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师道"可说是其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深入研究古代的"师道",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这对今天的教育实践是大有裨益的。朱熹对《中庸》中的"率性之谓道"的"道"字解释说":道,犹路也。""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所谓"师道",就是指教师应走的道  相似文献   

2.
琅邪王氏受滨海地域文化之熏习,世代信仰天师道。特别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父子崇信道术,与著名道士许迈、杜子恭等往来,重服食养生,在家中设修道之静室。其家族还与其他天师道世家联姻。天师道信仰对琅邪王氏家族文化影响较深,诸如书法、医药和文学等方面都有天师道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东晋末年刘裕通过镇压以天师道为旗号的孙恩之乱起家并最终凭借军功建立了刘宋政权,然而刘裕与天师道实又有其他重要关联。刘裕及其姻亲家族均表现出信奉天师道之痕迹,此外,刘裕代晋造宋在军事政治上所依赖之重要人物亦表现出与天师道的密切关系,天师道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政治上结合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4.
"君道"和"师道"是陈亮"治道"思想两个向度,"君道"施的是"礼乐刑政","师道"行的是"仁义孝悌",君主"经世致用"之道在于能够"交修而并用""君道"与"师道"。从"王霸义利之辨"的批判来看,"君道"与"师道"统一的"治道"思想之所以能解构朱熹"三代"历史的必性命题,在于陈亮清晰分析"君道"与"师道"存在的内在命理,即"号令"与"教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可归纳为三对共存范畴:政治权威与道德权威、实体规范与道德约制、外在行为与内在修养,这三对辩证统一的范畴有力地佐证君主治理国家过程"君道"与"师道"的施行统一。  相似文献   

5.
早期天师道的重要经典《老子想尔注》是研究我国传统"师道"的重要文献之一,该书传承了先秦道家"以道为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对"道"、"道诫"作了宗教神学化的解释。它将是否符合道、道诫作为师德的标准,选择"善能知真道者为师"。道教"师道"的具体内容则是助道宣教,亲誉求善之人。道教是讲辨证法的,除了以善人为师,还主张以"不善人为资"。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研究尚不充分,其师道的内涵及意义,仍需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在于高深学问的传授。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大学之道的总纲领。坚守大学之道是建设"双一流"和落实以本为本的共同逻辑。"双一流"建设和落实"以本为本"需要在基本思路上将规律实现的现实条件作为遵循运用规律的立足点,将维护与发挥高等教育本体价值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并按照高等教育(大学)的系统性特征分析问题、研究对策;还需要在具体对策上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改革完善服务于大学本体价值和主体地位的校内外管理体制,以及体现立德树人价值与追求的教育考评机制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道德缺失已是有目共睹,但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建议大多偏重措施的外在强制性,要求也过于普遍。而中国传统的士道精神以其主体自律特色和超越性的价值追求,为高校教师师道建设走向理想化和先进性境界开辟了新的思想。士道精神对师道建设的启示有四,即道德自律原则、道德优先原则、素位参政原则和“师道尊严”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师道”可说是其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深入研究古代“师道”的理论和实践,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这对今天的教育实践是大有裨益的。笔者本着学习的态度,谈谈初浅认识,作为引玉之砖,以求教于同行。朱熹对《中庸》中的“率性之谓道”的“道”字解释说:“道,犹路也”。“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所谓“师道”,就是指教师应走的道路或当行的道理。如从更深层含义上来理  相似文献   

9.
涂又光先以哲学为基础,进行文化研究,又透过文化视野,揭示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律。中国高等教育总规律不在"别处",就在《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在于修养人格整体,"新民"即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最佳关系,"至善"则为教育发展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行为的终极合理性由"道"所确认。孔子和孟子从实践层面解释"道",早期道家则从本体层面分析"道",他们的思想在荀子处有一合流。通过对荀子"道"论的梳理和解析,可以证明荀子之"道"实包括自然之道、本体之道、实践之道三个层面。荀子是把孔子和孟子的实践之"道"根植于道家的本体之"道"之中了。  相似文献   

11.
陈师道作为苏门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对当时所盛行的诗、词、文、赋、诗话、笔记等文体都有所涉猎,而以诗歌创作成就为最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被后世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研究论析陈师道的文学思想,对于深入研究苏门文学集团、南北宋之交诗坛状况及"江西诗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师道,即“教人以道”,是教师责无旁贷之职责,义不容辞之要务。师道是一种责任。《李良玉历史研究与教育文选》一书凝聚着李良玉教授浓厚的“师道即师责”传统。在学业上,他耐心和细致地教诲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上,他如同对待子女般地关心他们。李良玉教授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新时期师道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韩星 《东方论坛》2021,(6):105-110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比较现实、平常人可以达到的理想人格,如何推动君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当代新君子?结合《大学》"君子有絜矩之道",可以阐述当代新君子如何为人处世."絜矩之道"是君子推己度人、甚至推己度物的处世法则,是治国平天下的至要之道,具有广泛的社会教化意义."絜矩之道"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的具体化,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合称为"忠恕之道"."絜矩之道"为当代君子提供了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途径,需要我们躬行实践,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去落实."絜矩之道"还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扩大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之间如何相处,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优先选项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金丹派南宗与南方的符箓派道教特别是龙虎山天师道有着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南宗"内修金丹,外用符箓"的修行方面,而且集中体现于南宗宗教制度、科仪教规、人员交往和道脉传承上:南宗传教制度沿袭早期天师道"二十四治"制度,白玉蟾师徒各自都设有主治的"靖";白玉蟾曾到访过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上清宫,作有《上清集》,与江西龙虎山天师多有往来;白玉蟾与閤皂宗道士有密切交往,曾造访閤皂宗,并作《閤皂山崇真宫昊天殿记》和《心远堂记》;白玉蟾金丹派南宗多袭正一之风。  相似文献   

15.
知识分子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具有现实关怀和个体超越精神.以此为标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应该诞生在春秋中后期.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来源于士和儒,由武士演变而来的文士只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依托的社会阶层,由旱请雨祭之儒演变而来的教以道艺之师儒则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孕育的职业流品,西周以来礼乐文化的发展以及春秋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动促成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诞生.处于信仰失范和制度创新的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为了宣传文化主张、引导社会舆论、重建政治秩序、树立精神权威,纷纷托古而言"道",以"道"为理论旗帜,以"善道"为价值目标,以"君子谋道"为人格追求,以"乐道忘势"为行为准则,把"道"和"文"联系在一起.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形成的这种卫道立场和原道精神,对秦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产生了异常深刻的影响,也形成了古代文学领域根深蒂固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6.
关于陈师道的诗学思想,学术界过去主要讨论的是他对黄庭坚江西诗派理论的继承,这严重低估了其诗学思想的深度。在传统哲学体用、本末范畴的影响下,陈师道形成了自己相对系统和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具体说来,在诗人本质论方面,陈师道力主德本才末,强调诗人的伦理本质;对于诗歌的本质,陈师道标榜"吟咏情性";而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则又主张兴感寄托。这些内容构成了其诗学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师德教育:化师道为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师德建设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话题。师德建设的关键是要打通师道与德性之间的壁垒。师德教育旨在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师道如何化为德性,实践是其根本途径;关注教师的精神性需要是其基本途径;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展开群体式的道德对话、进行理性的克己自反是其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8.
师德建设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话题。师德建设的关键是要打通师道与德性之间的壁垒。师德教育旨在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师道如何化为德性,实践是其根本途径;关注教师的精神性需要是其基本途径;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展开群体式的道德对话、进行理性的克己自反是其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涂又光先生是个具有中国气派的知识分子、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他知行合一,学术与人生合二为一。涂先生以人为本,以"教育自身"为原点,不乏原创性地建构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教育思想体系,脉络清晰地涵盖:学校不等于教育;社会生活存在"三li说",教育定位于文化领域,社会要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教育的人性基础是性灵论,要继天而教,行之终身,不谈毕业;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律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中国高等教育基本矛盾是"道"与"艺"的矛盾;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三个阶段:人文阶段—科学阶段—人文·科学阶段;办"中国的大学";校园文化上的"泡菜理论";教学上"修辞立其诚";读经典与教育"反刍律";教育的产品的"料子与成衣说"等。归结起来,涂先生的教育思想体现出丰富的哲理性、浓郁的人文性、深厚的民族性与爱国情怀及贯通的历史与现实统一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程亮 《东方论坛》2014,(2):8-12
《大学》《中庸》以"诚"这一概念为核心,构建出一个以"心性"哲学理论为根本、由心性修养之"内圣"而开出"修齐治平"之"外王"的道德政治哲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修身为治平之本,而"诚意"则为修身之要。所谓"诚意",即"毋自欺",即"率性",就是复归人皆有之之"赤子之心"和天命之性。"诚"不仅是修身之要,而且是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是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而为三的人道之功。致"诚"明道的途径有二,即"自诚明"和"自明诚",亦即"尊德性而道问学",两者相辅相成。这一理论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儒家,尤其是思孟学派的完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