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还是儿子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次他放学回家突然问我: "爸爸,你是什么‘长'呀?" ‘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们班上同学的爸爸,有的是科长,有的是行长,还有的是局长.我不知道你是什么‘长'?"想不到儿子小小年纪,竟无意识地有了等级观念.于是,我认真地对他说: "别的‘长'我目前还不是,只是个‘家长'."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现象正为社会所关注,随着参与者的不断扩容,特别是一些不良因素的强势渗入,"人肉搜索"渐呈泛滥之势,有逐渐成为一种越轨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倾向.然而,我国的相关法律尤其刑法对于"人肉搜索"少有回应,"人肉搜索"入罪呼声渐高.对"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应先明确几个问题,包括造成损害后果情节严重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区分正当舆论监督和侵犯隐私行为,侵害行为由谁进行追究等.  相似文献   

3.
幼时读陈樨常的《中国上古史演义》,其中的一个故事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汤既然以武功建国,诸侯对他自然十分敬畏,汤便以仁厚来收揽人心.一天,汤出外游玩,看见一个农人在树木上挂了一个鸟网,挂好了,在网下面祝告说:'不论东西南北哪一方面来的鸟,都飞入我的网里.'汤说:'你不要太过分了吧!哪里可以这样网尽杀绝?'便叫他把网放开三面,只留下一面,替他祝告说:'要飞去左边的鸟儿,便往左去.要飞去右边的鸟儿,也便往右去.只有不听我的话的鸟儿,才进入我的网.'各国听见汤这样说,都说汤实在太仁爱了,对于飞鸟都这样的仁爱,还能虐待人民吗?大家就都愿意听他的命令.后来把宽大的政策叫做'网开三面'."当时虽然不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部典籍,我却愿意相信它.  相似文献   

4.
1.亚里士多德说:"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不假借他物)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就是贯彻西方哲学达两千年之久的形而上学.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唯一的.真理之路通向"存在",而意见之路却通往"非存在".真理之路是指: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意见之路"反是.高尔吉亚认为,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能被认识;即使被认识,也不可以被说出.然而,高尔吉亚并不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视域中的"人肉搜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区问答到专业搜索引擎的出现,从静态信息提供到动态信息追踪,从娱乐性、实用性到自发设置议程,"人肉搜索"在中国的发展演进呈现出新的趋势.以交融性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形式、庞冗复杂的信息流、松散的沉浸式参与等为特征的"人肉搜索"已经广泛而深刻地介入社会现实及社会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它提供了公民表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推动了参与式民主的进程;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人们对"网络暴力"和网络监管、引导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络人肉搜索”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文政  乔万敏 《理论界》2009,(3):178-179
"网络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信息搜索的重要形式之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统计,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达1.07亿,占整个网民数量的半数,青少年自然也成为"网络人肉搜索"的主体力量.研究青少年广泛参与的"网络人肉搜索"这一新现象,对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随着网络人肉搜索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人肉搜索在为人们提供真相和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等负面影响.面对人肉搜索的双重影响,学界出现了立法禁止和保障人肉搜索的不同争议.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不宜单独立法限制或禁止人肉搜索,应通过完善现有法律,加强对人肉搜索的管理,并根据"被人肉"的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程度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互联网的大发展,网络正把人类带入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核心资源的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如同一柄“双刃剑”,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道德难以应付的伦理问题,其中“人肉搜索”导致的伦理问题尤为突出.首先分析了“人肉搜索”的发展及成因;根据当前出现的网络热点事件,阐述了“人肉搜索”带来的一系列伦理困境;进而对“人肉搜索”的利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人肉搜索”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内在动力源自于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失范、其存在强化了人们对社会的认同等观点,促使人们对“人肉搜索”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有一则寓言,叫《都是蜗牛惹的祸》。 一只蜗牛在田野散步,碰到一头猪,蜗牛对猪说:“你这头大肥猪,真难看。怎么没把你的小细脚压折呀?”猪听后,心情变得很不愉快,看到在树洞中睡觉的兔子,便对兔子说:“你这个胆小鬼,躲在洞里也会让狐狸吃了。”兔子听了,心情也变得不愉快。跳出树洞,怏怏地走着,遇见一只狗在睡觉,兔子对狗大声地说:“你这只大懒狗,每天就知道睡觉。”狗听  相似文献   

10.
这名男子20岁左右,非常健壮,鼻梁被打断了,见他一闪而过,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向我袭来,咬牙切齿地用手臂死死圈住我的脖子.我的肾上腺素顿时高涨,回击过去.用手从他身后摸索到他的头发,抓住一把,使尽全力地扯,他圈在我脖子上的手臂有了松动,但马上又猛地一脚踢在我膝盖后面,我跌倒在地.他站在我面前,举起拳头做了一个一击必杀的动作."好了,我认输!"我拍拍他的小腿.他笑了,伸出手拉我起来,帮我拍空手道服上的灰尘."你今天怎么了?平时都是你欺负我的啊."他问道.我笑着说"嘿,注意用词啊,下次我会打得你找不着北的."道馆里其他等着上场格斗的人都开始起哄,"小伙子,你知道她可是说话算数的"、"千万不要和她作对啊!"我的对手合掌鞠躬道:"对不起,我道歉,下次不敢了.""接受你的道歉."  相似文献   

11.
老舍先生对于写作问题是这样说的:"写自己真知道的事,不写自己不十分知道的事";"抱定一个题目写,不要一会儿一换";"写几句总结一下":"写完几句,高声地读一遍":"设法把句子中的‘的'字多去掉几个"……  相似文献   

12.
在惩恶扬善型人肉搜索事件中,社会角色失调是其源头。角色失调生成社会事件,引发网民的窥视欲望;而"去角落化"的网络平台使搜索指令和信息汇集畅通无阻,搜索对象的身份得以确认;在身份确认之后,网民会施以"畅为式"的闲谈,赋予搜索对象以污名形象,并用不拘形迹的语言进行批评,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施以话语攻击。人肉搜索是社会舆论召唤社会规范的网络样本,规避它的伤害的最好办法,是"认识你自己"和"做好你自己",即理解社会角色期待,塑造正常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3.
综观西方哲学,试图整合"个体"存在与"共同体"价值的努力一直贯穿始终.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一直到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重大课题.在传统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这一课题也与"一"和"多"的问题紧密相关,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一'和‘多'一开始就是形而上学的主题.形而上学试图把万物都追溯到‘一'.自柏拉图以来,形而上学就明确表现为普遍统一的学说;理论针对的是作为万物的源泉和始基的‘一'."[1]"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革命正是试图转换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谈论方式,从真实的"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出发来解决这一问题,进而最终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它打破了时空的区隔,构建了互动式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方式."人肉搜索"作为这种交流方式的典型样态,不但构型了独特的传播交往关系,并且,其传播效果还广泛介入社会现实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本文联系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时代"理论,从信息和信息主体两个维度分析了"人肉搜索"如何构建了这种新型的传播交往关系,并对"人肉搜索"的正外部性——即它如何提供公民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推动参与式民主的进程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关于"网络暴力"及网络监管、引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京派小说家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和小说艺术理论,他们认为"创作不是描写'眼见'的状态,是当前'一切官能的感觉的回忆'"(沈从文),"小说是回忆"(汪曾祺),"创作的时候应该是'反刍',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梦"(废名).他们对文学创作持"回忆"观和"梦"观,实际上就是把创作看成是一种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意义上的审美现象;而具体到创作主体上来说,"回忆"和"梦"文学观的主旨又是为了培养作家与实际生活的心理距离从而造就一个审美的心胸.如果我们把京派小说家的这种文学创作观和小说艺术观放到中国古典美学历史发展脉络里,就会发现,它的源泉是老庄的"虚静"论.  相似文献   

16.
万淮北 《理论界》2010,(5):57-58
近年来,"人肉搜索"作为一个新的网络语言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强。对于"人肉搜索",大家争议很大。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人肉搜索",只要能够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强化法律和道德双重规制,"人肉搜索"不仅不会危害社会,而且还可以弥补计算机信息搜索的局限性,最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词典>"戴目"条下注:"犹侧目. '戴',通'载'."并引杨树达<汉书窥管>:"戴'、'载'通用;'载'、'则'亦通用,'戴目'即侧目也."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瞷戴目释义>中又云:"愚谓戴目当求之于声,不当求之于形,盖戴目即侧目也."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网络中上演了多起与网络道德追杀相关的"人肉搜索"及"网络追杀令"事件.在每一起网络道德追杀事件的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网民参与其中,时网络热点事件进行积极的公开讨论和持续的公共参与.然而,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集聚,是一场有关正义的华庭盛宴,还是一起聚沙成山的网络骚乱?本文从几起具有代表性的网络道德追杀事件入手,试图对此做较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三联书店近年出版了八种名家的杂文集,其中一种是徐懋庸的,收录了作者已出版过的《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打杂续集》以及未出版过的《打杂新集》中的全部作品.徐懋庸的名字为人们所熟知,他与鲁迅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关系.鲁迅曾经热忱地称赞过徐懋庸,他对徐懋庸说:"有不少'左翼'作家,只'左'而很少'作',是空头文学家,而你每年至少译一本书,而且文章写得不少".鲁迅为徐懋庸的《打杂集》作序,说徐懋庸的杂文"和现在切贴,而且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够移人情."  相似文献   

20.
试析互联网中的“人肉搜索”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人肉搜索"具有一定的社会舆论监督意义;另一方面,其通常是一个群体针对某个人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往往会涉及侵害个人的隐私权以及侵犯公民的其他正当权益.因此,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并对其加以理性约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