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京师同文馆是晚清最早出现的新式学校组织。本文从组织分析角度探讨了京师同文馆的组织环境、组织设计、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功能、组织活动、组织规则、组织管理和组织性质等问题,认为京师同文馆是一个处在早期阶段、具有初级水平的现代学校组织。  相似文献   

2.
略论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自行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正规学校英语教学的开端.京师同文馆设馆的目的是培养能从事翻译实务的对外交涉人才,其英语教学具有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翻译实践扎实、考试制度严格有序等特色.  相似文献   

3.
京师同文馆开办之初即招聘洋教习入馆并给予比较优厚的待遇。洋教习不仅承担了京师同文馆外语教学工作,还开设了许多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类课程;不仅担任教学工作,还担任了教学管理工作。从文化水平、专业经历、工作业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考察,不少洋教习具有较高的现代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晚清同文馆外语教学与外语教科书的编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振环 《学术研究》2004,7(12):115-123
晚清外语教学和教科书的编纂并非源自同文馆, 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东同文馆等早期的官办外语学堂, 在近代外语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外语教科书的编纂方面, 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同文馆早期外语教学与教科书编纂的考察归纳出如下几个问题。首先, 清末三处同文馆可以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是京师同文馆的成立, 带动了上海和广州两地同文馆的设置。其次, 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 具备了世界最重要的几大语种的教学力量, 开创了后来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的雏形。再次, 同文馆为中国外交界和教育界提供了第一批具有双语能力的外交官、翻译人才和外语教习。《英文举隅》、《日语入门》、《英字指南》、《法字入门》和《英文话规》等书, 是近代早期由同文馆毕业生编写的最早英文读本, 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世纪的清政府在与西方接触过程中,对待语言的态度从藐视到被迫应对,再到建立京师同文馆,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是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由虚骄到务实观念转变的体现.从清朝旧制到京师同文馆的建立,结合清政府在对外交流中通事和传教士这两大媒介的情况,即可窥见清廷态度转变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6.
京师同文馆作为晚清重要的新式教育和科技传播机构之一,其所翻译和编写的科技书籍,为洋务时期西方科技知识的引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书籍较系统介绍了引入中国的较为独到的科技内容,成为连接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从简易转向专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从而使京师同文馆在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浅析京师同文馆的办学模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洋务派所创办的最早的新式学校,其办学模式及特点对中国新教育乃至外语教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艳霞 《河北学刊》2006,26(4):239-240
1862年即清同治元年,京师同文馆(以下简称同文馆)成立,本意是“学习共同学问的学校”(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新式外国语学校。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的正式开始。虽然远隔一百多年了,但其教学模式对当代的英语教学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俄语教育在中国已走过了近三百年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期、建国前后期、改革开放后。期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俄罗斯文馆是中国俄语教育的开端;同文馆(京师同文馆)代表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阶段;规模化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骤增骤减到理智的快速平稳发展的特征。在本世纪,中国俄语教育"新高潮"迎来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政治与政策、宣传与活动、经济与贸易等;在新环境下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俄语不是职业而是一种对外工具,注重实践与运用。  相似文献   

10.
福州船政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一所海军制造学校,也是洋务派官僚在继设立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等第一批外语类学校之后,创立的最早一所新类型的洋务学堂.它存在时间之长,影响之大,超过了前一类任何一所外语学校.因此,认真研究这所学堂产生发展的历史,以及教学体制的各个方面,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尤其是洋务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试图对福州船政学堂作一比较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丁伟 《广西社会科学》2006,(10):189-192
丁韪良立足我国国情,考虑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在京师同文馆进行了我国英语教学本土化的尝试,这不仅体现在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更体现在英语教学法的层面。他把西方盛行的语法翻译法与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遵循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控制、循环原则,使英语教学呈现出分阶段教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俄语教育始于18世纪初,清代俄罗斯文馆的建立标志着它的开始。以后出现的京师同文馆及晚些时候的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是其阶段性标志。这些俄语教育机构的变更同时也伴随着其培养体制和模式的演变。而这种演变体现在其起始背景、组织规模与形式、师资来源与任用、分布与布局、学生来源与录用、培养内容与目标等方面。回顾清代俄语教育历程与人才培养,厘清其优劣,探讨问题,有利于当今外语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大进 《北方论丛》2005,1(4):79-82
京师同文馆是由清廷举办,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长期担任总教习的中国第一所官办洋学堂,它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晚清"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潮的产物,也是国门洞开后,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的创办,成为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肇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傅德元 《江汉论坛》2008,1(3):86-96
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1850年来中国传教,曾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等职,在华生活了近60年,历经清末民初两个历史时代,亲身经历和参与了中国近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本文在中外学术界对丁氏90余年研究概况评述的基础上,对推进丁氏研究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泽宇 《河北学刊》2004,24(1):198-203
晚清留俄教育发端于19世纪下半叶,兴起于20世纪初,由早期的京师同文馆专派发展为中央地方合派、官费自费并存,其管理、考核、经费制度逐渐完善。留俄教育是留欧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与留学英、法、德、比有一定的共性;同时,鉴于俄国特殊的国情,留俄教育具有一系列相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留学人数少、规模小,留学地点集中,费用相对低廉,所学专业取向比较明显,留学生社会参与少,等等。  相似文献   

16.
丁韪良是近代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和从事中西文化交流的著名学者。他与京师同文馆学生汪凤藻合作翻译的《富国策》一书,最早将西方近代经济学理论系统介绍到中国。该书叙述到商品生产、消费、分配与交换等经济学理论,详细介绍了资本、地租、利息(利润)、价值、工价、钱币、邦国通商等经济学概念,以及创立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重要著作,对近代中国人了解接受西方经济学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02年2月,京师大学堂出现重大人事改组,以西学总教习丁韪良为首的洋教习被全部解聘.至此,西方传教士对京师大学堂的直接介预,或从京师同文馆起对中国最高官办教育机构的直接干预告终.而严复在这次人事变动中扮演了不为人所知的重要角色.严复的设计既有防止外人操控中国教育主权的考量,也有本人进退因素的考虑.  相似文献   

18.
京师同文馆美籍教习丁韪良作为晚清“同治中兴”时期文化教育变革的参与者,第一次从历史、现实与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视角,为同治新政“定性”,将其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重视丁韪良《中国的文艺复兴》之作品透析,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该作品在西方汉学史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学术价值与意义,亦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美国汉学家与晚清改革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丁伟 《广西社会科学》2004,13(5):177-180
马礼逊教育会学校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设在中国本土的第一所正式开设英语课程的教会学校 ,它的英语教学是我国第一所官办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之前、近代英语教学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教士布朗借鉴了马六甲英华书院的英语教学法 ,并使之向前推进了一步 ,首次将词汇翻译法引入到中国的教育领域。在写作教学中 ,布朗竟能熟练操作“点面互及法”、“构形练习法”、“直观法”等具体教学方法 ,以上方法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传教士与京师大学堂的人事纠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师大学堂成立,丁韪良出任西学总教习,传教士担当了重要角色.但既为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是国家教育自主权所在,又不许外人过多染指.于是在如何利用西方传教士问题上存在纠葛.庚子事变后,人事有重大改组,传教士被集体辞退.此举意义重大,西方传教士对大学堂的直接介预,或从京师同文馆起对中国最高官办教育机构的直接干预至此告终.同时开始了京师大学堂聘请外国教习和学习外国路径由西到东,即由欧美而日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