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八世纪末,美国就创建了一此研究东方问题的研究机构,并于1842年成立了美国东方学协会。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年以来,美国研究东方问题的专家逐渐增多,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专业队伍。今天,在美国二十多所大学中都设有中东研究所、研究中心或研究室。规模最大的是芝加哥大学(1890年设立中东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波特兰大学,得克萨斯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世界各主要力量在中东地区长期争夺不断,透过纷繁复杂的地区形势,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大国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中东,它就是美国.本文试对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影响力作一分析,对布什政府上台后,中东问题的前景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3.
4.
从1993年提出正式申请至今,俄罗斯已走过了近11年的“入世”谈判之路。俄罗斯一直为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依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外徘徊,而且在短期内还难以跨入门内。本文从分析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艰难历程以及入世谈判的核心问题着手,全面分析了俄“入世”的利弊得失及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1990年10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中东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学术讨论会上,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干事、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万光同志作了一个提纲挈领式的发言,对如何深入开展中东问题的研究,从哪些课题着手等,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和好评。海湾危机的爆发,使中东地区又一次成为热点中的热点,90年代乃至下个世纪,中东必然仍是世界瞩目的地区,那里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必将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我们认为,加强我国的中东问题研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发表万光同志的这篇讲话,是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和帮助,更希望能引起学者专家更深入的研讨,从而把我国的中东问题研究进一步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从事对东方学资料的收集,并逐渐形成了以科学院亚洲博物馆和彼得堡大学东方语系为主的研究中心。在十九世纪末叶,对东方学的研究就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主要是研究土耳其、伊朗。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先后成立了许多研究中东的机构,对中东各国的古今文化史和现代政治、经济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历史演进与整合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伟霞 《城市观察》2009,1(1):108-116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城市世纪已经到来,城市群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主体。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很快,一体化已成大势所趋,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将珠三角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必须先了解其发展历史及掣肘因素,从观念意识、功能规划、产业协作、利益协调等多方面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瞻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理论社会学最有中国特色的分支学科之一。恢复和重建社会学学科20年来,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无论是理论社会学还是应用社会学,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社会学家们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已充分地意识到,(1)…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历史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中东关系60年既是短暂而急剧变动的历史,又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本文从中国媒体对中东问题特别是巴以冲突报道的微观角度出发,从国家政策影响和媒体表现案例分析两大层面作初步考察,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中国媒体的中东问题报道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尤其是国内政策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前后30年两个阶段.前30年比较稳定,后30年特别是近10年,中东报道多元倾向日益明显,所体现的世界观、价值观,外交观和利益观呈现碎片化.尽管在政府意志和主流新闻管制层面上还保持着较为清晰的方向引导和政策干预,但民意,学者甚至媒体从业者本身的立场分歧日益严重和公开化,甚至反作用于主流媒体,为应对新形势下传播领域的认识和情感巨变,政府,学者和媒体人士都必须认真思考,从战略上考虑和规划未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在深度交往和交融中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中东关系60年既是短暂而急剧变动的历史,又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本文从中国媒体对中东问题特别是巴以冲突报道的微观角度出发,从国家政策影响和媒体表现案例分析两大层面作初步考察,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中国媒体的中东问题报道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尤其是国内政策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前后30年两个阶段。前30年比较稳定,后30年特别是近10年,中东报道多元倾向日益明显,所体现的世界观、价值观、外交观和利益观呈现碎片化。尽管在政府意志和主流新闻管制层面上还保持着较为清晰的方向引导和政策干预,但民意、学者甚至媒体从业者本身的立场分歧日益严重和公开化,甚至反作用于主流媒体。为应对新形势下传播领域的认识和情感巨变,政府、学者和媒体人士都必须认真思考,从战略上考虑和规划未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在深度交往和交融中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英国研究中东问题的机构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重点研究殖民地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对中东地区的研究也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对中东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学科也日趋完善。目前英国对中东研究的主要机构都集中在一些大学中。伦敦大学的亚非研究学院这个学院在1916年时创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三年来,我们党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体现了党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今后还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还要按市场经济原则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一、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三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回顾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我国土地制度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农村土地制…  相似文献   

14.
自从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关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问题的讨论就不绝于耳.是否拓展受案范围是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对于受案范围的讨论,是有利于建立一种人民法院对政府的所有行政行为都可以进行审查的完整的司法审查制度的,更是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合唱艺术是一种分声部演唱、每个声部演唱不同旋律的艺术门类。从中国近代学堂乐歌起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是中国合唱艺术生死存亡的重要阶段。本文将这一历史阶段划分为三个音乐时期,即从学堂乐歌时期、五四运动时期以及左联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三个时期入手,分析各个时期合唱艺术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对当时时代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汕头旧城是近代中国城市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兼备、规模适中、功能齐全、建筑风格鲜明的街区之一。通过分析汕头旧城的建设历程、港口发展、城区规划与特点,提出从区域整体发展角度建立整体的汕头旧城区域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伊拉克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断言萨达姆政权存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实际上,这场战争与美国的中东政策所造成的巴勒斯坦一以色列冲突长期未能解决有着直接的关系。巴以冲突由来已久,其本身有着复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原因,中间涉及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纠缠,再加上大国势力的角逐,致使中东地区成为自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迄今巴以双方战事频发、以暴易暴的仇杀事件持续不断,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同时也是人们观察“文明冲突”的窗口。凡是关注国际关系的人都可以发现,美国的中东政策明显带有偏袒以色列的倾向,这里除了犹太移民在美国具有能左右世界金融走势和影响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的雄厚政经实力因素之外,还有其更深刻的宗教一文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特朗普自上任以来,以其独特的治国理政方式推行了一系列涉及内政外交的新政,打破了美国的政治传统,具有浓厚的保守主义和孤立主义色彩,目的是为了推行美国优先的执政理念和实现美国再次伟大的战略目标。由于受到美国政治制度的制约、社会精英和舆论的制约,国际上的制约以及个性与执政团队的制约,特朗普新政的推行面临着较大的阻力,具有不确定性,最后只能是与各方妥协的结果,其效果也有待考验。  相似文献   

19.
暴力革命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独具革命色彩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分析争议,即暴力革命理论在当今社会是否具有历史价值和实用意义。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替代了过去的战争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平过渡被认为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作者通过回顾暴力革命理论产生的历史形成,评析学者对和平过渡理论的发展看法,达到对暴力革命理论更全面更深刻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东盟关系在冷战结束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近年来双方关系的发展势头遇到了一些新的和问题和挑战,尤其在南海问题上的矛盾更是一时难以平息。但总的看来,中国与东盟间共同利益大于彼此间的分歧。2011年,中国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且中国与东盟都是发展中国家,始终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把能否给本国人民和本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放在首位。可以说,正是这一根本利益决定中国与东盟相互需要,这也将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