的领导集团到广大将士军政素质明显降低,情报工作逐渐发生逆转。情报工作的变迁是太平天国兴衰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5.
一八五六年九月初,太平天国的天京发生了东王杨秀清被杀的严重事件。对事件的真相,近年来研究者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派以郭毅生同志为代表,坚执杨秀清之死,非洪秀全“有以死之”,洪、杨是始终“君臣契合”的。另一派则沿袭旧说,可推周自生同志的《对“天京事变”几个有关问题的探讨》来概其余,认为韦昌辉杀杨秀清,系奉洪秀全之召,并非主动行为。两说相悖,一如水火。对此,笔者作了些探索,谈点看法,以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6.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在记载国君死亡事件时采取了不同的记述方式。《系年》在记述一国之君杀另外一国之君时均用"杀"字而非"弑"字,基本句式为"某杀某",这与《春秋》经传的记载类似。但《系年》在记载国君被该国臣子所杀的时候,几乎都用"杀"字,这与《春秋》采用"弑"字表明褒贬明显不同。《系年》对孺子王被灵王所杀,灵王被公子比所杀均未非常明确地采取"某杀某"的记述方式,这可能源于《系年》的记述者为楚国人,所以对本国国君的遇害采取了"内讳"的方式。对"弑君"事件的不同处理,可从另一侧面佐证孔子对《春秋》确实进行了修订及"《春秋》笔法"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一八五一年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它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派,猛烈地扫荡了反动腐朽的孔孟之道,撼动了清朝反动统治的根基,为推动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不幸的是,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终于失败了.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隐藏在革命队伍内部的阶级敌人的疯狂而阴险的破坏.一八五六年九月在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发生的"天京事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反革命事件.今天  相似文献   

8.
一八五六年爆发的关系到太平天国革命盛衰的天京事件是什么性质?韦昌辉在这一事件中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是太平天国史研究中长期争论尚末解决的问题。文化大革命之前,许多史学家都曾把这一事件看作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内部分裂”。但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尤其在“四人帮”影射史学流毒泛滥成灾的年代里,天京事件的“内讧”性质被否定了,变成韦昌辉为篡夺革命领导权而蓄意发动的一场“反革命暴乱”。韦昌辉成了“混入革命领导集团的阶级异已分子”、“篡权复辟的野心家”、“反革命两面派”、“屠杀革命战士的刽子手”等等,成为破坏太平天国革命的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把天京事件说成是韦昌辉所发动,并把这次事件看成是韦昌辉“反革命暴乱”的人,主要有两个论点:其一,天京事件是困韦昌辉妄图变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为地主阶级专政的反革命复辟活动而引起;其二,韦昌辉挥舞屠刀,滥杀无辜,使二万太平军战士惨遭杀害,是韦昌辉的疯狂阶级报复。笔者认为,天京事件的性质不是韦昌辉发动的“反革命暴乱”,而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不久,在江口墟发生了张钊(大头羊)、田芳(大鲤鱼)、侯志(卷嘴狗)、关巨(大只巨)等七个艇军头目率部叛降清军的严重事件。他们叛降后成了清王朝的鹰犬,从江口墟直到桂林,历时一年又四个月,在各战场与太平军为敌,造成了颇为恶劣的军事后果。这伙叛徒乘坐炮船,长于水面运动、作战,弥补了清军水师严重薄弱的缺  相似文献   

10.
正传统上,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的形象被定格为"勇敢"、"谦和"。对于"勇敢",学界对他为太平天国立下的赫赫战功多有记载。钟文典先生以"名不虚传的前军主将"为标题,在《太平天国人物》中大力赞扬萧朝贵对太平天国的军事贡献。①罗尔纲、饶任坤、邢凤麟、苏中立等先生为萧朝贵立传时也多关注他的军事活动。②对于"谦和",学界则形成了一种论调:假如萧朝贵不死,天京  相似文献   

11.
透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上海与太平天国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因为太平天国的兴起而加速了城市繁荣和近代化的步伐;太平天国因为未尽全力进攻上海、占领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外武装势力积聚并发展壮大的根据地。在上海问题上,太平天国犯了两个严重错误:一是忽略了上海的经济地位,二是忽略了上海的战略地位。上海士绅一直视太平天国为劲敌,而太平天国领袖视上海为弹丸之地。中外武装势力从不被太平天国重视的上海"由下而上"逆向开始发力,兵锋直指江浙。曾国藩的湘军由上而下,李鸿章的淮军由下而上,太平天国在上下两股力量特别是来自上海力量的夹击下终于败亡。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既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反对封建统治的大起义 ,同时也是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太平天国对中西文化交流虽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又有着较大的局限性甚至障碍。那种认为如果太平天国能够获取“改朝换代”的胜利 ,中国将加速实现近代化的推断 ,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3.
罗尔纲先生数十年锲而不舍地研究太平天国历法及纪年,细心排比,用翔实的史料证明了太平天国历法纪日干支、礼拜较阴、阳历"差一天"的事实;"差一天"的原因,则应该"悬而不断";太平天国纪年下限,应定为太平天国己巳十九年(1869)四月十一日。  相似文献   

14.
从建都南京直至该城被湘军攻陷,太平天国前后统治南京达11年。除具有政治象征意义外,南京在这段时间总体上发展停滞,受创甚深。这主要由当时的战争状态所决定,同时也与太平天国相关政策有直接因果关系。南京城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费秀元、费金绶父子为首的周庄枪匪集团 ,是清末太湖地区众多枪匪中势力较大的一支。费氏通过捐输取得官衔、功名 ,约束土匪劣性 ,获地主士绅和清政府的支持。太平军攻占苏州后 ,该集团负隅顽抗 ,继而被迫假意受抚 ,最终公开投降清军。在李鸿章率淮军攻占太平天国苏福省的战斗中 ,周庄枪匪绘呈地图、担任向导、随军作战 ,出力颇巨 ,后为李鸿章收编。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平军足迹遍布淮盐销售引地,从而对淮盐运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淮盐的运销才又渐渐复苏。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失败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原因当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儒家积极思想的背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矛盾性:他既反儒教又对儒家思想中的糟粕予以认同,他崇奉基督新教又对新教教义一知半解。这种矛盾性使太平天国始终没能建立起一个指导思想,没有在整个太平天国内部形成一种向心力。对儒家传统思想和知识分子的排斥又使太平天国处于极为孤立的境地。而曾国藩却不失时机地打出了维护儒教和传统文化的旗帜,并且用儒家思想牢牢控制军队,把道德说教与儒家功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外来基督新教对中国本土儒教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祁门县沙堤叶氏宗族个案说明:太平天国时期,徽州宗族遭到太平军沉重打击,由此倒向清廷一边,不遗余力地捐资助饷、举办团练以抵御太平军。与徽州宗族以及各个阶层之间关系的异常紧张,是导致太平军受到极大钳制从而错失徽州战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来看,史学界对史与论的关系问题始终没有处理好。我们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不是无限拔高,就是曲意美化。而对它客观存在的不足之处,往往视而不见。罗尔纲先生一生专治太平天国,成绩卓著。但在史与论的关系的处理上,也颇多失误。这和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政治气候有着密切的关联,不是哪个个人的行为。现在可以讨论这个影响整个史学界的关于史与论的关系问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