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隐喻的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隐喻传统上被看成是形象化的语言,属于修辞格的一种。亚里士多德给隐喻定义为:把属于一种事物的字用到另一事物之上。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处处可见它的影子,它甚至与人类的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现代,隐喻已经成为众多学科如语义学、语用学、哲学、心理学、翻译学、符号学、认知科学等的研究对象。隐喻在人类认知社会的活动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郑坚 《江汉论坛》2004,(5):84-86
"反封建"是贯串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清晰脉络,它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被言说,言说者赋予它看似一以贯之,其实有着诸多差异的意义.它是20世纪一系列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和心理范型变迁过程中的产物,同时它又参与了对20世纪中国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和心理范型的建构,而一种关于"封建主义"的"知识"又是有赖于一系列文学的叙事和修辞生产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以主体和主体的内在性作为思想基础的朦胧诗,在意象修辞方式上呈现为"隐喻的"或"象征的"两类形态;而"隐喻的"或"象征的"绝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朦胧诗人指向未来的时间意识和在别处的存在王国,就是由这类意象修辞形态所建构而成的。  相似文献   

4.
赵晓丹  毕佳 《理论界》2012,(1):132-134
解决了隐喻现象的首要问题——隐喻的界定,能为隐喻其他方面的研究铺平道路。最早为隐喻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受亚氏的影响,之后的大部分哲学家和学者都是从诗学和修辞学角度界定隐喻。直至20世纪80年代莱柯夫.约翰森《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隐喻的研究才有了新的突破。本文分别从修辞角度和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界定进行了新的探讨,纵观隐喻划界问题,我们还是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5.
"胡同"作为北京地域文化的典范性标识,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已经演化为一个具有隐喻功能的意向和符号。在新世纪留学生文学中,北京胡同不再仅仅是凝滞不动的传统文化的载体,而被注入了一种客观的理性精神、异域文化和个体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6.
当今西方修辞文化有关隐喻的一种最新理论主张,不再把隐喻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是把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通过对“相互作用理论”(interactiontheory)和“映射理论”(mappingtheory)的透彻理解,使我们明白隐喻是涉及几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喻义联系。由于认知模型(cognitivemodels)的相似性致使不同语言的隐喻会呈现出相似性。然而认识范畴并非固定不变,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隐喻效果,可见认知模型最终又受文化模型(culturalmodels)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产生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郭蓉 《兰州学刊》2006,(8):64-65,151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研究的日益深入,隐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语言的修辞手段,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概念体系得到了诸多的认同。尤其是在作为修辞语言运作方式典型体现的诗歌语言中,象征、比兴等隐喻手法的运用则更为普遍。《诗三百》是中国诗歌的滥觞,而其中《蒹葭》篇又被誉为“千古伤心之祖”,诗篇中的意象暗示与意境生成极富隐喻内涵,通过对这种隐喻语境的解析,可观其无限丰富的“象外之旨”。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用一个事物或一个理念直接去代替另一事物、另一理念的修辞手段。隐喻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价值。修辞隐喻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为文章平添色彩;语法隐喻能使人们使用的句法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诗歌界的"民间写作",始终秉承着平民立场,在日常经验、凡俗生活和事物表象里开掘诗意;它以事物和语言的自动呈现,或以"后口语"的推进,解构象征和深度隐喻模式,给诗歌涂抹上了一层超现实的色彩;它是诗坛活力的象征,但也存在精品、经典稀少的缺憾,时时停滞于虚空的先锋姿态中.  相似文献   

10.
"非常X"最典型的用法是用于包含时间性的抽象名词."非常X"也存在着去范畴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由时间性的抽象名词到不具时间性的抽象名词,由抽象事物名词到具体事物名词,由表事名词到表人名词,由名词到动词."非常X"的去范畴化的修辞动因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积极的、中性涵义的概念,它是社会得以运行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意识形态的特征主要是从它在社会过程中所执行的功能里产生出来的,从根本上讲,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标志也完全体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对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如此强大的社会功能,卢卡奇相关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至少存在两个基本问题:(1)将意识形态的产生仅仅归因于社会存在,这极易陷入一种社会存在的物质决定论;(2)将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仅仅归结为解决社会斗争,作为解决社会斗争的某种手段,这又缩小了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笛卡尔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physis"(自然)的定义,认为"nature"就是一事物所具有的本性或本质,或者说具有某种本性或本质的事物都是某种自然事物。由此,笛卡尔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事物的本性(自然):精神性思维、广延性物体和身心的统一体(人),树立了两种不同的存在论标准下的自然物体观,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机械论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13.
修辞结构"不是N的N",既否定N,又肯定N,从逻辑上说它违背了矛盾律;从修辞上说,它属于矛盾格的一种,它通过字面上的矛盾形式来揭示事物的实质,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修辞结构"不是N的N"定语和中心语都包含了名词"N",又可把它看成是定中同语式.定中同语式"不是N的N"中的两个N字面形式相同但深层意义不同是语义异化的结果.修辞结构"不是N的N",又是语言主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在其论著中多次谈到隐喻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概括为修辞学功能和诗学功能。从隐喻对文学语言与文学风格的修饰,到隐喻对诗本质的内在传达,隐喻的这两种功能在文学表达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隐喻对文学的这种功能,也使其对文学具备了丰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德国浪漫派的“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刚 《学术月刊》2012,(2):55-62
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理解为"Sophia",它不但是一种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知识(即科学),而且是一种能够贯穿理论和实践的能力(即智慧)。康德为哲学规定的主要任务是"Kri-tik",即借助于理性而对现存一切事物进行审查和反思,而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科学、智慧及其统一则被康德看作是一个只能无限趋近的理想。在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影响下,以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为代表的德国浪漫派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德国浪漫派一方面主张哲学应当克服时代精神的分裂状态,回到古典的无所不包的"Sophia",另一方面又把批判的矛盾指向哲学自身。在施莱格尔看来,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不断提问的过程。这种观点被后来的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继承,在实际上加剧了哲学与科学(智慧)之间的分裂。相比之下,诺瓦利斯并没有把"答案"与"提问"绝对对立起来,他认为,个别哲学遭遇的困境应该在一种"百科全书"的知识体系中遭到扬弃,而这个思想恰恰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谢林和黑格尔)的理想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本质在于借助某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雏方式和认知工具。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大量相关的隐喻词语随之而来。比较分析计算机用语中的隐喻,有助于我们理解词汇系统中的新词语和原来词语的新义项。  相似文献   

17.
试论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本质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门学科的建立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与范围.认知隐喻的研究还存在着与修辞隐喻界限不清的问题.本文讨论的是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本质区别:认知隐喻具有方向性、系统性、凝固性等特征,修辞隐喻不具有这些特征;认知隐喻从根本上说是语义现象,修辞隐喻则是语用现象;认知隐喻是相似性先于隐喻,修辞隐喻则是隐喻先于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或一种认知行为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和表达效果在广告语中得到广泛运用.隐喻的使用不仅使广告变得简洁生动、新奇而富有启发,而且能扩展话语,展开联想,使话语更具感染力、表现力,强化广告语的艺术魅力,实现"劝说"功能.  相似文献   

19.
隐喻的研究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无数的学派。但隐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还是修辞功能。作为实现语言前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刻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英语语言大家的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中通过对隐喻的运用塑造了各式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曾誉铭 《兰州学刊》2005,9(6):94-96,83
哲学与诗歌的抗争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西语世界哲学思想的整个历程,作为两种不同形态的生活方式,他们完全具备争吵的根据.但是古典政治哲学所使用的方法却与诗歌有着惊人的相似:隐喻成为他们共同的武器.而隐喻在古典世界究竟仅仅作为某种修辞方法而存在,即它的使用范围和原则限于语法语用层面,还是作为人类某种生存方式在面对共同体的种种质问时而不得不选择的书写方式,即隐喻的使用恰恰是古典政治哲学的前提,是处于技术社会的人们尤应深思的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