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原道>等五篇为"文之枢纽",提出了"六义"与"六观"之说,以"六义"为准的,以"六观"为门径,指导文学创作,开展文学批评,阐述了"衔华佩实"、"文质相胜"的美学标准,建构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体现出人文的创造之美.  相似文献   

2.
格调风神神韵--胡应麟《诗薮》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应麟的<诗薮>是明代中期一部重要的诗话著作.书中一方面继承了前后"七子"的"格调"说,并将"格调"说作为论诗的主要标准;一方面又提出了另一标准,即"风神"或"神韵",体现出从"格调"说向"神韵"说演变的轨迹.这构成了<诗薮>最突出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3.
张载关学思想的要旨在于,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进而论证了"气"不消灭的物质永恒论;以"太虚即气"为理论基石,提出并论证了"天人合一"思想;用"一物两体"揭示和论证了宇宙万物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提出和论证了"太和之道"、"仇必和而解"的中道观、方法论;提出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论;创立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在对"六经"的认识中,司马迁具体阐述了"六经源于史"的观点.他对"六经"性质的认识接近儒家弟子的观念,而不同于道家的说法.但"六经"并不是他心目中的史书,他明确提出<史记>与<春秋>的区别,<春秋>是借"史"而"言道"的经书,<史记>是载道之"史",从而在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了"经史有别"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的魅力来自它们丰富的阐释可能,例如<祝福>.借助格雷马斯方阵,我们从<祝福>里读出了人"生"而被"排斥"的存在主义主题,读出了人生的绝望,读出了鲁迅对"启蒙者"的悲观.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险"字的义项,重点阐述了三个问题第一,"险"有"不平"之义,其本义是"地势不平,难走",其近引申义是"泛指一般的不平",这可以从"险"的反义词是"平"和"易"中看得出来.第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第三,用这个词义系统与<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义项相对照,指出<汉语大字典>的义项(4)"遥远"、义项(8)"疾、迅猛",逸出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之外,引例又是孤证,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老子>二十七章提出了"善数,不用筹策"的数学命题,确定其具体内容需要进一步的资料.通过考察,发现其四十二章与此有关.以"三物"表示"三"或以"万物"表示"万"应为古数学的一种用法,说明<老子>时期出现了不用算筹的计算; 进一步可以认为,此为古代进位制的一种表示方法,而在"万物负阴而抱阳"一句中涉及了二进制计算.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已有记载,但只言片语,语焉不详,直到魏晋鸿篇<文心雕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出土文献、金石郊资料以及上古名书的习惯,考证"孝经"一名系取自<孝经·三才章>首句"夫孝天之经"的关键词,旧时所谓<孝经>之"经"有"经典"、"常道"之义皆为误说.解决了<孝经>成书与题名的关系,肯定了其制作于春秋、战国之际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原欲"、"情本"这一独特视角,对晚明至清中叶江南文学进行梳理与研究.李贽的"童心说"在哲学观念上完成了从"自由人性"到"自然人性"的转变,它对人性的本能欲望进行鼓吹和思辨,成为明清文学思潮中原欲思想发展的理论起点;袁宏道的"性灵说"推崇"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童心说"在诗文领域的贯彻和实践.从叙事文学来看,凌濛初较多地沉溺于市民欲望的描绘,而冯梦龙却试图找寻更高层次的人性解放,他所表达的"情本"是对"原欲"的超越."情本"思想本身可以划分出三个层次冯梦龙的"三言"处于纠缠于性欲的较低层次;汤显祖的<牡丹亭>对于"情本"的理解超越了性爱甚至于超越了生死,是第二层次;<红楼梦>展示了对于"情"的全方位的升华,以"情"立人,是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1.
世界历史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民族和国家依次排列的历史著作不能称为世界史。世界史是一门独立学科,任务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整个进程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随之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实现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成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史与社会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经济史研究需要理论的整合与创新。中外经济史的研究都经过了一个从经济史到经济史与社会史结合的过程,傅衣凌先生倡导的"社会经济史"是中国经济史研究应当全力以赴的方向。没有经济的社会史不可能成为整体的社会史,经济史的研究同样需要与社会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历史分期法:历史哲学与马克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分期是历史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以前的历史哲学提出的诸多历史分期理论,都是按照思想的或政治的标准来划分历史过程的,并且往往先提出一个抽象的分期模式,然后再应用于具体历史。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坚持了经济的标准。他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作为成熟的历史分期法是相互补充的,辩证地说明了历史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尼采认为 ,历史是人的生命意志的反映 ,它是英雄人物在瞬间的艺术创作冲动的产物。人的历史开始于“个人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解放欲望之际” ,这是尼采历史观的原始起点和意义支撑。他认为真正的历史应该有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和个体生命的解放 ,而现在的历史已经背离了历史的本来意义 ,成了生命发展的桎梏和障碍。现代历史教育是错误历史观与错误人生观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种摧残人性的教育 ,它使受教育者变得虚伪、迟缓、猜疑、抵触 ,并以软弱的人格、麻木的心态期待着刺激性“事件”的发生 ,哪怕它危及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建筑史中空间概念的历史就是对空间知识的认识活动以及空间知识自身认识活动的历史。文章以谱系分析的方法,通过追索建筑史中典型的空间概念,论述了空间概念的形成、发展和衍变,并明确了认知空间概念的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启蒙在20世纪前后时段形成了两个既对称又相似同时又有歧义的终端。回眸20世纪前20年“启蒙的历史”,这一时期的思想启蒙在一瘸一拐中前行,与文学的暧昧、与政治的缠绵、个人与社群关系的失衡构成了突出的特征。反思20世纪后20年“历史的启蒙”,它以前所未有的解构姿态与前一个终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无论是“先分后合”还是“先合后分”的启蒙范式都未能跳出启蒙与政治的“必然”的逻辑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学术界一再寻求突围的路径时,世纪末浮出水面的后启蒙与承接五四的新启蒙的对峙才显现出了不可或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宫廷史与政治史研究的结合,也可称之为是宫廷政治史研究,是从政治史的角度研究宫廷史,这一带有侧重点的研究,是对宫廷史研究的深化,也是对政治史研究的补充.以往的研究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很有必要加强.宫廷政治史研究的必要性与其意义大致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古代王朝国家的皇家私属性,决定了古代政治史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宫廷;2.宫廷事关国家大政,但又具有一定封闭性、私密性、独立性,外朝难于介入,因而国政的研究必须深入宫廷之中;3.宫廷事件、政治斗争引起政局变动,乃至影响王朝的更替,对历史的影响重大,有必要作系统研究.总之,中国古代史欲做全面、深入理解,需要宫廷政治史专门系统的研究.文中着重对宫廷政治史研究的主要内容,诸如:与国政相关的宫廷人物及其活动、事件,与国政相关的宫廷制度,与国政相关的皇室家法,以及每一方面对政治的影响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口述史学方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研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口述史学的特性,分析了兵团口述史研究的现状,对兵团口述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作了阐述,指出研究队伍中缺乏专门人才,研究范围狭窄,获取资料的方法科学性不强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加强研究机构的合作,提高口述史研究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在收集口述资料时尽可能保证其科学性,在研究时注意兵团口述史研究的范围及对象等。  相似文献   

19.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在每卷后均附有《文学史年表》,以时间为线索,为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等系年,对于使用者大有裨益。但是《文学史年表》中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20.
法国史学大师布罗代尔曾为中学生撰写《文明史纲》作为教材,并提出自己的中学历史教学理念。《文明史纲》努力将新史学理论贯彻于中学历史教育中。文明史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术潮流,对中学历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要求高、难度大,面对中学教学实际可能呈现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