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符号美学把作家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美学思想、美学情趣、美学情感等统称为艺术信息,而传达这股艺术信息的载体就是艺术符号。西方许多学者反复强调,艺术符号与非艺术符号的区别主要在于:艺术符号主要传达的是审美信息,具有感情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的西方西绪福斯精神孕育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悲剧意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形象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人”,是“局外人”,并由此表现出少有的孤独和冷漠,潜含着真正的悲剧性。生之忧与死之惧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断触及的表现主题,荒诞的厌倦和恐惧构成现代主义文学悲剧意识的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人最严峻的悲剧性境遇,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必然导致对悲剧崇高性的否定,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反向悲剧。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恐怖、焦虑心态试探--现代恐怖电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恐怖电影是当前娱乐界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不涉及爱情 ,只关注人类恐怖心理。没有爱情的浪漫道别 ,只有让人心惊肉跳的悬念和危机 ,对死亡的期待和恐惧感 ,所以有人称这些电影为惊悚电影。恐怖电影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恐惧焦虑心理。对人类在宇宙中孤独地位的焦虑 ,对社会道德的焦虑 ,对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焦虑和恐惧 ,对恐惧的恐惧 ,对焦虑的焦虑。19世纪和 2 0世纪的哲人们一层层割去了人类幻想的保护墙。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 ,尼采大叫“上帝死了”的时候 ,人类心灵的归宿就被斥为海市蜃楼了。现代科技从 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 ,掀…  相似文献   

4.
异化引发焦虑,符号异化引发人类文化创造焦虑.21世纪初始,过剩文化符号的挤压所造成的现代文化创造主体之现状迷茫,暴力文化符号的强制对现代个性文化创造能力发挥的限制,消费文化符号的污染所导致的现代文化创造主体的价值迷失以及大量文化符号犯罪的存在所导致的现代文化创造主体目标选择的焦虑,都说明符号异化是现代人类文化创造之潜在根源.显然,这是一个认识角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亟待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美学的情感论总趋向表现为反传统反理性,认为感觉高于思维,情感高于理性,直觉高于逻辑,本能高于意识,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情感、无意识和生命形式等,着重于从情感角度和非理性体验方式来把握人的生存和发展。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情感论及其主情主义倾向加以宏观梳理和理论总结,对于推进美学和艺术情感的本体论研究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一、表现主义美学的情感论——情感表现说20世纪初期表现主义美学以意大利的克罗齐和英国的科林伍德为主要代表,它在思想上源予意大利的维柯的隐喻说(以己度物),其核心理论是认  相似文献   

6.
作为道德沦丧、信仰缺失时代的产物,现代派文学以其人物的异化、主题情节的荒诞及陌生化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世人的焦虑、放荡、隐秘、阴暗的非理性状态.现代派文学的美学特征是对社会现代性的反叛,其作品揭示了20世纪西方社会异化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疏高.通过审丑,即在混乱而隐晦的表达中,透视出潜藏在现代派作家内心深处重建人类秩序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7.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真正的艺术作为最精致的文化造物是人的自由自主的本质的最深刻的体现,以及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的内在驱动力。但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背景中,艺术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异化。这种异化的艺术集中表现为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从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大众文化的齐一化-个性的虚假、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纬度的消解和大众文化的操纵性等方面剖析大众文化对人的存在的负面影响。要扬弃大众文化的异化,必须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恢复艺术和审美的个性和创造本质,即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美学在展开自身现代理论建构时,追踪、仿效西方美学相关知识,集中探讨了"艺术起源"这一问题.把艺术起源归于劳动实践或游戏或同情,就是现代中国艺术起源理论的三种主要形态.其中,"艺术起源于劳动实践"观点的影响最为广泛;"艺术起源于游戏"观点则直接反映出西方近代心理学家的重大影响,其基本理论资源是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和谷鲁斯的"练习说".而"艺术起源于人类同情"观念之所以能在中国美学现代理论建构中产生具体影响,与其特别重视人类情感研究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范围内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异化理论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占有一个突出的地位。异化是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核心的批判范畴;早在二十年代初,葛兰西就在实际上把工厂委员会看作是克服劳动异化的有效措施;卢卡奇根据《资本论》第一卷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来理解物化问题,进而从中推论出异化范畴,继马克思之后重新提出物化、异化问题;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以后,马尔库兹首先从人本主义角度对它作了阐述;布洛赫用异化的克服去衡量社会主义的发展,认为社会主义愈科学,也就愈具体地把关心人当作中心,也就愈具体地把确实消灭人的异化当作目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认为 ,现代技术物品经过规划的加速过时可经由Ge -stell的特性加以阐明 ,“耗尽和替代”是现代技术展现的基本特征之一 ;早期鲍德里亚则侧重于分析当今信息消费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逻辑影响下技术异化的诸种复杂的形式样态 ,探讨西方消费文明中作用于技术物品的繁衍和人的生存之中的命定机制。比较研究他们的相关技术思想将使关于现代技术的一系列问题得到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11.
陈晓阳 《阴山学刊》2010,(6):102-108
摩尔根的群婚论自问世以来,就遭到人类学家的猛烈抨击,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理论就被西方学术界所彻底摒弃。现代西方人类学家的一致看法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存在过群婚,一夫一妻制婚姻始终是人类最普遍的婚姻形式。但是建国后,我国学术界却一直把摩尔根的理论奉为"经典",迄今为止仍然如此。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摩尔根的理论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赞扬,二是中国人自古就有远古先民曾经群婚的观念,三是我们把原始人想象为动物,四是我们常常把兄弟姊妹互为夫妻的神话当作真实的历史事实。但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我们的原始社会史研究已远远落伍了。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的异化使得人们有自由却缺乏安全感,于是异化事实上解体了自由,使得现代人“自由”的一无所有,丧失了心灵的自由。然而,也正是异化,使人们重新开始审视自我,要求人们用创造性的“爱”去融合内心和外界,克服分离恐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同时,异化下的异质性也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所认为的自由之源,于是,自由在异化中实现重塑。  相似文献   

13.
中西艺术真实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西方艺术史上,常把对对象的逼真描绘当作艺术家的最高标准,而所记载的某些动物或人错把艺术品当成它们所描绘的实物的故事,则又成为对一个艺术家的最高赞美.从古希腊艺术到古典主义乃至批判现实主义,西方艺术传统一直强调对艺术对象的真实描摹,这种“模仿乃是艺术的根本特征”的观点直到黑格尔才对其有较充分与系统的批判,也直到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兴起才有大的转折.  相似文献   

14.
宁海林 《人文杂志》2012,(3):97-102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在一般意义上揭示了视知觉形式建构的基本动力机制问题.它把视觉形式与情感等精神活动融入到视知觉形式动力生成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形式主义美学与表现主义美学之间的分歧,发展了表现主义美学和形式主义美学;同时也使艺术形式和情感表现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弥合了符号学美学中艺术形式和情感的逻辑形式之间的裂痕.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现代西方美学的内在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每一种艺术思想和艺术形式的背后,都有或一个或众多的哲学体系支撑着。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形成受众多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有:传统调性理论和传统功能和声的瓦解、对理性主义和形式美的摒弃、对叙事性原则的拒斥、对情感表现与形式的不同态度等。而传统调性理论是西方传统音乐理论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西方调性体系的产生、发展直至现代主义音乐时期瓦解过程的论述,剖析了其背后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对现代音乐在美学层面上有着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深刻指向是人的一种"生活样态",不可否认,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普遍遭遇了文化焦虑的困境。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种现代性文化危机的探索集中在技术理性异化危机、大众文化异化危机以及人类生存异化危机中,他们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探索是对文化自觉的反省,是对现代性文化的重新建构。因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文化自觉的思潮对当代中国构建现代文化有着重大启示,这体现在要以益智、益心、益德和益生价值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二十世纪以来,对于两方世界来说,两次世界大战几乎彻底摧毁了人们对世界的美好信念,理性的神话破灭了。正如斯宾格勒所说:“我们不再相信理性的能力高于生命;反之,我们觉得生命统治着理性。”布鲁克·亚当斯则进一步指出:西方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认知是扩增了,而想象力却萎缩了,情感,尚武精神和阳刚性的艺术形式也凋零了。……最终这种压力。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或者会带来分裂,而文明的人将灭亡,而整个世界再度重返一种有机体的原始状态。”西方现代社会这种精神危机,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危机在现代派文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渲染。艾略特的《荒原》向我们表现了西方文明的衰落,“在那里,那种唯一能使整个人类活动丰富多彩的有益的感情洪流已经干涸了,……只有一种情感留了下来,这就是恐惧”(科林伍德语)。荒诞派戏剧则象是“一个白痴说的故事,绘声绘色,毫无意义”(麦克白语),它“不仅反映人们的一般活动的无益  相似文献   

18.
艺术情感不是自然生成的东西,而是在具体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才孕育生成、逐渐成熟的“生成物”。从这一角度来说,创作就是艺术情感的塑造,是情感这种或那种艺术形式的经营和建立。当作家内心的艺术情感积累孕育成熟后,由于它只存在于艺术家的心中,尚未变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式断以它只能供艺术家个人赏玩、体味,还不能成为一种具有确定面目和形式,能传达给大众,引起更多人共鸣的艺术情感。这也就表明,孕育生成的艺术情感还需要寻找某种形式的外化,才能最终脱胎而出,独立于世,把它充盈的甜蜜全部奉献,供人类认识和欣赏。艺术情感…  相似文献   

19.
《启蒙辩证法》对启蒙的反思致力于揭示启蒙的情感根基.启蒙就是彻底而神秘的焦虑,启蒙源自一种深层的恐惧.在启蒙、主体性蕴含着的焦虑中,主体与客体的距离是关键:疏远是消除焦虑与恐惧的基本策略,是撇开个性、特殊性而普遍化的关键所在.哲学、宗教、神话、巫术作为消除焦虑与恐惧的方式,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启蒙不再与神话、诗完全对立,而是包含着某种神话.启蒙暗含着的主体化策略有贬低世界和把世界理性化两种形式.它们都具有深层的情感根基,都是焦虑与恐惧的表现.启蒙对自身情感基础的解释不是为了否定启蒙,而是进一步唤醒启蒙,因而是启蒙自身推进的体现.它表明启蒙仍未完结,哲学仍富有批判性力量,尽管这样的哲学不再与神话和诗完全对立.  相似文献   

20.
(一) 20世纪美学很醒目的一个人物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乃夫·贝尔。以他为旗帜或信号,西方美学从20世纪初便吹起一股很强劲的形式主义风。他1914年发表的美学专著《艺术》,集中体现了他的形式主义理论,是公认的对西方现代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本书。他在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点。贝尔的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在审美主体方面,他论述了审美情感的特性,强调审美情感不同生活中的普通情感,这与科林伍德强调的“艺术表现的情感与日常生活的一般情感没有不同”的观点看起来俨然不同。贝尔认为审美情感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