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秦跃宇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37-39
先秦时期 ,儒道两家思想处于对立且有渗透的状态 ,这可以从孔子与老子的接触对话以及两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两个方面去考察。在孔老对话的过程中 ,孔子问礼于老子 ,彼此比较能够尊重理解对方立场 ,措辞亦不甚激烈。早期儒家向道家汲取了部分思想来充实发展自己 ,而道家也有利用儒家思想作为阐述自己学理的论据材料。道家学派在吸收利用孔孟思想的同时 ,对儒家强调的仁义道德、礼乐教化进行了严辞批判。相对于孔老对话的交流 ,这主要付诸儒道经典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2.
琴教在先秦儒道两家的乐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两家借助琴这一载体,将道德建构、礼制思想、人格培养、艺术追求等内容内置于琴的艺术表达中,赋予琴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象征意义。儒道两家学说既对立又统一,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不仅确立了我国早期琴道的基调,也为我国古代乐教思想构建了基本的理论形态,对后世以琴为核心的乐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儒道学派的发展与传统科学的系统性进步不无关系。基于先秦典籍《论语》和《道德经》的文本记述,从基本科学概念的不同阐述与灵活应用、主要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与分析、科学知识的专门化发展及其评价3个方面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儒道学派与传统科学的互动关系。分析认为,儒家重人伦,但吸收了传统科学的若干重要成果,以科学概念和传统科技成果去建构其庞大的社会人伦系统;道家讲自然,在对自然万物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基础上将传统科学认识运用到社会人文领域,既是对自然万物之道的社会延伸,也是将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道生态伦理的相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厚琴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3):25-29
儒、道之整体思想虽然迥然相异,但是根植于自然经济的儒、道在自然环境保护上却是殊途同归,无论是生态环境观,还是生态伦理原则,生态伦理规范等方面皆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李咏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
圣人观念,在上古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儒家的圣人观不同,老子强调圣人不仁,以顺应自然为根本宗旨。这种圣人观,还可以与尼采的超人观念形成比较;这种圣人观念具有反社会非功利的理想主义倾向,对现代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道两家文化是以"和"作为自己的价值内涵与理想目标的文化,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通过对先秦儒道心理和谐思想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其异同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虽然存在着实现心理和谐的方法与途径的不同,但它们有着向内用功以获得心理和谐的相似性,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人的心理和谐。先秦儒道两家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支撑与推动着心理和谐思想的阐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道两家文化是以"和"作为自己的价值内涵与理想目标的文化,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通过对先秦儒道心理和谐思想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其异同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虽然存在着实现心理和谐的方法与途径的不同,但它们有着向内用功以获得心理和谐的相似性,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人的心理和谐。先秦儒道两家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支撑与推动着心理和谐思想的阐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卢运山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3-58
先秦儒道两家都认同“和谐”是一种规律或法则,是一种理想状态,强调人要和睦相处,崇尚“天人合一”。但先秦儒家主张心为主宰,注重人的力量和德的作用;先秦道家却主张超越世俗,看重“天和”,认为人的本真就是和谐的,要皈依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二者双峰并立,相映生辉,共同支撑和影响着中国和谐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147-152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有着繁复的内容,革命观念既是其中之一,它受西周时期的革命观念的影响,并且与民本思想紧密结合,《周易》中的《革》卦对其有理论性的概括,而战国时期的著名儒者孟子、荀子,更是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与阐述,使之在儒家的政治思想中具有更加合理化的位置,并且影响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0.
11.
王敏光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3-17
圣人"在老子哲学中既是不同层次体道者所追求之理想境界,又是大道落实在人世间之体现之一。庄子所言之圣人多是指得道之人在精神层次上对大道的体悟境界,彰显为以"自然"之态,行"无为"之道,以达"逍遥"之境。老子之圣人观开辟了先秦道家极富特色的关于宇宙、治国、人生等方面之诸多理念;庄子则在承继老子圣人观之上,把先秦道家圣人观拓展的更为宏阔、超拔,为人的生存状态开创出一个全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12.
曹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30-41
研究儒家性论,最好使用具体属性、根本属性的框架。具体属性和根本属性的产生有先后之分。在具体属性的前提下,并无本性善或者本性恶之类的唯一选项。根本属性一旦确立,就具有了主导性、排他性和统摄性,必然走向形而上的维度。性善论、性恶论都是出于理论的需要,有意选择某种具体属性为根本属性,并将其放大为整体的结果。根本属性的出现是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这可以使问题的解决简单化。研究道家性论,最好使用差异性、统一性的框架。差异性和统一性是同时产生的,都是道生万物的必然结果,统一性是道未分化时物性的整全状态,差异性是道分化后物性的个别状态。道家认为“反性复初”“全性保真”,即回归或修持事物的统一性,是进入理想境界的最佳途径,并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而对于差异性的认识是把握事物的最佳入口,对于差异性的有效利用则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赵小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49-51
先秦儒道两家皆有对理想人格设计的基本架构和目标,但两家对其内涵的界定又有所不同。儒家追求的是道德至善的"圣人"人格,其目的是"入世",由"内圣"成为"外王";道家追求的是"无为"、"无己"的逍遥人格,其目的是"出世",实现个体真正的"自由"。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恰恰反映了当时儒道两家对自由与秩序的不同解读,为研究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张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4.
付晓琼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本文通过对儒家设计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圣人境界的考查,阐述了圣人四个方面的特征。揭示了儒家圣人说的实质和优劣,指出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应从中吸取的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西晋作家傅玄素以刚劲亮直的儒家人格著称,但在魏晋易代特殊环境下,其人格发生扭曲,又具有道家通达机变人格,形成了儒道结合的二重人格模式。傅玄可以说是直臣而非通常意义上的忠臣。只有将傅玄言行举止各侧面与纵向变化相结合,才能把握其人格全貌。 相似文献
17.
易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6):86-89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针对现实社会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社会理想,两者虽然存在某些区别,但也存在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正是这些相同或相通之处促进了儒、道两家相互吸收、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陆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本文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先秦小说存在形式的几个共同特点,即驳杂性、衍化性和琐屑性,并进而以孔子、应予学派小说观念入手,比较他们的异同,探讨在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下,诸子的文学、哲学、政治观念和小说形式的有机联系及相互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乡里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2-85
先秦时期的庄子、荀子等人都有关于"小说"或"小家珍说"的论述,这些言论所针对的虽还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小说,但却是后世小说观念的源头,故梳理它们的所指及其所暗含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在相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所谓的小说是指与大道相同的小道,所指向的是道家之外的其他家学说,也就是认为包括儒家在内的其他各家学说均是小说;而子夏、荀子等儒家诸子则认为除儒家学说之外的其他派别都是"小道"、"小家珍说"、"邪说"或"异说"。可见,先秦诸子在论及小说时都指向的是自己所信奉的学说之外的其他各家学说。故先秦时期所谓的小说,是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所形成的,是各家互相批判和攻击时所用的、带有鄙夷色彩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审美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源远流长,较为系统的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思想家。本文通过对孔子等人教育思想的评析,揭示儒家、道家的审美教育思想的不同特征,以及对于形成审美教育思想的中国传统的根源性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