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向是西汉末年的著名学者,他的思想体系和学术体系是在借鉴、吸收诸子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的,而道家思想在其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刘向要求则天顺时,强调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这与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和辩证法思想有着某种相同、相通之处。刘向对道家无为而治、崇俭抑奢、戒骄重谦等思想也多有推崇、吸纳和改造,力图更好地运用道家学说这一"君人南面之术"来为刘汉皇朝服务。在领校群书过程中,刘向整理了许多道家著作,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其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本于道家的抱朴守真思想和怀疑态度、批判精神,刘向盛赞并弘扬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校书撰史时注意求真求实、秉笔直书。刘向对各种旧说的兼收并蓄,也或隐或显地体现了对道家特别是黄老学派包容性、超越性学术风格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2.
人的伟大     
傅佩荣 《社区》2013,(32):23-23
人之大,依然在于他的精神能量有“无限扩充放大的可能性”上。道家对人的理解与期许,确实大得难以想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屏风上》和《面纱》是毛姆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关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作品。毛姆在这两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理解和阐释,透射出他坚信中国的道家思想是拯救西方世界的良方,也是拯救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强心剂的缘由。在对东方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不断探寻中,毛姆最终把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4.
对辛弃疾作品的分析评价,历来论家多谈爱国一面,对其中的佛教思想却很少涉及。爱国思想虽说是辛弃疾作品的主导方面,但如果对其佛教思想不研究,便不能全面认识辛弃疾及其作品。本文试图结合辛弃疾的词和诗,对这一问题作简要论述。 辛弃疾被迫退隐带湖、瓢泉之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二十年的隐居期间,他虽然通过作品多次表达积极入世的思想,但痛苦和烦恼又使他不得不沉湎佛教,以求精神解脱。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的思想始终贯串着爱国主义的主线,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这并不是他思想的全部。他的思想除了有积极爱国的一面,还有消极归隐的一面,这两方面虽有主次之分,但都是构成辛弃疾思想的因素。因此,研究他的归隐思想,不但对正确地评价辛弃疾其人,而且对进一步理解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都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过去有的评论也涉及了这个问题,但或者不够深入,或者有些片面,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试论“法自然”的道家德育思想张世欣一部《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其精神蕴含之丰富,思想空间之开阔,堪称盖世杰作,足可以使老子赢得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登上华夏道家祖师的宝座。老子思想经过庄子们洋洋洒洒的一番哲学弘扬,经过一批政治家们认认真真的几番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7.
对于老子与道家哲学思想生活化特征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需要从道家思想哲学化、道家哲学精神以及道家哲学生活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老子及其道家思想具有其内在逻辑性,是一种自成体系的学说思想。把握老子及其道家思想这一学说体系,需要首先对道家哲学精神进行重点了解。而道家哲学精神所涵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道家哲学思想本身所体现出的生活化特征,这种生活化特征是自道家学说产生之日便具有的。  相似文献   

8.
道家人文思想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大智慧。在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中,深入探究这种思想的价值和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仅从道家人文思想的研究现状和内涵入手,探究道家人文思想的存在意义和发展空间,旨在启发更多人关注道家人文思想,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在词作中反复渲染由出将而入相的价值表达,并否定科举入仕的主流价值途径,亦在极少部分的词作中认可由孝义而入仕的途径。在诗中则回归南宋主流士大夫的身份逻辑,呈现出由科举、孝义等传统途径入仕的表达,对于由武功而入仕之路径避而不谈。因此辛弃疾在诗词这两种文体中呈现出了巨大的身份差异,词中,辛弃疾是一位武将,而诗中辛弃疾则变成一位文臣。文武殊途,是辛弃疾“胸中今古,止用为词”的根本原因。大体而言,辛词中武将之身份对应本性之情感,慷慨悲壮;辛诗中文人之属性对应安顿之情感,中正平和。  相似文献   

10.
苏轼思想复杂,探讨他对佛道思想的理解及融通方式,是研究其思想形态的关捩点.从对其诗文的细读分析中可以看出,苏轼将道家相生相待的理论与佛教的相对主义实现了对接,其会通佛道的方式使他对佛教平等观思想的理解别具特色,更使其人格精神呈现了通达超脱而不粘滞执着的特点,但也使他始终无法彻底超越现实,而这正是苏轼思想一直处于矛盾状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理想人格是指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人生理想特质。物我两忘的境界即复归于人的自然本性,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道家最重视理想人格真、善、美的价值,更强调三者的一致性,以真为基础,构筑超越仁义礼乐及一切世俗束缚的真善美的统一。要实现这一理想人格,就要通过精神修养,其方法是坐忘。做到忘物、忘己和物我两忘。从精神上超越个体的有限存在,忘掉生死的变化,进入空虚的自然之中并与之合为一体。道家的这种修养方法乃是无欲、去智、体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睿智”是宋代文学精神的精髓与灵魂,在它的统摄下,宋代文学精神呈现出继承与独立、理性与情欲、悲观与达观等多元化矛盾的和谐统一。生发“睿智”这一精神核心的根本原因是宋人能将儒、道、释三种思想实现内在融合,从而生发的睿智的人生哲学: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治世哲学,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养生哲学,以佛家思想为主的修身哲学。  相似文献   

13.
老、庄并称,自有其据。二者均以“道”为本,阐发道论:道在时、空上的先在性与全覆盖性;求得妙“道”的措施、途径与方法;悟得妙“道”后的心理指向及“道”的非凡效用;“道”在家、国、天下与个体心灵上的不同显现等等,老、庄所识自有差异。这固然与“君人南面之术”和个体精神哲学的视觉差异有直接的关系,亦不能排斥二者所秉持的价值尺度的些许不同;揭示差异以显示道家思想发展的阶段性——非为毁“同”,实为求对老、庄及道家思想的理解更为准确、深刻;不人为地扩大“差异”亦是为尊重“思想”的历史,作为中国特有的大智慧——老、庄实则一脉两支,故称之为“道的复调”。  相似文献   

14.
道家追求个体生命价值,具有自由自觉的精神特征和开拓创新的内在机制,这是道家哲学的真正本质。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巨人的出现、文学风格的创新和文化繁荣都与道家哲学精神有深刻联系。因而应该给予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酒与文字犹如酵母与酒瓤在互为因果相与发酵的漫漫岁月中日见其产品之醇正、醇厚和醇香,这就是酒与文学的天然缘分。酒之于文学的巨大威力要从生理心理以及酒文化的美学原理上来加以考察。美学生理学认为,人之所以爱美且能够十分准确地感受到美,是因为生命活力的作用,而生命活力要依靠一种被视为重估价值所最终根据的“强力”支撑。尼采认为在所有的强力状态中,“醉”是第一条。酒神精神就是生命的自由精神,中国的道家思想更接近西方的酒神精神。因此中国的酒文化精神应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对于酒文化而言,道家思想在儒道释三家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国的酒文化却肇始于儒家,这一则是因为酒的生理作用及其客观效力,二则是因为中国的儒道释三家并非水火不相容。相反,儒道释三家都很重视心灵问题,都建立了各自的心灵哲学。儒道释三家所追求的人生与审美境界都以天人合一的“和雅”之境为最高目标。三家互补相融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和雅”精神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美整体。儒道释三家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中国传统美学使中国的酒文化精神迥然有别于西方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16.
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叶的地理大发现,由西方人完成,而中国与地理大发现擦肩而过,这是因为西方人有英雄人物式的探险和扩张作为精神动力,受基督教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冲破了封建束缚,努力改变生活方式和扩大活动范围,积极向海外探索和扩张,掠夺财富,这都为完成地理大发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中国与之相反,中国人没有英雄人物式的探险和扩张的榜样,又受到佛教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7.
汉代人之评价屈原及其作品,不仅仅是带来了相关史学和辞赋创作的发展而已,以贾谊、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诸学者、辞赋家还在吸纳儒家和道家部分思想的基础上,重塑了一种哲学理论——“智”学,并启发了新的审美方向——山水之域。“智”学的本质是强调士人“自我”的价值,表现为在“臣——君”关系中为“臣”这一群体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智”学理论中的“出走”思想为后来不得志的士群体退隐山水之域提供了哲学支撑,而其所追求的“自乐”“逍遥”精神则使退隐者开始留心于山水之美,从而形成了“自我——自然山水”这一新的人生关系。此关系在古典哲学、美学与文学中的影响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人学论说因与封建政治体制相融合而走向了道德化,使之包含的批判精神难于实践,因而必须从文化源头上探析中国人伦的特点,进而从儒学思想核心命题转变和儒、墨、道各家的贯通中,揭示中华文化中包含的人学思想。这其中,周初人天关系论、儒家大同论、道家出世说、墨家兼爱互助思想在交互辉映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的追求,并为以人为本提供了民族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过去人们往往将儒家思想渗入教育当中,从而忽视道家思想的教育价值。实际上,道家思想对中国教育具有极其丰富的启迪价值。在当前教育新形势新要求下,道家倡导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尊重个体个性发展、言传身教教学、突破传统束缚等思想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兼容并包"、"不言之交"、"超越传统"等方面探讨道家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即教育要顺应教育发展规律,走内涵发展之路;教育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教师要言传身教,行为世范;教育要不断创新改革,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0.
道家对人之命运持一种自然的无可奈何的态度。所以如此,因为只有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一切,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淡泊与自由。而道家把心灵的宁静、淡泊与自由,看得比其他的一切都更为重要。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既是道家所追求的精神生活,也是道家天命论的立论基础和出发点。不把道家的天命论同其心性论联系起来,就无法区分儒、道天命论的差异,也无法理解道家天命论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