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2.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已经形成全国上下的一种共识,但如何自治?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才能实现自治?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都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工作。社区自治制度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要实现这种社会居民自治模式,当前尤其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1)建设完善居民参与的机制;(2)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3)对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进行重组、改造;(4)加强政府在社区建设、社区自治方面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公民自治权的实现能力和状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真实的人权状态和民主程度,尤其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的活跃与理性发展是实现国家宪政的基石.笔者以城市居民自治为视角阐述公民自治与民主宪政的关系及自治内涵,分析我国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为破解这些问题,笔者从立法完善、重构自治组织结构、理顺政府与自治组织关系、整合业委会和居委会等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以期对推动公民自治权的实现,推进我国宪政进程尽自己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秩序的达成离不开居民的参与,不同主体主导权力会塑造出差异化的自治效果。实践中,少数精英因具有资源资本优势、擅长运动式的维权抗争而易形成精英主导型自治。然而,精英主导型自治易陷入精英寡头化、谋利化、派性化、悬浮化与对常态化的生活型事务介入不足等困境,从而导致居民自治蜕变为精英自治。精英主导型自治困境的形成原因在于精英—普通居民二元权力结构。面对分散的、原子化的普通居民,少数精英会运用形式代表制获取权力,此外,精英与普通居民之间因缺乏进行有效沟通的中间媒介从而易造成精英悬浮。因此,破解城市社区自治困境的路径在于构建精英—中间居民—普通居民三层权力结构,中间居民扮演着关键角色,既对少数精英予以监督规约,又对普通居民进行组织动员,还处于与物业、政府沟通的节点位置。为了进一步推动中间居民"中坚化",需要对其进行识别、动员与培育,以此增强中间居民的能力、权力与动力,从而促进城市社区居民自治。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居民自治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居民的权利,也是当前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和原则之一。社区自治的组织形式是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和社区居委会通过行使民主选举权、社区事务决策权、日常管理权、财务自主权、拒绝摊派权和 相似文献
6.
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制度是指一套能够合理配置和有效实施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河北省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制度形成的实践基础,主要是作为后发城市社区居民实际参与自治的程度,而理论依据在于居民自治主体制度的应然和当然性质,以及社区组织的结构化。其形成机制主要包括社区自治理念培育机制、社区组织协调发展机制、社区服务多元合作机制以及社区评价监督机制。其相应的政策推进预期为:将社区发展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规范政府对社区的指导职能;合理配置和落实相关制度,促进社区相关组织适度发育;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推进无形制度向有形制度的合理转化。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居民自治参与不足已经成为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本文针对当前城市社区发展中居民自治参与不足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尝试探讨了解决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点之一,新时代的居民自治面临自治单元转换和重构的议题.社区作为自治单元的传统做法难以有效开展自治,自治单元下沉不一定能够实现自治,还面临着与法律制度的冲突.以社区社团为自治单元,一方面能够酝酿社会资本,再造公共空间,促进居民组织化参与,使居民自我行动起来;另一方面构建政府、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社团的法团主义模式,三者相互支持,可以在现行法律和制度框架内实现自治与行政的耦合.这一变革构建了网络化、扁平化的自治结构,既具有现代化的自治导向,又可以维系国家在基层的权威. 相似文献
9.
论社区自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剧走近的“社区自治” ,既是一个热点实践问题 ,又是一个焦点理论问题。自治是一切社会组织的生命线 ;而专门机构、专政机关则是国家的根本维系。社区的出现远远早于国家 ,并将在国家消亡后长期存在下去。它是社会的物质外壳与载体 ;社会则是社区的内容和本质。社区既然属于社会范畴 ,不讲自治 ,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和村委会覆盖了全国每一个基层社区和每一个公民 ,应当以其为主要阵地 ,以“直选”为突破口 ,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全面搞好社区工作。各级政权机关 ,兼任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双重角色 ,在充分发挥其专政功能的同时 ,尤其要全力体现其高层次自治组织的管理、协调功能 ,使我国全部社区进入健康、高速、稳定发展的统一程序。 相似文献
10.
基层群众自治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应遵循依法自治、党领导下的自治、政府指导下的自治原则,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社区民主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 ,促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城市社区的人群在内部必然形成不同的关系和组织结构 ,在外部必然要求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这就要求社区建设的目标中 ,确立起以群众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化的主导方向。居民作为现代化、民主化意义上的市民参与社区管理 ,应在文化认同、价值观、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上寻找社区认同和自组织基础 ,城市基层政府要及时充分授权给居民 ,培植“草根民主” ,从而顺利建立起社区居民的自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扩大社区民主、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的若干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贵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24-127
扩大社区民主、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的对策至少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社区居委会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关系;创建自治型社区的组织体系,构筑新型社区治理模;探索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管理,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及其机制;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承接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某些职能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新问题,中国开始以社区自治为导向进行社会治理转型。中国城市社区自治取得了一定的制度绩效,不过其行政主导的路径却制约着社区自治的进一步成长。为推动社区自治进一步成长,需要在尊重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社区治理转型。社区治理转型要求立足于社区,构建现代社区治理结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包括:完整的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合作共治的社区治理机制、制度化与多样性的社区参与渠道、需求导向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社区治理面临从“国家-社会”到“行动者”的视角转换,把居民自治放入社区行动者关系网络,能够更好地看到居民自治的发展样态及其变迁过程。研究发现,自治权即社区公共事务的决定权和行动权的配置状况,是衡量自治程度的核心变量。行动者对自治权的分割形塑了行政主导型、市场导向型、社工给予型、混合杂糅型和社区自治型五种社区治理类型,产生了不同的自治效果。社区居民自治是多元行动者集体建构的过程,行动者的互动关系促成了新的自治空间的产生。为有效推进自治,相关主体要重塑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以激发居民的主体性为宗旨,充当好自治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始终围绕“如何使居民自我行动起来”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居民则要充分借助外部力量,不断激发内部潜能,依托自组织行动起来。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社区居民自治的表现形态可能是复合型社群自治。 相似文献
15.
城市边缘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社区类型,它具有的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的新特点,这给城市边缘社区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应当从实际出发,创新城市边缘社区党建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社区发展的世纪。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社区作为居者生命的家园,对于每个人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下,规范城市社区自治体系及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建立社区建设工作新模式,有着深远的学理意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构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区党建工作考评机制,在当前尤显重要和紧迫。为此,应坚持彰显导向、注重实效,立足现实、前瞻未来,强化基础、激励创新,尊重民意、简便易行的基本原则,设立尽可能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考评机构考评与党员群众评议调查相结合、年终集中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考评激励、被考评单位申诉和申请复议、考评反馈与完善以及相关保障等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市居民自治具有较长的历史,但与村民自治比较,其民主自治程度却不如后者。居民自治存在着种种问题,使其民主发展面临重重困境,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法理学的视角为社区居民自治提供法律对策,是摆脱这一困境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
城市社区自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往社区自治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制改革及其带来的客观后果是社区自治的第一推力;社区自治存在有政府主导型、合作型和自治型等三种治理模式;居委会组织架构的制度设计主要采取“议行分离”体制;居委会和党支部之间是相互支持、合作协商关系;合理界定政府与社区的权力边界是社区自治的关键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