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甘宁青地区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成效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甘宁青地处边疆,其教育方式、内容与内地有所不同,民国政府也根据甘宁青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本文试以民国时期为时间段,对民国前后甘宁青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对甘宁青地区民族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规模等的发展进行具体分析,以为甘宁青民族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正第一次听说天津的内地民族班,还是记者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的时候。当时,班里有一位来自新疆阿图什的柯尔克孜族女同学,她的妹妹便在天津一所中学的新疆班读书。由于天津和北京距离很近,经常听到同学和她的妹妹讲起那些发生在天津民族班里的故事。自创立内地民族班以来,天津市已开设西藏班、新疆班、和田班、黄南班等共16所内地民族班学校,并曾开设过玉树班和舟曲班。从2010年起,天津市开始每年举办"感恩伟大祖国"师生演讲比赛,参加人员除了在津民族班的师生,还包括全市81所民族团结教育样本校的师生。演讲内容以学校民族班教育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背景,突出民族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的民族教育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伟大举措,对新疆民族高等教育而言,预科教育是新疆高校重要的特色之一,其在新疆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力推行双语教育的新形势下,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文中结合新疆民族高等教育的特点,对预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革新策略、措施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黑龙江省朝鲜族民族文化事业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迅速.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朝鲜族民族文化事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特别是黑龙江省朝鲜族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焕发了活力,实现了大发展.目前,全省朝鲜族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蓬勃兴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5.
新疆是一个民族问题相对复杂的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思想道德基础的内涵及其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探讨新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的区情诉求与内容,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民国时期,民国中央政府和云南地方政府都比较重视发展云南民族地区的民众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政策和措施,建立起了大量的民众教育机构,云南民族地区民众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云南民族地区民众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新疆回族教育观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回汉两个民族教育观念的对比,探寻新疆回族教育落后的观念原因。在原因分析中还进一步指出了对传统宗教文化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境遇和各民族间的交流程度是影响新疆回族学校教育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多民族聚居,多种经济类型并存,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既有一般教育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解放前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新疆实际,采取各种特殊政策和措施,使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在新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新疆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主要实践和经验是创建民族团结表彰的新模式;以评析<维吾尔人>等三本书为契机、全面启动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大力抓好新疆历史以及少数民族史基本知识的教育;积极开展新疆民族及民族关系的理论研究,从而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0.
新疆回族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回族教育探析马湘云新疆现有回族人口73.2万,占全区总人口的4.5%,排在各民族人口的第4位。新疆回族教育是新疆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回族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本民族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各民族整体素质,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经济文化共同...  相似文献   

11.
甘肃民族基础教育是甘肃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工程,它对提高甘肃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甘肃民族地区正面临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基础教育,贯彻和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方针,是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的重要保证.因此,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对当前甘肃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实施积极有效的对策,是一项极为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怒俅殖边:近代云南一次意义深远的边疆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黎 《民族研究》2002,(5):91-95
民国初期 ,云南地方政府在滇西北怒江少数民族地区的设治经营 ,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它对怒江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各民族的进步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怒俅殖边”这一历史进程 ,认为它使怒江地区的民族关系得到明显的调整与改善 ;使怒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遏制了英国侵略势头 ,对巩固滇西北边防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海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前的青海民族教育,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建国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民族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但受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教育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快师资建设和教学手段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合格人才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本文认为,要真正将心理素质教育贯穿到素质教育全过程中去,在理论和实践上皆有若干问题需进一步明确。如对心理素质结构这一问题的研究启示我们,心理素质教育完全可以着重从个性品质、心理健康、认知、社会适应等方面着手进行。文章指出,作为广义的心理素质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形式外,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民族地区女童失学现象严重的情况,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论述了加强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重要性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推行边疆教育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当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民国以来甘宁青边疆教育研究状况进行简要述评,并提出今后应注重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试论藏族传统体育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劲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3):130-132
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体育形成之要素及其特点的探析,揭示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的规律,旨在正确认识民族体育在整个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8.
蔡晴 《民族学刊》2021,12(3):80-86, 103
胎教作为一种在中国绵延千年的民俗观念,最初是为培养天子而创设,后历数代发展而逐渐成为寻常百姓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近代以来,在西学浪潮的冲击之下,近代知识人也以报刊为阵地,对传统礼俗进行“理性调适”。笔者立足于民国时期的报刊材料,以传统民俗——“胎教”的嬗变过程为切入点,呈现转型时期文化浑融对于产育知识的影响,厘清近代知识人传统文化的重构,并对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19.
苗族贾理的传承提供了反思少数民族原生形态教育的新视角。在主流文化尚未大规模进入前,西南少数民族有各自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本文基于黔东南州丹寨县的田野考察,在历史语境背景下、从苗族贾理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论证其补充儒学教化而成为苗族传统社会内部的“官学”,尤其是贾师办班授贾形式因其正式性、目的性可视作苗族特色“私塾”雏形。西南与中原同属一个文化共同体,贾理融通转化儒家思想,在育人、传承地方性知识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了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于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重审典型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Much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social capital and university choice processes postulates that family networks of underrepresented students from poor and minority backgrounds are disadvantaged in university resources and in turn deficit in social capital returns. The literature implies that school-based networks are essential to fill th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voids at home. Less research, however, poses questions about whether the university resources occupied by school personnel are automatically available to less-privileged minority youths. To grasp the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ethnicity, class and school-based social capital, this study drew on Lin’s conceptualisation of homophilous and heterophilous social networking and explored the university choice and application processes among poor and working-class South/Southeast Asian minority students in Hong Kong. The participants’ accounts uncovered the restrictions of school networks on norms, expectations and accessibility of information sources. The research results raise concerns about how to activate both homophilous and heterophilous ties for minority youths’ widening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