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合作化运动,是在改革农村封建主义土地制度之后开始的。以山东省莱西市为例,他ffl从1947年就开始把封建地主所有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民个体所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人OJ把这次土地制度的大改革习惯简称为“土改”,实际上它是农民对封建主义土地产权制度的一场大革命。土改,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民主革命纲领,从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历史已经作出结论;这次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大革命,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完全符合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当代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第二次改…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前 ,中国农村先后推行了三次土地制度变革 ,最终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通过审视这一系列改革 ,我们的结论是 :(1 )三次土地制度变革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2 )发展农村经济 ,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是土地制度变革的根本目标 ;(3 )产权制度变革是土地制度变革的核心 ;(4 )土地制度变革有成就 ,也有失误 ;(5 )无论什么时候 ,都要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若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史进行分割,90年代以前主要集中在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上,而在90年代以来,则注重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创新,这种创新行为同样发端于农民自身,继而为理论界所关注和决策层所认可。一种发展模式的质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潜藏在农民中间的生产热情曾迅猛激发出来,也可认看作是迄今为止农村改革最成功的一步。然而,由于受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约束(土地的不可流转性)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大量的农村经济依然是农户经济,这种制度安排下的农村经济要想跳出低效率、低收益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一条路…  相似文献   

4.
农民经济行为的二重性与土地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具有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积累和土地资金投入,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功能的土地制度,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而进行土地制度建设,必须从目前农村生产力的状况出发,着力于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的经济行为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土地制度只有适应它的要求,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只有深入考察农民的经济行为,分析农民经济行为的性质、特点和内部矛盾及其与土地制度的关系,才能把握土地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构思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经营土地是亿万农民主要的谋生手段。土地制度建设的状况以及土地经营的好坏,不仅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到亿万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从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农村土地制度建设和农民经营土地的好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供应状况,有着十分明显的制约和调节作用。因此,农业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的问题;农村的改革,主要是土地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制度创新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制度的创新,以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为核心,走过了一条具有鲜明特点的制度变迁路径:土地所有权、经营权都归农民———土地所有权归农民、经营权归集体———土地所有权、经营权都归集体———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民。我们可以看到,历次土地制度的变迁既是对前一次土地制度的继承,又是对它的否定。5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制度发展所形成的某些特质,提供了强化现存农村制度的惯性,决定了我国当前农村制度改革具有“双轨制特点”,不可能一步到位。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之初,尽管我国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农村改革方案,但却不自觉的选择了市场化的改革道路,这就为今后农村制度的变迁规定了方向,即今后中国农村制度只能朝着越来越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现行农业生产制度亦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端于70年代末,成熟于80年代初。它是以家庭农户为生产主体,按劳动力或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权,按承包合同要求自主生产、独立核算的责、权、利明晰的一种生产制度,这是整个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并为农民所普遍选择的一种生产制度。它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传统格局,唤起了农民对土地的第二次热情,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导致了农业的大幅度增长。这种制度,在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有其适应性和生命力,适应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分散性、分工的不彻底性以及…  相似文献   

8.
论近代新疆维吾尔农村的封建庄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园制度是封建农村中的社会经济组织,也是封建社会土地占有形式之一,是伴随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和经济的技术之狭隘性、停滞性而形成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组织,因此,庄园制度的存在,并不是某一民族特有的,而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辞海》“经济分册”第228页)可见,世界上许多民族在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封建庄园制度。但是,在新疆广大维吾尔农村,一直到1949年前仍有不少封建庄园,在我国还不多见。封建地主庄园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兼并愈强。庄园愈大、庄园经济愈强。现根据解放初期调查成书的《南疆农村社会》(新疆人…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权属制度的变迁及改革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权属模式经历了土地农有、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土地集体所有使用权归农三大历史阶段.60年土地权属制度的历史变迁,给我们今天的土地制度改革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农村土地权属制度的设计应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避免意识形态化;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利越多,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于清晰的土地权属制度变革.现阶段,农村土地应坚持产权明晰的改革方向,最大限度地赋予农民土地权利,并辅之以配套社会制度的改革,以顺利推动农村土地权属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是八十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确立起来的.主要形式是以农户家庭作为生产经营单位的联产承包经营制.即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的经营权按人头平均分给农户使用.这种新型的农村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的分离,改变了原来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生产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民公社时期有名无实、残缺不全的农村土地制度.它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一种创新,它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给农村经济带来深刻变化.农民因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和土地这种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自主结合,从而焕发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推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推行,从本质上看,是一次在微观经营组织再造的基础上,对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是农业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十一年来,这种分离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不能不看到,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领域的逐步拓宽,土地使用上的某些不完善已逐渐显露出来,如不及时调整,就会影响(有的已经影响)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影响农业自身活力的增强,影响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深化。积极探索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是当前农村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50华诞。在庆祝建国5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化农村改革,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50年农村改革的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走的是改革的道路。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是经历着这样的一个改革过程。(一)改革土地制度,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就其实质而言,是国家控制农民经济权利的一种制度形式。家庭承包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起着矫正传统体制对农民经济权利的强制性控制,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农民。如果说,实行家庭承包制是农村改革的第一次制度性飞跃,那么,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则是农村改革的第二次制度性飞跃。只有完成这两个飞跃,才有可能在解决农民生存权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农民的发展权,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及其变迁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存资料和财产,土地制度的变化不仅事关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而且事关治理绩效与乡村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土地制度的“变动”引发了农民、农村社会要素能量的释放和能力的改变,实现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动能转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无论是产业发展、农民富裕,还是有效治理等都需要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做出适应城市化、市场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变革,以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发展权和选择权。而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和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将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第三次“动能转换”,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化:制度创新与推进机制□章锐一、一种发展模式的质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将潜藏在农民中间的生产热情迅猛激发出来,也可以看作是迄今为止农村改革最成功的一步。然而,由于受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约束(土地的不可流转性)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大量的农村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集中经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土地集中经营面临如下问题:农民对于土地集中经营后的补偿、监督和制约机制缺乏信任;农民对于土地集中经营后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存在后顾之忧;农民对两极分化存在担忧;目前的社会大系统还不能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提高其对土地集中经营的认识;加强对农民从事其他产业生产劳动的能力培训;加强政府的支持、监督和控制力度;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土地集中方式;做好城乡统筹规划;在土地集中经营过程中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采取多种形式,造就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农村改革伊始率先选择了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确立,标志着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第一步改革的伟大成功。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实现,使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得以再造,从而使农村劳动者财产权利的主体地位得到不同程度的确认。因此,农村第一步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劳动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农村初步改革虽在土地集体使用制度上取得突破,但却发生了阻滞,致使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这一农村土地制度巨大成功的背后隐含着明显的制度缺陷和政策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对农业经济特别是粮食生产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土地制度,农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演化有重大影响。纵观1978年以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历程,清晰呈现了国家对农村土地的放权和农民土地权利扩大同向进行的特征。在“农地改革-农村社会结构”互动分析框架下,将农地制度变革、人口流动、土地流转和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看作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发现农地制度变迁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激活土地的财富效应,进而凸显农村的人口推拉效应,推动农村社会结构的重构。存量农民、农民工、农业规模经营者和下乡市民四类人群在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化改革进程影响下的行为选择及后果,会引发农村社会结构的重构与变迁。  相似文献   

19.
一、农民经济行为的短期化与制度创新 1979年所推行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重新确立了家庭农户为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农民家庭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和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的私有财产权,农户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目标;1985年,粮食统派购制度改革,农民拥有了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经济活动的独立性,已基本上成了独立的经济实体。 但是,作为经济主体的农民家庭,是在农村三元经济结构的制度约束下从事经济活动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和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这三种不同质的经济成份促使农民的经济行为受不同的经济运行规律的支配。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工业是三元经济结  相似文献   

20.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有序流动,使农民获得土地收益权和财产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是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成都市自2003年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2007年6月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农村宅基地流转实践方面先后创造了入股、置换、联建等模式,有效地保障了农户的合法权益和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和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但也面临着农村宅基地入市的法律困境、粮食生产安全困境、上楼农民生活质量保障困境.要突破这些困境必须在制度创新中尊重农民的首创、尊重农民的意愿,建立合理的农村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