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玩偶之家》和《伤逝》有着许多相似和相联的地方。文章通过对两者的主题、题材和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得出,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比前者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对两部戏剧在写作背景、取材内容、题材意义和人物描写等方面进行对比,着重比较两部戏剧中安提戈涅和娜拉这两位女主人公的相同点和差异:她们都是反抗男权社会的女英雄,虽然她们反抗的方式、过程和结果都有所不同,但是她们的反抗性格都体现了“女性准则”中“爱的原则和精神”。  相似文献   

4.
借鉴与超越——《伤逝》与《玩偶之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鲁迅的《伤逝》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这两部伟大作品,从创作思想、人物塑造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了它们的异同,并探讨了其主客观原因。作者认为,鲁迅在这里既借鉴了、又超越了易卜生,这对我们当前的文艺创作也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了发现人和肯定人的时代。一大批作家以“个性解放”为主题,鞭挞和批判灭绝人性的非人道的封建专制统治,目的在于把中国人从麻木状态中唤醒,唤醒国民作为人的意识,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地位。然而个性解放不能承担起人的解放的全部责任,个性解放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一批觉醒了的知识分子,遭遇了来自政治、经济、精神的苦闷等多种问题的困扰,普遍感到茫然、困惑甚至堕落。  相似文献   

6.
郑伯农 《中华魂》2004,(12):38-39
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成名作就是代表作,就是一生的创作高峰。丁玲不是这样的。瞿秋白说:"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这是对丁玲性格的概括,也是对她一生的预言。瞿秋白说得很对。"飞蛾扑火"不仅意味着在政治上不断追求光明,也意味着在创作上不断攀登,不断适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老人>和<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刻画了一个"反叛者"形象--米兰达,关注的是人怎样在逃避不了的荒诞的世界里找到生存的立足点,回归自然本真的精神家园.面对南方家族历史,米兰达能正视失败,执着于真实;面对战争、瘟疫、死亡和战时美国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伪善和非人道行为,米兰达在反叛中存在,努力前行.为了确立自我,实现身与心的和谐平衡,更为了捍卫人格尊严,米兰达表现出西西弗斯式的反抗精神:虽然处在一种"被抛"的境地,孤立无援,但她毅然地重新开始,在失望中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8.
以文化斗士著称的赵建秀的作品向来带有强烈的反叛色彩。他极力塑造出华裔坚韧、英勇、智慧等富有男子汉气概的高大形象,并借以强调华裔的民族自豪感。然而,基于他土生土长的美国背景,他的作品不可能摆脱美国主题的束缚,从而也不能不对美国的主体意识就此妥协。赵建秀的反叛与妥协体现了当代华裔美国人的自我民族身份的认识与重建,对研究华裔与中国、华裔与美国的关系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祝福》《离婚》和《伤逝》中塑造的祥林嫂、爱姑和子君三个人物形象,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反抗,演绎了封建礼教的逐渐衰亡,昭示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精神,从而激发人们前仆后继地斗争,去寻找新的路。  相似文献   

10.
自"五四"时期到当下社会,女性解放的主题在许多作家笔下都有不同层面的展现。在《失去的金铃子》中,聂华苓用隽永而深切的笔触描绘了故乡三斗坪的风土人情,也用细腻而婉转的调子奏响了女性的生命之歌。聂华苓深邃的思想并未停留在呼唤女性解放的表层,而是探入人性、世事深处,挖掘出女性解放遇到的种种人性问题与人生困惑,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忧思与无限期望。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从传统工业社会向消费型后工业社会全面转型和相应文化转向,其中的新旧价值冲突在60年代引发了以学生反叛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学生运动经历了一个从制度内改革到超越制度的文化反叛过程,它所建构的“60年代精神”已被主流社会制度化,从而变成修复和完善制度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运用福科的权力话语理论 ,比较分析了两部不同时期的女性文学代表作 :《简·爱》和《苏拉》。女性努力挣脱权力话语的束缚而实现自我是它们的共同主题 ,但在反映女主人公的反叛和抗争上 ,两部作品各自又展现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代是一个启蒙与救亡并存的时代,因此,作为现代文学发轫的五四文学,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社会解放就成为其基本主题。丁玲是五四运动落潮期成长起来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女作家。她沐浴着五四运动的光辉,浸染着五四文学的精魄,她对五四文学精神有继承也有发展。文章将从个性解放、女性解放与社会解放三个方面来论述丁玲创作对五四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可以看出,韦伯定义的资本主义精神,是以禁欲和理性化为内在特点,以无限制赚取利润为目的的一种普遍社会伦理。它起源于宗教救赎目的下的“非理性地将自我投身于职业劳动”,并对其劳动成果加以“理性算计”的职业伦理思想。资本主义精神的世俗化进程体现出接受工具理性、背离禁欲的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主义兴起三个特点,由此既导致了物质救赎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和人类灵魂放逐的局面,也呼唤着一种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香港作家李碧华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禅宗意味,尤其是有关"寻找"的理念,15年来,渗透在她的每一部作品中.寻找,找的是永恒的精神皈依;找的是灵魂的虚静之境;找的是心灵的彻底解脱.寻找,象征着她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无止找寻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16.
17.
鲁迅和张爱玲分别是主流文学和非主流文学的代表,他们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二者在现代文学史上都被无情地扭曲了,一个是“红色经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误读的大师;一个是个人主义的“靡靡之音”,长期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二者对人性的弱点都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在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处境时表现出深刻的悲剧精神。此外他们的创作都显示出相当成熟的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文学批评在审视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时,往往从主人公保罗在其成长过程中同其母亲葛楚德之间超乎正常阈限的亲情关系切入,将小说析介为诠释和确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范例。本文变换视角,把父亲瓦尔特·莫雷尔的悲剧性命运同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指出“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非人的劳力条件、生活状况扭曲了他的精神世界,破坏了他的家庭和谐,摧残了他身心两方面的健康”,认为该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个人进行精神分析,更重要的是从人的精神困境中寻找社会方面的原因。因此,《儿子与情人》除了个人性的心理学主题之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主题。  相似文献   

19.
《秀拉》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位极具反叛精神的黑人女性角色———秀拉、夏娃和奈尔,以及这段时期内美国俄亥俄州梅德林市周边乡镇一个极富传奇与魔幻色彩的黑人社区底层的生活境况。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遭受的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突出刻画了她们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自我解放和独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碎片到精神迷离--谈《百年孤独》中孤独的症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年孤独>反映了克里奥尔人的孤独,孤独的最终根源在于其文化形态紊乱.克里奥尔文化由三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组成,缺乏整合,在封闭了三百年之后,面对欧洲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不能正确地接受和较好地融合,而出现了更大的文化危机.小说中人物性格乖张,行为怪异,正如小说的表现手法具有魔幻特征,这是不稳定的文化的产物.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奥雷良诺上校执拗地抗争孤独,但由于缺乏文化上的界定,抗争的结果是在孤独的泥淖中越陷越深.马贡多镇的最终消失,寓义殖民文化的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