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南方的江、浙、闽、台、粵、桂、赣以及湘、鄂等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或亚热带.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日照期长,森林茂密,植物旺盛,禽兽众多,自古以来就是一块自然资源蕴藏丰富的宝地.濒临东海、南海的沿海诸地富有水产资源,为大自然宝库增添了一份取之不竭的特殊财富.《尚书》:"淮海推扬州,彭蠡既潴阳乌?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筱?既敷,草夭木齐,厥土凃泥.田下下赋,下上错,贡金三品,瑶瑻筱?齿革羽毛.鸟夷  相似文献   

2.
捷克斯洛伐克有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斯洛伐克地区。波希米亚的服装有国际都市的洗练;摩拉维亚服装有富裕的平原地区的华丽;斯洛伐克服装显示着当地的气候和风土人情。这些不同地区的服饰有着不同的妙  相似文献   

3.
我们美丽的乌拉特后旗就在黄河冲积的河套平原之边,内蒙古西部草原深处、阴山脚下、北界蒙古处。这里,春夏一望碧泉,与长天一色;秋冬,由金黄而银白,别有一番风光。四季轮转,这块土地宛如一块不同色的锦缎!这里地形地貌复杂,阴山横亘于南,形成了河套平原与北部高原的一道分水岭。境内戈壁高原和沙地三分其二,山地和低山丘陵四分其一,余为山前冲积平原。境内较大的河流六条,雨大则山洪泄溢,天旱则干涸见底。  相似文献   

4.
论古越族     
在我国江南广大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时代,广泛分布着各有特色但又以几何印纹陶为共同特征的考古遗存。学术界一致公认几何印纹陶的创造者就是古越族。 越人从何而来?不少论者认为越族是三苗的一支后裔,然而“越为苗裔”说只是一种推测,因为任何古籍都未载明这一点。彭适凡先生根据苗和越部以蛇为图腾和都有文身习俗这两点认为“越族和三苗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又指出“关于古三苗和古越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景谷、双江等自治县,这些地区北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屏障,阻挡了寒流的侵袭,南面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形成了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雨量充足,属于亚热带气候,易于农耕,且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使得傣族和竹子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爱竹、种竹、用竹,更擅长竹编工艺,竹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傣族村寨竹林环绕,竹子种类繁多,有挺拔高大、粗如水桶的大竹,可用作建材;有婆娑婀娜、手指样纤细的凤尾竹,黄绿相间的黄…  相似文献   

6.
库雅喇人编入满洲八旗,始于清政权入关之后,与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被大量编入八旗的东海瓦尔喀部、虎尔哈部和渥集部有较大的不同.库雅喇人源自东海瓦尔喀部,明末居住在图们江下游以及附近沿海地区,被清(后金)政权称为库尔喀部,自天聪三年(1629)开始向皇太极朝贡不断.清政权入关之后,在东北地区"招抚新满洲",库雅喇人成为最早编入八旗的新满洲成员,在反击沙俄侵略、保卫东北边疆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云南是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均有独特的优势。这里 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多数地方四季如春,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遍布全省各地,而其中尤以滇西北的旅游资源最为突出。 滇西北旅游区含大理  相似文献   

8.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罗家角,广西钦州独料、贵县罗泊湾,贵州赫章可乐乃至云南元谋大石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发掘的古稻遗迹和文献记载的古代野生稻、现代野生稻分布状况考察,兼及民族史、民俗学、遗传学、语言学乃至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证明:水稻的故乡在中国南方,它的始祖是古越人。古越人的一支——骆越在创造稻作文明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骆越后裔的布依族继承和发展了先民所创造的稻作文化的精华,从而以稻作民族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9.
从庆源、北青女真字刻石看金代东海女真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庆源、北青女真字刻石是全代女真人在今朝鲜半岛遗存的重要文物古迹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刻石碑文记述的东海女真人佛教、政权机构、部落名称、女真姓氏等情况.就刻石所反映的金代东海女真人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完颜金建国之初,东海女真地区的佛教就已很盛行,并历金一代盛而不衰。这是经汉唐、历高句丽、渤海传承下来的;(2)东海女真上层都已掌握了女真小字,金熙宗创制女真小字之后,立即推行到东海地区,刻石保留的许多女真语词汇是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珍贵资料;(3)对石揭示的东海女真猛安谋克名林以及女真人姓氏名称是研究金代女真人部落与起源的重要依据。文章认为,许多女真姓氏起源于朝鲜半岛东北部,他们也是元明以来某些女真的先世。  相似文献   

10.
次仁 《西藏研究》2003,(1):44-47
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 ,主要存在高度、中度、轻度、潜在等四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脆弱的生态环境、气候的干暖化和人为活动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导性人为因素是滥牧 ,其次为滥樵 ,再次为滥垦。而气候的干暖化与过度的人为活动具有几乎同等的作用效力 ,同样不容忽视。这也说明荒漠成因是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的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图们江内外瓦尔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万 《民族研究》2003,7(1):70-77
清初著作记有东海瓦尔喀 ,学术界多谓是东海库尔喀或牡丹江虎尔哈之异称。本文对瓦尔喀诸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新看法 :( 1)东海瓦尔喀是指明末清初分布在图们江内外的女真人。 ( 2 )他们是明初建州斡朵里部、建州兀良哈部、毛怜兀良哈部以及狭义“女真”的胤裔。 ( 3)特别对安楚拉库瓦尔喀进行了研究 ,提出其地域在今和龙市境 ,是明初第三毛怜卫胤裔 ,纠正了乾隆时绘制的《战迹舆图》标注于阿勒楚喀之误。 ( 4)对建州部、乌拉部剽掠瓦尔喀进行了分析 ,提出努尔哈赤把瓦尔喀强行掳掠到建州 ,实际是使流落各地的支系骨血归宗。这一行动充实了建州女真的军事实力 ,促进了农业发展 ,为其统一女真诸部 ,建立后金政权 ,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乌江下游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里流淌着一条古老的郁江河,她就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彭水自治县位于武陵山与大娄山的交汇部处有丰富的盐、丹资源,气候温和,地沃物丰,为人类生存繁衍的理想之域。新石器时期,乌、郁两江沿岸就有人类活动。原始社会末期,诸多民族先民纷纷向这里聚集,共同开发这片沃土,创造了古代文明史。这些苗、土家等民族的先人,煮盐、  相似文献   

13.
一、生态环境在缅甸北部及其边境地区,除克钦族和他们的邻居掸族以外,还有克伦族、钦族、那加族、崩龙族和佤族。大体上,缅甸包括伊洛瓦底江流域和萨尔温江下游。靠近这两大流域及其支流的地区,是低洼、平坦和肥沃的;远离江河的地方,一般多为险峻的山区。在降雨量大的地区,覆盖着茂密的亚热带季雨林;在气候干燥的地带,则多为灌木林、松林和草地。沿着河谷平原,种植水稻是容易的,开拓道路也很迅速;但在那些把平原分割开来的高地,无论开拓道路或垦植稻田,都是艰巨而庞大的工程。所以,高地民族和低地民族的技术、经济组织是大相径庭的。  相似文献   

14.
西藏是祖国的一块宝地。这里各种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由于海拔高,气候特殊,在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当的独特性,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块难得的基地。 1951年,党中央给西藏派来了科技工作队,医疗卫生队等,并组织了一批农业、畜牧、气象、水利、医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石象《关于九龙河平原高棉人文化特点调查报告》的一部分。内容主要论述九龙河平原高棉人的起源、社会生产和意识形态。柬埔寨和外国的一些书刊材料,一向认为九龙河平原的高棉人与柬埔寨国内主体民族高棉人有区别。作者以丰富的材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噶厦,有关自然灾害的历史档案中,记载着雪灾、水灾、霜雹、虫灾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多达数千次给藏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和损失,但却很少有过大面积水灾的记录,这也许是因为西藏地处世界屋脊,“水往低处流”,沿江河两岸高高低低又没有大的平原,  相似文献   

17.
论湖北境内古越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越族分布地域很广,《汉书·地理志》引臣瓒语:“自交址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性,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更具体指出,百越所居之地甚广,占中国东南及南方,如今之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安徽和湖南诸省。古人和今人对古越族分布范围的划分是大体正确的。然而,无论是古代文献,还是近、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山地的比重较大,雨量充沛,开展多种经营的条件十分优越。全州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78%,木材蓄积量3亿多立方米,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发展木材生产和综合利用,发展人参、鹿茸、柞蚕、木耳、松子、山菜、松茸等土特产大有可为;平原适宜种植烤烟,山区适宜种植亚麻、晒烟、葵花、白瓜籽等经济作物;全州有草原和草山草坡380多万亩,发展畜牧业的潜力也很大;气候条件适宜果树生长,除盛产驰名中外的苹果梨之外,还产海棠、银白杏等水果。此外,还有丰富的水  相似文献   

19.
三达山在云南西双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位于久景洪北部,瀾滄江东岸,縱横一百多里。境內山巒起伏,森林密布,彩阳、瀾奔、曼緬等五条洞澗經本区流入瀾滄江,終年綠树蔭濃,景色如画。就在这綠树丛中和清澈的小溪旁,散布有十五个寨子、两千多布朗、哈尼、彝、汉等族人民。三达山的农民主要种植早稻和棉花,对飼养家畜也有丰富的經驗,有些寨子还以猎取野牲为副业。由于亞热带山区土壤、气候条件的优越,三达山生長着  相似文献   

20.
陈立华  李孟华 《中国民族》2023,(12):102-103
<正>起源于我国的龙舟竞渡,是中华民族庆祝传统佳节的一种方式,深受各族群众喜爱,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云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各族群众一直沿袭着端午划龙舟的传统。如今,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西北、东北地区也竞相开展起了赛龙舟活动。2011年,赛龙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