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增加值是各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生产单位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超过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投入价值的差额部分.增加值反映了一定核算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某一单个生  相似文献   

2.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  相似文献   

3.
所谓工业增加值,就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产品或对外提供工业性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工业总产出)扣除了在生产过程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工业增加值是核算地区GDP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反映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状况,是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正确掌握和运用基本价值指标的问题 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价值指标。总产出是常住单位核算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中间消耗是该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加值是该单位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三者必须保持相  相似文献   

5.
增加值是生产单位追加到生产的物质产品或劳务消费品的价值,除V和M外,还包括固定资产以折旧形式附加到本期产品中的磨损价值(C_1).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的总和就是社会最终产值,它比总产值少一个C_2(劳动手段的转移价值), 比国民收入多一个C_1.最终产值加劳势增加值形成国民生产总值.折旧是否应计入增加值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文章认为C_1和C_2都是物质消耗,只  相似文献   

6.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税收弹性系数是利用工业增加值变动趋势同税收的变化相比较而计算出来的,是评估税收缴纳是否正常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企业实际从工业增加值与税收评估的关系方面对如何正确计算工业增加值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货币表现。它不包括中间消耗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这些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论是本国居民投资、本国居民生产的,还是外国居民投资、外国居民生产的,只要是在这个国家的领土范围之内,就全部计入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从生产角度来说,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来说,是这些部门劳动者收入、税金、利润、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来说,是最终使用于消费…  相似文献   

8.
一、按生产法核算农垦企业农业增加值核算是以生产法的核算结果为准,同时辅之收入法,并以产业活动单位(即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准确地计算出中间消耗是核算农业增加值的关键。农业中间消耗包括物质产品消耗和非物质性服务消耗。非物质性服务消耗主要体现在家庭农场上交利费和对外雇机耕费、其他劳务费两个方面。1、上交利费。上交利费是家庭农场与大农场之间的主要分配方式,其属于中间消耗或增加值界线划分直接影响农业增加值核算的准确性。在这些费用中,划入中间消耗中非物质性服务消耗主要包括上交管理费、职工教育经费、农业贷款利…  相似文献   

9.
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全部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量。那么对于一个工业企业来说,会不会出现中间损耗大于产出,全部工业生产过程没有实现增值的情况呢?一、从经济涵义上看。企业适应市场需求,购入原材料,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基本销售出去,实现最终效益,然后再购入原材料,组织下一轮的生产,从这个连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来看,客观上要求每一周期的生产至少在同等规模的基础上进行,而如果通过生产活动不能实现产品增值,不能保证下…  相似文献   

10.
巴曙光 《山西统计》1997,(11):38-38
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全部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量。那么对于一个工业企业来说,会不会出现中间损耗大于产出,全部工业生产过程没有实现增值的情况呢?一、从经济涵义上看。企业适应市场需求,购入原材料,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基本销售出去,实现最终效益,然后再购入原材料,组织下一轮的生产,从这个连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来看,客观上要求每一周期的生产至少在同等规模的基础上进行,而如果通过生产活动不能实现产品增值,不能保证下…  相似文献   

11.
雷宏 《统计与决策》2006,(15):29-30
一、引言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投入产出分析中“投入”的含义实际上是指经济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消耗。在投入产出表中总投入分为两部分,即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中间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活动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电力等)和劳务  相似文献   

12.
张小平、张存起在《江苏统计》(1994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实行规范化的增值税后,对增加值核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对增加值计算中估价问题的影响 根据1993SNA,当用生产法计算各常住单位的增加值时,其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总产出是指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而中间消耗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一次转入产品中的实物和服务的价值。 要正确计算增加值除了必须正确确定总产出包括的范围及中间消耗的界限外,  相似文献   

13.
当前,统计界就行政事业单位的劳务核算方法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收入的角度来汁算,即将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有关收入之和作为劳务总值,然后扣除中间投入,得到增加值.另一种意见则主张从支出的角度来计算,即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常性支出的总和作为劳务总值,其中属于物质产品消耗和劳务消耗的支出构成中间投入,属于劳动者收入、福利费  相似文献   

14.
工业生产指数是荷兰中央统计局编制的最重要的物量指数之一,所涉及的部门包括“标准行业分类”(SIC)中的矿业和采掘业、制造业及公用事业。 这里的生产是指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中所创造的总增加值。总增加值是以不变价计算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值与生产中消耗的原材料和劳务的总值(不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也不包括生产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服务)之差。实际上,在缺少相关的短期数据情况下,生产指数是不扣除固定资产折旧的增加值。在生产指数的结构内,增加值的计算也不包括间接税和津贴。因为如果将间接税和津贴包括在增加值中将会对各行业的生产活动得出错误印象,使那些生产高间接税产品的生产者(如烟草制造商)得到过大的权数。荷兰中央统计局在编制生产指数时使用的总增加值的概念与荷兰国民核算中相应的概念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中间投入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从实物形态看,即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原材料燃料等;从价值形态看,它是生产过程的转移价值。由于中间投入的核算直接关系到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因而在生产核算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间投入核算的内容仅限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货物和服务;而货物与服务又是人类生产劳动的成果,这就意味着计入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必须是人类生产劳动的成果;反之,不是通过人类生产劳动而来的原料、材料、燃料等,即使被当期生产过程所耗用或转换,都不得计入中间…  相似文献   

16.
李金华 《统计研究》2006,1(1):66-70
一、产业效益研究的理论背景经济学定义:效益是生产活动的所费与所出之比,即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消耗、活劳动消耗与产出的全部有用劳动产品之比。按照马克思的价值论,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价值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但非劳动因素如土地、资本、机器设备等也具有价值增殖的潜在可能性;所费包括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所出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因此,从宏观层面而言,产业效益是一定时期内全行业所产出的全部有用劳动产品的价值与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价值之比,其主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是…  相似文献   

17.
郑月萍 《统计教育》2007,(12):16-17
本文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第Ⅰ、第ⅢⅠ象限的分析,定义中间消耗比与增加值中生产税与营业盈余所占比两个指标反映一定的增加值产出中对中间产品的耗费情况及单位增加值产出对社会的净贡献,说明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时,通过计算2002年与2000年的投入产出表内部三大产业的中间消耗比与增加值中生产税与营业盈余所占比指标实际数据,说明经济运行效率的动态变动情况,并据以分析经济运行效率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有生产法、收入法(分配法)和支出法(最终使用法)三种。生产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增加值的总和,收入法是劳务和财产等要素在生产产品和劳务时取得的收入报酬,支出法是在消费、使用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时所花费的支出。用货币表示的这三个方面的经济活动总量大体上是相等的,在国外称为三者等价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通过国民经济中一系列互相联系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核算方法,完整、系统地反映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具体地说,它包括反映物质资料再生产、生产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以及上层建筑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核心指标,它是一个国家(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作为国民经济核算(宏观层次)的基础——微观经济核算之一的企业统计业务,相应的增加值或人均增加值(即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在企业经济运行中也具有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为此对企业统计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被认为是兼容两大核算体系(SNA和MPS)之长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GDP(增加值之和)为核心指标.同时也保留了净产值指标,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增加值和净产值的关系.按照“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中间投入).同样,按“生产法”,净产值=总产值-物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