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课程和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什么样的课程才是适切的,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高等教育学一章提出并分析了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适切性的问题.从课程内容与高等教育的目标、社会需求、个人需求的关系,课程结构的改革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的走向等维度,能够解读布鲁贝克关于课程适切性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
大学课程改革是高质量发展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而课程目标建构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文章认为,大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目标在大学生人格上的集中反映,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核心能力要素的集合。以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导向,具有价值导向的适切性、理论方向的可行性以及目标建构的特殊性,是提升大学课程质量的有效路径。文章以此设计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概念模型,并在对模型“理念、技术、转化”三个关键要素理论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目标建构在实践应用中应把握的问题要素。  相似文献   

3.
<正>课程理论研究是当今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我国,经过学者们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诸如课程的定义与理论基础、课程模式和课程发展及其制约因素问题的研究,参照西方一些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和文章。本文将综述在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并提出今后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设置是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从课程设置目标、设置原则与课程领域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力图使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只将课程研究局限于学校开设的正规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还必须开展对潜在课程的研究 ,重视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 ,文化氛围 ,师生关系等潜在课程因素对学生产生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6.
潜在课程做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做为当今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新课题,正日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它与显性课程互补地存在于教育的全过程,在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活动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德育功能更是不可忽视。我们要深入研究潜在课程的特点,实现潜在课程的最优化教育设计。  相似文献   

7.
高校课程联网共享模式,以高校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实施对高校课程资源的采集、传递、播放及学习信息的反馈,是正常教育教学程序的一个补充,直接针对教育水平差异的核心问题着手,以期解决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的核心资源的共享利用问题,致力于弥补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课程质量的差距,给广大师生一个较为公平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尝试构建历史教学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是高师历史专业的当务之急.通过阐述"模块化课程"的设计背景、设计理念和内容,根据高师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历史教学理论、历史教学技能和历史教育教学研究三个模块,形成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和独立性的历史教学论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9.
新旧世纪交替更迭,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各种理论与学说交相辉映,共同形成颇为壮阔的图景.作为教育的核心领域--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在近些年同样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文尝试从香港与内地学者的视角勾勒出近二十年香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脉络与发展轮廓.文章首先概述两岸三地在课程与教学研究交流发展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其次,文章围绕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教师教育、学科教育、大学教育等  相似文献   

10.
从一般意义上讲,课程研究范式涉及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部分。对某种研究范式盲目地推崇与应用并不是理性的选择。课程理论作为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过程中需要确立共同的“研究范式”,以保持课程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的统一。在研究课程范式问题时,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本土化”课程研究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与使命。所谓“课程研究中国化”是指外来课程的合理因素与中国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提倡课程研究在中国教育中的具体范式与具体运用,确立中国课程研究的主体性。为了推动课程研究中国化的进程,强化课程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课程研究的流派意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景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新的方法和形式 ,即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 ,运用各种手段启发、指导学生同步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学习。既有将教学讲述内容与工程实例对照学习的实物教学 ,也有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绿地规划设计 ,通过运用这些辅助教学的内容和手段 ,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使景观规划原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2.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期望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现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本专业学生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的期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相关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体现;在课程系统上还需对基础类、政治思想类课程的改革;在教学环节上应提高实习环节的教学效果,并建立课外学习引导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通信原理”课程根据自身特点,从教学环节、考核环节、课外辅导环节、实验教学环节等方面,分别提出了构建和偕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考核形式多样化、加强个性化辅导、构建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等教学措施。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学生将来深入研究、创新专业技术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高等师范院校声乐理论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理论课程的薄弱和滞后已经成为高师声乐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突破瓶颈,加快高师声乐理论课程的建设步伐,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教育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声乐理论课程的建设,不仅要求编制恰当的课程目标,选择精当的课程内容,确定合理的课程结构,而且要求搞好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  相似文献   

15.
党课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对党课教育重视不够的现实,从高校党课的重大意义出发,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结合发挥大学生榜样示范和自我教育作用,探索了党课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教师专业化走在了世界教师教育的前列,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独显特色。该校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呈现三分天下的局面;课程设置细致;重视实践课程。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给我国师范大学的启示是:完善课程结构与比例、优化课程的内容、增加教学实践时间,重视教学实践的质量是改进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高我国教师教育专业质量的重要方面。借鉴其合理经验,优化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可达到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高校公共课具有公共性、通识性、传授性、驳杂性等特点,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公共课教师一般形成并习惯于“普化”(universal)的教学思维取向。与高校专业课教师“专化”(special)思维取向有着很大差异。在时下强调以科研成果多寡为教师业务评核标准和职称评定标准的大趋势下,较之于高校专业课程教师,高校公共课教师处在不利地位。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的重视。专业课教师与公共课教师、不同类型大学的公共课教师应采取不同的评核评定标准体系;呼吁对公共课教师“普化”工作给以肯定和保护,以调动广大公共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普化性的教学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对于非思想政治课,尤其是公共基础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育人功能。通过探索研究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物理”的教学设计,首先分析课程中可以进行思想政治育人的元素,然后结合这些元素,组成教学设计的各个板块,给出润物细无声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同类课程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目前在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的分析,提出改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效果的措施,应从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出发,通过课程管理方面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20.
构建课程设计网站 促进课程设计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改革课程设计的方法,构建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设计网站,旨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设计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程设计效果,并在课程设计中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辅助设计作用,改善教学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