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的一代名臣。由于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建国以来被说成是“守旧派”、“顽固派”。“四人帮”统治时期,司马光更被诬之为“复辟派”、“复辟狂”。近年来,史学界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现将1980年以来司马光研究中提出的新观点,简述如下。关于《资治通鉴》以前,史学界一致肯定《资治通鉴》是历史巨著,但对司马光的政治及史学思想,大多持否定甚或冠之以“反动”的态度。在1982年10月郑州举行的宋史讨论年会上,许多史学家仍然认为,《资治通鉴》是一部内容丰富、有很大价值的历史巨著。书中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东西。但是,《资治通鉴》这部书有强烈  相似文献   

2.
《资治通鉴》是宋朝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刘恕、刘邻、范祖禹等的协助下,用了十九年的时间编写成的一部编年体古史名著。它的出现,对以后封建地主阶级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资治通鉴》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司马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编阅旧史,旁采小说”,“参考群书,评其异同”,“研精极虑”,“举撮机要”,“抉摘幽隐,校计毫厘”(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之一《进资治通鉴表》)在搜集史料,考订史实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所以《资治通鉴》在史料的可靠性上超过许多正史,已经成为古今许多历史学家的公论。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以下简称《考异》)三十卷,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目录》同时完成。胡三省为《通鉴》作注时,将《考异》条文分注于有关正文之下,《考异》与《通鉴》始合为一书,但《考异》仍有单行本通行。长期以来对于《考异》的研究,是《通鉴》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的环节。对《考异》的研究多限于《通鉴》研究的论著中有所涉及,专文论及的寥寥无几。白寿彝先生指出:“在考异著作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一书尤应受到重视。”(《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考异》确实在史学上有很大的贡  相似文献   

4.
中华史典治国方略的荟萃巨制古有《资治通鉴》,今有《资政史鉴》。公元1084年,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历19年主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该书年经月纬,熔裁贯通,涉猎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要事,论叙了周秦以来历代政坛治国方...  相似文献   

5.
司马光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者相继不断,在众多论著中,对研究司马光另一部与《通鉴》关系密切的著作《资治通鉴目录》(以下称《目录》)很少问津。本文在点校《目录》的基础上,就《目录》是否为《通鉴》的提纲,《通鉴》在付刻前是否作过修改以及《目录》校勘《通鉴》的价值三个方面,作一番探讨。一、《目录》是《通鉴》提纲说辨误《通鉴》的编纂过程分为丛目、长编和定稿三个步骤,这在学术界已有定论。最近,宋衍申先生在《司马光传》中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说是丛目之前有一个提纲,这个提纲在编写过程中不断修改,《通鉴》上奏前又做了一次定稿,成为今天所见的《目  相似文献   

6.
关于编写《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历史学典籍丰富,体裁完备,记述详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长之一。谈到历史著作,不能不首推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两部名著不但是中国封建时代史家之绝笔,也无疑是世界封建时代史家之绝笔。本文想谈谈《资治通鉴》编写中的几个具体问题。一、《通鉴》各纪的成书年代《通鉴》的编写,始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终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共十九年的时间。治平三年四月,司马光把写好的《通志》八卷进呈英宗。他在《进通志表》中说: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的文本,并非单纯为记录历史而存在,其间对史料的剪裁,蕴含了司马光诸多有现实针对性的政治思想.对于不同时期同类事件的叙述立场,司马光力求保持其统一,形成文本的内部语境.而内在语境的形成,往往又取决于司马光身处的现实政治环境,是司马光现实政治意见的反映.这又可视作文本的外在语境.内外语境的交错,使得这部编年体通史背后的含义变得复杂,因而任何对《通鉴》文本的改动,都可能造成对内外语境的双重破坏.通过对《通鉴》处理安内、拓外两者关系的分析,同时参照《通鉴纪事本末》对相关内容的改写,即可看出原有语境是如何在改写过程中被破坏的.  相似文献   

8.
审视精细笔削生辉──读《资治通鉴》拾零宋怀仁阅读《资治通鉴》,我总喜欢把它和正史对照起来读,比如读汉纪,就查《史记》、《汉书》、《后汉书》;读魏纪,就查《三国志》;读晋纪,就查《晋书》,这样,你就会发现《通鉴》所记,事事有所本,句句有来历。当然也有查...  相似文献   

9.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用编年体撰写的通史。它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费时十九年而完成的长篇巨著。这部史书有许多特点和优点,为我国历代史家所称道,不仅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对日本史学的发展及其政治思想以巨大的影响。《资治通鉴》完成于1085年,这部书传到日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北宋以前的隋唐时期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中国大量的文化典籍畅通无  相似文献   

10.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的史学名著之一。全书二百九十四卷,以年月日为经,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间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事件,是我国编年体古史中的空前巨著,对以后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代史学家都给它以极高的评价。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最高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11.
《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354卷,囊括上起战国,下迄五代的1362年的历史。《通鉴》包罗宏富,卷帙浩繁。它是由司马光主编,刘(分攵)、刘恕、范祖禹等协助,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完成的。作为司马光的助手之一,范祖禹在编写《通鉴》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过去讲《通鉴》时,往往只谈司马而少谈范与刘,这是有违历史真实的。对此,本文试评述之。  相似文献   

12.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这是清朝著名诗人、乾隆时三大家之一赵翼的《赤壁》诗,诗中描述了赤壁之战形成三国鼎立的往事,是一首怀古诗。赵翼距离赤壁之战的时间太久了,即距离司马光写成《资治通鉴》时也太久了。和司马光差不多同时的苏东坡,著有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词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是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前一三四年)对的策,这本来在《汉书·武帝纪》中说的明明白白,但《资治通鉴·汉纪九》却把它改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一四○年)。司马光还通过他的《通鉴考异》为这一改动进行辩解。清人齐召南在乾隆年间版印的官本《汉书》的考证中支持了司马光,清人沈钦韩在他的《汉书疏证》中也支持了司马光。这一改动、一辩解、一考证,使人们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历史误会:即认为董仲舒的对策引起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建元元年到元光元年这六年间的一系列尊儒术罢百家的举动,都是以董仲舒的对策为动力的。这个误解至今未消除。董仲舒对策之前就已经走  相似文献   

14.
《资治通鉴》为达到提醒统治者不蹈前朝覆辙之目的,以较大篇幅记载了历朝农民起义其中尤以对王仙芝、黄巢起义的记叙最为精彩。司马光记黄巢起义事所引之书,有正史野史等二十多种,集中记叙黄巢起义的文字就有二万多字。而《旧唐书·黄巢传》,包括杨复光露布全文在内,还不到四千字;《新唐书·黄巢传》也仅七千多字。纵观《通鉴》对黄巢起义的记叙,凡修入正文的史实,无论是重大事件、战役,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生活在北宋中叶,当时朝野上下有志之士,从忧国忧民角度出发,纷纷提出改革弊政和加强封建法制的建议与要求。在主张改革洪流中,司马光、王安石都跑在前面。司马光虽忠于儒术,但仍很重视法的作用。他在《资治通鉴》开头讲的礼,实际上就是法。“天子之职莫大于礼”。此处的“礼”司马光本人讲得很清楚,“何谓礼?纪纲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又说:“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  相似文献   

16.
参与和开发     
一、实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取决于历史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参与参与的意识和行为,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孔子修《春秋》,司马迁作《史记》,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等等,都是参与。这些参与使史学充分体现了它的“资政”功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作用在历史上被高度政治化了,甚至使历史科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失去了它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史学界很多同志评议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对我深有启发。不过,要想更加深入全面地探讨,还需下一番苦工夫和傻苦工夫。窃不自量,拟将《资治通鉴》及于发论的史料来源等,并据君实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加以考察,表其微意,评其瑕瑜,姑命名为《司马光史论表微》。谬误之处必多,尚请指正。这里只摘取几篇以为样稿,也不引录原文,以免多占篇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史学,源远流长,恢宏浩瀚,举世罕见:光正史就有24部,洋洋四千余万言,拥有如司马迁、班固、刘知几、司马光等一流的大史家,以及《史记》、《汉书》、《史通》、《资治通鉴》等一批名著。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野史、稗史、杂史、外史、传纪、实录、会要、地方志……。在这些众多的史家和繁富的史著中,虽不乏优良的传统和一些人民性、  相似文献   

19.
南宋一朝,私家修史风气尤盛,当代史撰述迭出,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其中之代表作.此书在内容上承续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而专载南宋高宗一朝史事,不仅史料详赡,而且在编撰体例上颇具匠心,既以时叙事,又重视“备其始末”,语言凝练而褒贬自现,饱含着对近世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弊政的反思,体现出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和历史鉴戒思想,为这一时期历史编纂学之时代特点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续资治通鉴长编》订误四则燕永成近读中华书局校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发现有时间、官职和人名等方面的错误,今不揣浅陋,稍加辩证。1.《长编》卷二○《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十一月辛卯》条(R.464)云:“以建州邵武县为邵武军。”按:《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