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生活与发展研讨会于11月8日-9日在杭州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光明日报社、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杭州发展研究会主办,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杭州发展研究会、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杭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杭州市社会治理研究与评价中心、浙江大学外事处、浙江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城市治理比较研究中心、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中心等单位承办。来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省市有关部门、院校、  相似文献   

2.
《江淮论坛》2012,(2):192-192
由安徽省社科院、上海市社科院、江苏省社科院和浙江省社科院联合举办,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承办的"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将于2012年10-11月份在合肥召开。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与城市化的新阶段,要求城市间建立有机联系、等级结构合理的新型功能关系,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也由单个城市扩展为城市集群.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先导区和动力区,随着空间的拓展,南京将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区域之一.宁镇扬城市共同体的形成、南京都市圈的整合,对发挥南京的公共作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南京周边城市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整合过程中,主要遇到行政区划限制较大、缺乏统一的政策机制、产业结构趋同等障碍.应以南京为主导,采取核心 互补的发展模式和圈层武组织方式实现城市问的整合,形成以南京为核心,由核心层、城区外围层、宁镇扬城市共同体、远距离幅射区共同组成的四大圈层式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专家风采     
《江淮论坛》2011,(1):F0003-F0003
江峰,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城市经常学会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大学学历,教授,研究员。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内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宜居性发展现状,利用熵值法分别测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韧性与城市宜居性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相对而言,城市宜居性的发展水平要略高于城市韧性;两系统耦合协调指数较高,总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区域内部上海耦合协调度保持在最高水平,协调城市类型主要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城市板块呈现出环绕式聚集分布。据此,提出通过加强韧性建设来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因地制宜以特色发展打造宜居韧性城市、城市转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进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综合发展能力,实现以点带面辐射整个城市群。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域相联、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民营经济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长三角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了磨砺和考验,迅速成长,不断壮大,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当我们开始贯彻执行“十一五”规划,面对日益突出的体制性、结构性、创新性等深层次矛盾,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我国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迫切需要脱胎换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浙、沪、苏、皖四省市政协携手合作,于2006年5月23日在杭州成立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同时举办首届中国民营经济科学发展论坛。这对促进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推动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和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为此,本刊选载吴敬链、高尚全、保育钧、王珏、史晋川等五位著名经济学家在首届中国民营经济科学发展论坛上的演讲辞,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由浙苏沪皖政治学会主办,浙江海洋学院承办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政治与行政"第六届论坛,作为"当代浙学论坛"分论坛之一,于2012年7月24-26日在浙江舟山召开。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苏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以及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上海市社科联、安徽省委党校等单位5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新华社、东方早报等国内主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从点轴发展走向网络发展--兼论杭宁发展带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三角都市带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失衡"问题,说明有必要改变长三角目前的以上海为中心的"点轴"发展形态,通过对长三角主要城市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测算,笔者认为长三角地区实际上是一个"匀质"地区,区域内各主要城市都已经具备相当的发展实力,因此,从长三角整体论出发,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走多核心的网络发展的道路,而建设杭宁发展带,可以实现提升杭宁城市地位,构建浙苏合作平台,拓展民企成长空间、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改善网络效应,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程度,不仅能促进全球高级要素集聚.更对增强杭州市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按照城市国际化程度四方面的评价标准,通过与全国12大城市进行横向比较,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多角度分析杭州目前城市国际化水平及特征,阐述影响杭州进一步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并探索性地提出优化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长三角地区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长三角创新能力。由于长三角包括的城市较多,并且发展特点又不尽相同,因此深入、全面的比较长三角城市创新能力,并据此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特点,对实施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分工战略、推动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都市圈是城市经济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产业集聚、市场扩展和开放型经济成长都要求构建新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这是都市圈发展的内在动力.对长三角而言,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政府作用是推动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力量.市场化推动了市场规模扩大和分工深化,工业化促进了人口、企业和产业向城市的集聚,国际化使得长三角逐步纳入全球生产体系,政府的制度创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融合的产物,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需要分析建成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基础和条件,明确思路和构架,采取有效措施。论文对在杭州旅游和生活的外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他们的目光所及的真实杭州的感受,希望从这一特殊的视角和立场为杭州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安徽全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搭建了新的平台。"亳州市+阜阳市"整合在一起形成的"亳阜团",在扩大合肥城市圈影响力并将安徽省北部区域与中原城市群整合在一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亳阜团"通过淮南市融入合肥城市圈,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需要加强"涡太利"组团的建设,并使其在亳州市、阜阳市与淮南市之间扮演纽带角色。无论是完善"亳阜团"还是完善县级子城市团,都需要在构建城市链和微中心方面做文章,亳州市、阜阳市与淮南市建立联系通道的方案也需要进行前瞻性思考。不同层级的中心地通过城市链连接在一起,微中心基于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中心地建立起来,在县级中心地间扮演纽带角色。  相似文献   

14.
走向后长三角时代--长三角发展趋势与主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后长三角时代这一概念,鲜明指出了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后长三角的基本特点是:上海继续较快发展,但核心城市功能有所弱化;周边区域持续快速发展,发展水平直逼上海;长三角将进一步成为竞争有序、合作紧密、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新格局下,必须增进区域间的理解和信任,增强政策的一致性、规划的协调性、基础设施的整体性,更好地加快长三角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制造业互动发展已经成为—种共识.迄今,比较中心城市服务业与其外围不同圈层制造业发展关系的研究甚少.文章选择杭州市及其外围的杭州市行政区、杭州都市经济圈和浙江省三个圈层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杭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三个圈层制造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就如何发展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都市圈是城市经济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市场扩张和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要求政府降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成本和行政壁垒,这是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就长三角来说,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政府作用是推动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力量.市场化推动了市场规模扩大和分工的深化,工业化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组织完善及空间形态的优化,国际化使得长三角逐步纳入全球生产体系,政府的制度创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有代表性的特征城市,并对其经济增长中土地要素的贡献及作用趋势进行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贡献率及其趋势与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发展程度存在负相关性.本文据此提出,完善土地利用制度,制定科学和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有助于长三角城市尽快摆脱粗放式发展,进入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长三角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构成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因素有其经济和历史方面的背景,是区域经济社会内生交互发展的产物。城市群的本质内涵是多城市化、都市化和一体化,城市群的演变是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因素。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既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机制,合作的难点在于产业分工和真正的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经济、金融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上海市作为文化、经济以及科技汇交的窗口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通过研究上海市经济影响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选取长三角经济圈16个城市经济指标,建立上海GDP与长三角经济圈中各个城市经济关系模型,验证上海市在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位。同时研究上海市近十年对长三角经济圈各城市的辐射作用,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长三角经济圈各个城市与上海市的居民消费、财政一般预算等六个主要经济指标关系,同时对经济传递机制提出科学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9):44-49
从区域基础、就业环境、生活条件和社会和谐四个维度构建区域对大学生就业吸引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模型指标体系权重,建立递阶层次区域大学生就业吸引力测度模型,测算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综合指数并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表明:整体态势上,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基本呈现以深圳和广州,上海、杭州、南京为核心的"差异化"格局,以5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群;各个城市2011—2014年就业吸引力水平保持了适度增长的趋势,其中就业环境和生活条件指数增长显著,但是社会和谐指数相对落后,因此要在合理调控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就业流动相对平衡,通过人口质量提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设区域大学生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求职预警监测平台,预测经济和产业对人力资源配置需求的未来发展变化,促进高校优化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降低用人单位的试用和培训成本,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差异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