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贺诗歌中强烈的生命的悲剧意识体现了李贺作为一个短命诗人的终极痛苦———追求不朽的悲怆。正是这种近乎绝望的悲怆,使李贺弹奏出了与众不同的曲调,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悲剧诗人。 相似文献
2.
梁建蕊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82-84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具的诗人,在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仕途苦闷等各种不幸的命运遭际下,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之中,以之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李贺诗歌所呈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由内而外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和魏晋以来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正是由于李贺在诗歌中高扬个体的主体意识,使得其诗歌创作的取材和艺术表现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长远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朱雪里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5):96-98
李白希望通过游宦的方式一举而为卿相,辅佐君王济世安邦,然后功成身退,可惜未能如愿。他毕生游于家、国之间,处于家、国两边都难以和合的分离状态,陷入无依无托的人生困境,李白诗歌的悲剧意识是其悲剧人生的形象反映,主要指向家与国两个层面。功业未就、家国无依、世人不解和人生苦短所产生的悲愤和忧愁构成其悲剧意识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石坚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90-92
打开李贺的诗,扑眼而来的是奇光异彩的诗句,是秾丽繁复的色彩。在李贺的笔下,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或是没有名称,或是没有形状姿态,而被突显的是其色彩。李贺的色彩异于唐代所崇尚的清新自然,它秾丽怪异,光怪陆离,展现出奇诡非凡的美。李贺用色彩来描述世界,表达他短暂而悲苦的生命体验。本文试图从其特异而绚烂的色彩中解读诗人用生命意志建构起来的瑰丽而痛苦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5.
殷显谷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5):43-45
汉魏诗歌大多产生于乱世,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深重的悲剧意识既有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忧患,也有对生命短暂的人生悲剧命运的痛苦思索。 相似文献
6.
殷显谷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43-45
汉魏诗歌是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些诗歌大多产生于乱世,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深重的悲剧意识既有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忧患,也有对生命短暂的人生悲剧命运的痛苦思索。 相似文献
7.
邱丽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388-389,392
舒婷是中国朦胧诗派里最有成就、最具风格特色的诗人。诗人舒婷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族的未来以及人的此在生存现状。舒婷在诗作(本文所引诗作均出自舒婷著:《舒婷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1月。)中呈现了人们当时生活的艰难与悒郁,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距离,深感人的此在存在的苦闷与困惑,诗人进而对此进行了形而上的思索与探寻;因此,在舒婷的诗作中常常透露出深厚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8.
周尚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李贺一生有三个难解的情结凝聚于心中,导致他写出悲感浓郁的诗作。李贺诗歌题材的选择、意象的创造,都围绕“写悲”这一中心。他极力描写鬼域和仙界,也是为了抒发现实人生中的悲痛之情。抒写悲慨是李贺诗歌的意旨所在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驹子、陈白露分别是川端康成、曹禺悲剧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倾注了作家对悲剧人物的挚爱 ,呈现出美的韵味 ,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在对待人生、社会的态度 ,在对待“悲”与“美”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上的根本差别 ,从而使其悲剧有着不同的内涵 ,即 :川端康成是“既悲且美 ,悲美同在” ,曹禺是“因悲而美 ,悲美相映” 相似文献
10.
安国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5):93-96
一提到悲剧意识,人们马上想到它是对悲剧性现实的反映,但现实的悲剧性并不一定总会随之产生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悲剧意识,真正的悲剧意识是建立在对悲剧性现实的理性把握和一定的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具有深沉而厚重的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的悲剧意识亦如此,同时又赋予了悲剧意识新的内容,即蕴涵在具体而现实的爱情和社会理想悲剧中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生命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1.
耿仲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5):34-37
无论怎样看,李贺及其诗作在唐代都是一个异数,这不仅源于他对感士不遇题材的精深把握和唯美凄艳的诗风,还在于他有更独特的地方,使人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他以独特的写作方式,颠覆了过往的诗歌语言,并且在诗作中透露了无君思想及反战情绪,可谓惊世骇俗。本文对李贺的部分诗作给予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翦伯象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6):79-82
北宋词具有浓郁的审美悲剧意识 ,其生存样态包括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产生这种审美悲剧意识 ,主要是时代悲剧心理、词体对悲情的宣泄功能、悲音为美的美学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何云贵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46-49
老舍的生命悲剧意识是在宣传生命悲剧的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其文学形态主要体现为类似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创作。其生命悲剧意识不仅是丰富系统的,并且也是深刻独到的。 相似文献
14.
左其福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阮籍的《咏怀》诗含蓄而隐晦,但其间所流露出来的悲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阮籍身处魏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时代的因素及个体意识的觉醒使他的人生悲剧意识带上了政治悲剧意识与生命悲剧意识的双重色彩,并且明显具有从屈原的政治悲剧意识转向苏武的生命悲剧意识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田俊萍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3-94,101
黄庐隐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和塑造悲剧女性群体形象的代表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大大的一笔。本文较具体地论述并指出庐隐小说集中反映了当时的一代知识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体人生价值的过程中 ,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苦闷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杨玉东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82-84
通过编辑对期刊未来可能呈现的面貌作出的判断过程的剖析,指出了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编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导向意识、审美创新意识与审美和谐意识,才能使期刊充分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悲剧意识来源于对人的生命有限性的感知。李贺诗思考生命的长度,追询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的感受,希求对生命的把握,表现出彻底的生命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通过中国文化特有的心理机制,以"向空而有"的方式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和历史价值的建构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海芳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44-46
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是由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和审美感受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组成。《红楼梦》两英译本的对比,反映了审美意识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提高审美转换的效果,应该从翻译主体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审美感受三方面,探求在审美意识控制下进行审美转换的有效途径,实现源语审美效果的完美移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