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陶诗的诗学意义——对冲淡诗美范型确立过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诗的诗学意义在于陶渊明创造了独特的冲淡诗美范型.这一诗美范型的确立有一个过程,晚唐司空图对陶诗的研究是关键.司空图之前的评陶、论陶大体属于陶诗风格的体认阶段;司空图依据陶诗以及与陶诗风格相近的王维、韦应物的诗歌,提出"冲淡"的诗美概念,使之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理想风格范型.司空图之后.苏东坡既评陶又和陶,一方面时陶诗之美有高度的概括和精细的辨析,深化了司空图的诗学理念;另一方面又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陶诗进行全面的赓和,使陶诗所代表的诗学理想落实为一种诗学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2.
陶诗的田园风格把农村风光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陶诗的田园情结来自诸多因素,本文从陶公的家庭、体质、思想、经济、社会、文化六个方面阐述其诗歌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一个有着鲜明的独特风格的诗人。本文综论陶诗的风格后,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陶诗独特风格的本质内涵:一、自然、朴素的诗风是以归园田生活为基础的;二、耿介、豪傲的性格使诗在自然平淡中显现出了力度和健朗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话>的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以此认识目前普遍共认的陶诗之价值和地位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形成的.本文大体上分三层展开论述关于<陶渊明诗话>的版本和体例;<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陶渊明诗话>中论及的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其中,"<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又分三层论述陶诗的风格;陶诗的风格与后代诗人风格之比较;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历代以来的演变."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分四层论述关于陶诗思想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由之争;关于题年号和题甲子之争;个别陶诗真伪之辨.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李白对陶诗的学习与继承问题,作了新的探讨。指出李白的“古风”受了陶诗《饮酒》的某些影响,其闲适隐逸的一些篇章逼肖陶诗,五律和短篇乐府诗也很有一些风格淡远的诗篇,可见陶诗对李白诗影响殊深。李白对陶诗的神髓深有体会,又善于兴会属辞,因此他对陶诗的学习能做到大而化之、神龙无迹。  相似文献   

6.
晚唐五代诗人非常推崇陶渊明的为人,甚至有将陶理想化的倾向。他们较为普遍地肯定了陶诗,并在创作实践中对陶诗的情趣、风格多有效仿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方东树的陶诗研究在陶渊明诗歌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前人旧说,指出陶诗兼综儒道的特点,却认为失之于庄老;结合情、景、理对陶诗创作手法的分析,也丰富了前人对陶诗创作特点的认识。他把陶诗风格的自然平淡改为自然清深,是对前人见解的进一步发展。对陶诗用意和用笔特点也作了细致的分析,较前人研究更为具体翔实。体现了其诗学思想中的儒学道统观念及以"义理"为本位的诗学旨趣。  相似文献   

8.
《归园田居》其一为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所作,是他的田园诗的首篇。它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它的创作为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人评陶诗往往用“平淡”、“自然”等来概括其风格。这些评语确实道出了陶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归园田居》其一就  相似文献   

9.
在陶诗研究中,论其平淡、自然语言风格者不乏其文,但对这种风格形式的原因则探讨较少。朱自清先生指出:“陶诗显然是接受了玄言诗的影响。玄言诗用的似乎正是‘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陶渊明正是用这种语言作诗”(《来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卷,《肖望卿〈陶渊明批评〉序》,重点系笔者加。  相似文献   

10.
陶诗风格平淡自然,古今已有定评。对于这种风格的成因,历来论者从题材的质实、情感的真切、语言的自然等方面多有探讨,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陶诗的结构——考察陶诗风格的成因。结构之于作品,刘勰曾比作“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辑矣”(《文心雕龙·附会篇》)。法国十六世纪“七星诗社”代表人物龙沙也说过:“不用怀疑,在相当  相似文献   

11.
关于陶渊明诗的风格,长期以来人们更多注重他平淡的一面,而对钟嵘所说的陶诗"又协左思风力"有所忽视,我们从陶渊明的思想经历、诗歌创作等方面对陶诗进行具体分析可知,陶诗中的确有一种风清骨峻、豪放有力的别样美.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朴素自然、含蓄浑厚的风格著称于世。陶诗语言朴素自然 ,但不卑陋浅薄 ,具有淳厚浓郁、义蕴丰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作为六朝成就最显著的诗歌大家,是历代古诗选本关注的焦点。钟惺、谭元春《古诗归》,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王夫之《古诗评选》对陶诗的选评存在明显差异。《古诗归》与《采菽堂古诗选》都将陶诗视为典范,其中《古诗归》欲通过标举陶渊明蕴藉之中充满灵气的诗风来纠正七子派、公安派的流弊,而《采菽堂古诗选》推崇陶诗是提倡其自然风格及所蕴含的深切情感。王夫之对陶渊明持贬抑态度,一是出于在明亡背景下对竟陵派的批判与反驳,二是认为陶诗过于流俗而不能更好地发挥诗教精神。三部选本对陶诗的不同定位,正是文学批评深受时代文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潮、主体审美倾向影响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拙"在陶渊明诗文中出现八次,它的频频出现引人注意.我们认为,"拙"在陶诗中的出现并非偶然,从艺术层面来说,它概括了陶诗在语言上质朴、自然,不饰雕琢的风格,是陶诗的一种艺术特征;在精神层面上,它是陶渊明思想之体现,是洞彻了人生的真谛而产生的极有智慧的处世与自处之道;他藏"拙"为守,保持个体独立价值与精神自由,寻求"真"的自我,对后世士人用诗与处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体现诗人的风格.在现存的122首陶诗中,写到鸟的多达38首,可见鸟是陶渊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陶诗中的鸟意象,继承了传统诗歌的比兴手法,同时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陶诗中的鸟意象生成独具个性;分发挥了传情达意的媒介作用;到了物我浑融的境界;言表现冲淡自然.  相似文献   

17.
苏轼晚年,独好渊明,并立言要尽和陶诗.在考证苏轼和陶诗具体数目的基础上,兼采苏诗各注家之心得,对苏轼和陶诗加以系年考辨,旨在更加具体、系统地还原苏轼和陶诗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8.
苏轼晚年,独好渊明,并立言要尽和陶诗。在考证苏轼和陶诗具体数目的基础上,兼采苏诗各注家之心得,对苏轼和陶诗加以系年考辨,旨在更加具体、系统地还原苏轼和陶诗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9.
在元初诗坛上,郝经虽有"其诗亦神思深秀,天骨秀拔,与其师元好问可以雁行"之誉,然囿于其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及其复杂的个人背景,历来研究者往往避谈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郝经与元好问交往甚密,既是师生关系,也堪称诗友,这对郝经的诗歌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郝经对和陶诗现象有深刻的认识,而其和陶诗的大量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他的创作理想和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20.
苏轼晚年作<和陶诗>一百余首,几乎遍和陶诗,引起历代关注与评议.拟从现代解释学角度重新阐释苏轼<和陶诗>,认为它是苏轼以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灵魂追问与生存困境中对陶诗的一种再体验,并在陶诗的文本结构召唤下重现陶渊明的诗性哲思与人格魅力,两位哲性诗人跨越时空,在灵魂的交流与本真的理解中,达到一种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