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城农民的消极社会心理对犯罪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我国城市治安影响最大的是流动人口犯罪 ,而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根本上是进城农民犯罪问题。本文分析了在落后、封闭的农村环境下 ,农民所具有的特殊社会心理特征 ;分析了进城农民固有的心理因素 ,以及在城市环境中引起的心理变化与犯罪的关系 ;并据此提出了优化农民社会心理环境 ,控制进城农民犯罪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经历了近二十八年的改革开放,农村人口虽然可以自由进城务工经商,表明户籍制度的影响正在削弱,但是通过对职业流动、就业的制度路径和就业非正规化的研究表明,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市就业制度仍然在阻碍着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阻碍着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这不仅对农村流动人口是不合理、不公平的,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从人力资本配置制度角度分析了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流动问题。在城市,农村流动人口之所以不能有效地通过职业转换实现社会地位的改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行的人力配置制度已经为农村流动设定了不平等的社会流动机会,从而进一步影响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流动。这里从教育体制、培训制度、单位制的人事制度以及生产体制等方面分析了农村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获得与他们的社会流动的关系。结论是,仅仅改变户口制度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系统地改革人力资本配置制度;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面布局、稳步推进。总体上看,新农村建设解决了农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改善了村容村貌,发展了生产,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一项支农惠农的好政策。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趋深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隐患,需要加以总结和调整。  相似文献   

5.
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基本力量。自改革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绩,而城市化由于受城乡相互封闭隔离的制约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影响,农村城市化进程极为滞后,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现代化进展。因此,必须遵循工业生产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对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完善的要求,让乡镇企业离土离乡,让农民进城建城,全国大、中、小城市同步发展。通过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城市,他们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却经常遭到侵犯。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流动人口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与变革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伴生物,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为寻求就业自发地流入城市,为城市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未来城市流动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加,要兴利除弊,更好地发挥流动人口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宏观调控,积极探索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进一步做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进城务工青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城务工青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及对策魏月霞人口流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和城市经济文明的重要力量。但是,人口流动也给社会尤其是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问题。而农民进城务工是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其中又以35岁以下的青年...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一般是指户籍未作变动的临时性移动人口,其主体是从农村进入城市(城镇)的务工农民及子女亲属。由于流动人口比农民工范围更大,问题相对也更复杂,因此,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对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流动人口现状目前一般认为,我国每年流动人口的总量约为1.2~1.4亿人,其中进城农民工约为1亿,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人。据浙江省公  相似文献   

10.
穆斯林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等都与城市生活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穆斯林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他们的职业类别、经济收入、工作情况、居住情况等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迅速适应谋生方式、收入等方面的变化,这是他们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的基础。了解穆斯林流动人口城市经济生活现状,引导和帮助其解决融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和改进针对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管理方式,对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分析框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长三角地区稳定居留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城落户意愿进行探究,重点从理性行为原则和相对剥夺假说视角分析农业转移人口不愿落户的缘由。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总体的落户意愿并不强烈,其中异地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相对较强;迁出地农村户籍含金量对落户意愿的总体效应为负,在农村拥有宅基地、农村所在城市行政等级较高都会对落户意愿产生负面影响;迁入地城市户籍含金量总体效应为正,子女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核心城市资源的获取情况,及迁入地城市的行政等级均是促成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重要因素;农业转移人口在迁入地的城市身份认同感对落户意愿具有正面效应,而相对剥夺感则存在直接的负面效应。鉴于此,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落户工作及市民化进程中,既要着眼于当前如何有效破解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制度性障碍,依法维护和保障进城落户群体的既有权益,更要从长远发展和生存保障的角度,不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社会地位和市民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推进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面临很多困难,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不能真正融入城市。本文分析了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及困境,探讨如何促进农民城市融入,逐步解决我国的农民工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近代以来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旧有的乡村自然经济和生活方式日益遭到瓦解,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和乡村到城市谋生,这种社会现象引起文学的关注.从五四到30年代,出现描写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经济、社会动荡和民族与阶级压迫的角度探究农民离乡的原因,叙写他们的城市遭际和心路历程.抗战爆发使描写乡村破败和农民被迫进城的文学暂时中断.建国后的30年里,严格的户籍身份制度和社会管柬,堵塞了农民进城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后户籍制度的松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边缘与贫穷,使大批农民以民工的身份大量涌入城市谋生,他们是城市生活方式和文明的追求者、城市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劳动力,又是城市的底层和牺牲者.当下文学对作为城市外来者的农民工进行了大规模的描写,形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10多年来,贾平凹一直关注着乡下人进城现象。他的长篇小说《高兴》叙述了农村人进城的悲剧。进城后的农民不久沦落城市的底层社会,而且受到了城市的冷遇和排斥。而这些农民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也不能融入城市。他们进城的路还很漫长。  相似文献   

15.
文化资本的差异不仅使得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拥有不同的职业地位(白领/蓝领),共同的身份标记与惯习(家乡文化资本),还使得同在城市生活的他们既有着不同的社会位置又有着相似的境遇与心境。文化资本是他们做出是否定居城市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最终融入城市社会所要跨越的区隔。探讨区隔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文化资本不仅与经济资本一样是稀缺的,在传承和获取的社会条件方面,它比经济资本带有更多的隐蔽色彩。教育机会、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的品位与生活方式等因素不仅潜在地影响着农村流动人口的文化资本获得,更成为了他们在城市攀援的阶梯。  相似文献   

16.
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各城镇出现的新的人口问题。近年来城镇流动人口已进入家庭化阶段,“举家进城”已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他们进城务工经商,广泛参与城镇建设,其未成年学龄子女也随之进  相似文献   

17.
企业外来工是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力量,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外来工是企业外来工的主体.他们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农村,但基本上没有务农经历;他们文化程度较高,但缺乏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他们工作时间较长,但总体收入偏低;他们维权意识较强,但利益受损的事时有发生;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得不到城市的身份认同.新生代外来工面临的问题已开始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改善新生代外来工的生存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政府从完善进城配套政策入手,从制度上保证他们应有的权益,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需要企业和社会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对于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农民工选择在城镇和农村之间流动是理性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预期收益是决定他们进城的重要因素。农民工流回到农村的根源在于城市就业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稳定而有秩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环境,降低其就业成本、增加其就业收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采取了农民工流动的独特方式。进城农民工的贫困起源于农村,他们的户籍身份使得他们只能从事那些从中获取的收入无法让人摆脱贫困的工作,使得他们无权获得专为非农业户籍人口设立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尽管他们的收入水平显著低于当地的城市贫困标准,但在目前阶段,农民工在城市中遭遇到的所谓“城市贫困”处境,应该是农村贫困在城市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是,许多城市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倾向于实行阻碍农民进城打工的"抑制政策".这种抑制政策具有很强的违规性、片面性、狭隘性和盲目性,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所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的关键角色--政府,应努力消除一切阻碍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因素,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