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保障人权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保障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是司法实践中侵犯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现象仍然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刑诉观念落后、法规不完善、侦查人员素质差等。为此 ,必须转变刑诉观念、继续完善立法、提高侦查人员素质 ,以充分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理论中十分复杂而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一个问题。近20年来,刑事诉讼法学界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讨论,但对其中有的问题,仍存在着较大意见分歧,而且随着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正式修改颁行,这一问题亦显得愈来愈突出。作者运用哲学、逻辑学、法学、系统论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刑事诉讼原则的概念、特征、体系、分类诸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思考,并澄清了刑诉法学界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上所存在的某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清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这个基本任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个诉讼原则是我国政法工作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它长期以来一直指导着我国的刑事诉讼活动,对于提高办案的速度和质量,做到不枉不纵,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三十多年的司法实践证明:这个原则是行之有效的、完全正确的,必须坚持。但是,有些政法干部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总认为“左”比右好,在办案中,往往只搜集被告有罪的证据,不注意搜集被告无罪的证据;只搜集加重被告罪行的证据,不注意搜集减轻被告罪行的证据。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偏听偏信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还普遍存在。这都是剥削阶级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诉讼学者对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提出新的思考,将传统的基本原则分为两部分,即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列入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对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将传统的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分为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的思考是正确的。所谓基本原则,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大多贯穿于刑事诉讼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是司法机关正确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重要保障。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一)依法行使职权的原则;(二)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不宜在操作性特强的刑事诉讼法典中单列一章予以明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典亦无将基本原则明示且单列为一章的先例.由基本原则在现行刑事诉讼法典中的位置及一些原则本身的不科学而引发的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功能受限的司法现状决定了在再次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必须对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作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6.
无罪推定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针对当时所奉行的野蛮的有罪推定而提出的司法原则,在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司法原则曾经在我国法学界引起争议,我国在现行刑事诉讼法中确认和体现了这一司法原则,对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学和刑事诉讼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在我国深入开展司法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一司法原则为我们修改和完善刑事诉讼法,解决刑事诉讼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直接言词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之一,它在许多国家刑事诉讼实践中得到了贯彻。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一些规定也体现了直接言词原则的精神,但由于立法上、司法实践上存在贯彻执行这一原则的障碍,使得这一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成了一种摆设。因而,在我国要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必须建立证人等出庭的制度,限制书面言词证据的使用,进一步加强庭审方式的改革,强化庭审的功能。从剖析我国贯彻这一原则的障碍入手,提出了在我国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3年9月2日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作了部分修改,把过去规定的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修改为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这一修改说明人民陪审员参加陪审案件,已不再是人民陪院进行审判案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不能再称之为我国刑事诉讼后的基本原则。但目前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刑事诉讼后教程》(1984年3月版)和部分理论工作者,仍把陪审制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进行讲授、宣传,笔者以为这是不确切的。因此,特提出如下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以事实为根据"——刑事诉讼的定罪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定罪的法律根据,是近年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些新主张处于强势话语地位,而中国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以事实为根据"则深陷危机之境.新主张无疑是有问题的,我们有必要重申:"以事实为根据"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定罪基本原则,它与"疑罪从无"的无罪判决原则共同构成了判决原则的一体两面.不过,"事实"不应只是通常所强调的"铁的事实",还包括"不一定为真但仍愿意确信为事实"的这种"事实(观)".  相似文献   

10.
释明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有所涉及,但尚未进入刑诉学者的视野,尽管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使得代表国家权力一方的司法者在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都拥有相当的主动权,但在实现实体公正的同时,如何保障程序公正则是学界不懈的追求.以法院直接改变起诉罪名问题为切入点来说明释明制度如何弥合刑诉中某些技术合理性的欠缺无疑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释明"与其说是一种权力,不如说是一种义务,该义务旨在尊重并保障当事双方的诉讼权利,提高诉讼效率,故有必要将其引入到我国的刑事诉讼中来.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刑事诉讼职权式审判的模式下,对被告人尤其是未成年被告人的保护显然是不甚健全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一起真实案件及其庭审瑕疵的分析,陈明我国刑事诉讼现存的基本刑量刑偏重、酌定情节考虑不周、未成年被告人权利意识淡薄、刑事辩护律师取证困难等问题,以期通过未成年人全面调查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中的贯彻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立法与国外沉默权规则存在一定冲突,这是根据具体国情适当选择的结果.但我国应借鉴沉默权规则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加强立法,以完善刑诉制度.  相似文献   

13.
无罪推定原则是体现诉讼民主和诉讼文明的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作为一项保障个人权利和法治原则的基本准则,该原则已被各国刑事诉讼制度普遍接纳和承认。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精神,但是,在制度设置和施行中仍然存在着与基本宗旨相背离的情况,因此,从历史视角和比较视野对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进行再思考依旧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我国刑事司法活动的行政化倾向,提出对刑事司法活动进行科学定位是确立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应该体现的理念和应坚持的原则与前提。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刑事诉讼的内在精神视角提出了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应该体现正当程序理念、人本主义理念、公正优先理念、寻求真实理念以及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应该坚持程序法治原则、客观性原则、职权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权利保障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法学幼稚”的大背景下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就整体而言基本上尚停留在对现行刑事诉讼法典规定的相关原则、制度、程序进行解释的“注释法学”阶段。但任何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 ,而在我国 ,有关刑事诉讼方面的专著寥若星辰 ,背后隐含着理论的苍白与贫乏。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世杰教授撰写的《刑事诉讼理论研究》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刑事诉讼理论的专著。全书洋溢着对刑事诉讼基本原理、价值蕴含等形而上问题的关怀 ,同时求真务实 ,联系司法实践 ,注重对具体程序设计的探索。使刑事诉讼法学回归学理 ,摆脱受刑事…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专门针对被取保候审人的刑事诉讼禁止令制度.刑事诉讼禁止令的采取,必须坚持程序法定原则、程序参与原则、关联性原则和比例原则;同时必须设定刑事诉讼禁止令的救济程序,即刑事诉讼禁止令决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异议程序以及被采取刑事诉讼禁止令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追究其违反刑事诉讼禁止令的法律责任不服的申诉程序.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模式的进化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模式不仅是刑事诉讼法学界研究的理论热点问题,同时也是改革刑事诉讼制度所必须涉及的基本要素。以法律进化论为视角,以美国学者帕卡的刑事诉讼模式学说为理论背景,运用价值分析法,在立足传统的研究成果之上,剖析了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重构可能存在的误区,并建议从本土法制资源和环境的改善为出发点,在强调制度整体性的基础上重构我国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8.
“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这是我国宪法的明文规定。由于对这条规定,国内学术界部分学者持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出现了与宪法、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相悖的决定。本文拟就被告人辩护权利的行使等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一、辩护权与三天上诉期上诉期限由十日改为三日,这同宪法125条和刑事诉讼法第8条基本原则相抵触,它限制了被告人行使辩护的权利。众所周知,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所处的法律地位是十分复杂的,一般地讲,它可能是科刑的对象,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由被告人转化为被害人。例  相似文献   

19.
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8年10月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这为整体上从立法的角度回顾与展望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纵观四十年的四部刑事诉讼法,1979年刑诉法的开创性意义值得充分肯定,1996年刑诉法鲜明的改革性值得重视,2012年刑诉法意味着中国刑诉制度建设进入新平衡时代,2018年刑诉法对"试验性立法"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立法技术的某种转型,"技术时代"似乎到来。未来中国刑诉立法可能采取"修正案"模式,逐步实现立法者与理想主义者在价值取向上的双向平衡与双向靠拢。  相似文献   

20.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迎合了尊重与保障人权的时代要求,成为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一大亮点,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这一规定并未突破单纯的证据规则的羁绊,从而上升为统摄整部刑事诉讼法典的原则性规定。同时,"如实回答义务"的保留也减损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完整内涵,加之,程序性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最终可能导致我们对其人权保障效能的期望难以完全实现。因此,当下及今后的任务是在厘清其既有缺陷的基础上对其继续修正和完善,以实现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条款从单一的"证据规则"向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