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和胡风、路翎等友人相比,解放后身在广西南宁的舒芜,其地位、境遇简直有天壤之别。当时的胡风、路翎等人遭到冷落、批评甚至围攻,而舒芜则身兼南宁中学校长、省文联的研究部长、市文联的常务副主席等多种职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被安排在"改造者"而非改造对象的地位。既然在当时没有人追  相似文献   

2.
祝勇,一如其名字所示,勇气是很不小的。例如他说:“人又是生而拥有怀疑和‘背叛’的权利的,正常拥有尊崇和服从的权利一样。”(《背叛的权利以及背叛的结果———再谈舒芜》,载《书屋》2000年第6期,以下引文均见此文。)“背叛”二字上虽加了引号,但前面并无任何限制词,引号只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而已。把这样一句话用在舒芜身上,是非得有过人的勇气不可的。因为,它既是对舒芜当年炮制出一个“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行为的肯定,又是对中央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平反的否定。祝勇还举出一些实例,来证明他的论断的正确:鲁迅是…  相似文献   

3.
吴永平 《江汉论坛》2005,6(11):120-122
上世纪50年代初,胡风与舒芜在文艺思想上发生分歧,继而互作政治指控.在这一过程中,两人都曾不恰当地"将私人通信用于公共事务",所加诸对方的"罪名"也颇为相似,而胡风的操作先于舒芜整整一年.他们所以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四十年代文化人的思维和行为惯性.因此,在讨论胡风与舒芜的恩怨时,不能纠缠在"私人通信"这个问题上,而应换个角度.  相似文献   

4.
曾凡解  陈金琳 《江汉论坛》2005,3(6):120-123
本文通过分析“主观战斗精神”、民族形式、大众化、创作题材与胡风文艺启蒙观念之间的关系,指出胡风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既非“主观战斗精神”,也非“精神奴役的创伤”,而是贯穿于其整个文艺活动的文艺启蒙观念,正是这种文艺启蒙观念造成了胡风文艺理论的全部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以来产生了名词膨胀和观念崇拜等特殊现象,鲁迅和胡风敏感揭示了其生成机制与危害,并从各自的文学、思想主张与实际经验——比如“主观内面之精神”和“主观战斗精神”、“挣扎”和“搏斗”——中提取出反抗现代名教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陈坚 《江汉论坛》2002,(6):76-79
本文以胡风对《蜕变》、《北京人》、《云雀》三部剧作的批评为实例,认为胡风剧评的思想以人为起点,突出体现了他“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体系,郁结着浓厚的新启蒙情绪,胡风因而成为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化的一位抗争着的前驱。  相似文献   

7.
胡风生平简要。胡风对两种文学倾向不满。一种是对周作人和林语堂的脱离现实的“兴趣主义”和“性灵主义”不满,认为这是与时代精神向背离的;一种是对“左联”内部的从前苏联引进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以及其后在“左联”作家队伍中所产生的“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满,认为这是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他在这既反右又反“左”的斗争中,从自己和同行的创作中,领悟并创构了一个理论,这就是后来给他带来无穷灾难的“主观战斗精神”论。从文学创作的认识论的层面看,胡风的“主观精神”论是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创作美学。从作家人格论的层面看,胡风在他的文学理论生涯中,所追求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人格塑造有关。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8.
胡风的启蒙     
红苇 《学术界》2003,(3):137-144
考察 3 0、40年代现代启蒙思想状况时就不应该忽略胡风。 3 0、40年代的胡风始终以继承、发扬鲁迅先生富有现代意识的启蒙精神为己任。胡风与鲁迅不同 ,胡风人格中的“左翼战士”精神状态 ,是胡风终身性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9.
胡风在文艺理论上自成一家,在美学上也有他独特的美学思想。建国初期,胡风的美学思想有相当影响。胡风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在解放前形成的。他在留学日本期间,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但也受到“拉普”的影响。回国后,他参加了“左联”,受到鲁迅的影响,从而确立了唯物的美学观。胡风是以对唯心主义美学的批评来开始他的美学活动的。他在《林语堂论》中指出,林语堂的“中心哲学,就是意大利克罗车教授底美学思想”,“这个美学思想在文学批评上就是斯宾加恩底表现主义的批评,也就是‘创造与批评本质相同’的创造的批评”,“对于这个个性至上主义,对于这个  相似文献   

10.
<正> “主观战斗精神”作为胡风文艺思想中的特定概念,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内涵和和外延都颇为丰富、复杂,具有整体性的概念.以往人们对它的理解、认识和批评,缺乏一种宏观、整体的认识和把握,缺乏多角度、多侧面的体察和观照,特别是缺乏美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我认为,对“主观的战斗精神”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进行.首先,“主观战斗精神”作为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它在哲学思想上究竟是宣扬了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还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这是我们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当人们从长期的批判与遗忘中苏醒过来,再次面对胡风的文艺体系时,除了使用近年来出现的“主体住”这一模糊概念来描述胡风理论外,更多的是重复传统思维中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概念,把胡风理论规范为“心理的现实主义“或”深层的现实主义”。我们认为,无论是摆脱了机构观念的“主体性”,还是经过“心理”、“深层”修饰限定过的“现实主义”,都仅仅部分地接触到胡风理论的内核。因为,“主体性”具有两重性,既指个体主体性,即人格自我的主体性,又内含区别于自然客观物质性的社会整体主体性,所以根本无法与侧重“主观精神”的作家个体人格论的胡风理论取得契合;而“现实主义”则是一种无限延伸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情感的心理层次对情感作心理层次的剖析,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文学艺术研究中的几桩“公案”之所以长期悬而难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恰当地区分不同心理层次的情感。“公案”之一是托尔斯泰与普列汉诺夫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分歧。托尔斯泰认为,作家艺...  相似文献   

13.
方以智的唯物论思想辩析王步贵向有“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之称的方以智,曾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其“合二而一”的哲学观点,诱发了一场“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哲学论战,进而酿成了一桩“公案”,作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被载入了史册。作为明清之际的...  相似文献   

14.
彭玉平 《江淮论坛》2013,(1):148-153
舒芜是当代学有多能的杂家,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对唐诗和近代文论用功甚多。他认为陈子昂所拥有的迎向伟大、通往永恒的诗心,已经为“盛唐气象”昭示了内质的端倪。他对杜甫的《秋兴八首》、韩愈诗歌的“狠重奇险”与“不美之美”的特色、李商隐诗歌对平等爱情的追求等的高度评价,都显出舒芜别样的理论眼光。舒芜对近代若干重要的文论家、文论著作、文学流派也作了颇为深入的考察,他在与人合编《中国近代文论选》的前言中贯穿着变与不变的基本思路,将近代文论的历史传承性和因时而变的特征对应来谈,宗旨是为新文化运动的到来铺垫好扎实的思想基础。舒芜的唐诗与近代文论研究往往蹊径独辟、颇多感悟,应在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胡风的编辑思想与七月诗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月诗派是中国现代学史最后一个十年里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胡风的编辑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胡风的编辑思想核心就是强调自觉突入现实生活的主观战斗精神 ,也即发挥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 ,以及主张客观现实和创作主体感情的融合统一等 ,以此来校正和调整文学创作上的不良倾向 ,使七月诗派能在这种编辑思想的烛照下 ,健康而勇敢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七月派”受胡风理论思想、“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的影响,走过了一条直面现实人生、突进人物内心的艺术探索之路。他们的乡土小说,执守“五四”启蒙姿态,并将其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历史命题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突破了抗战时期盛行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他们虽然忽略了乡土小说应有的一些艺术品位,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是乡土小说中极为罕见的,这使他们被视为“异端”,从而导致了其流派的幸与不幸。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男性知识分子舒芜(1922—2009)的女权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和过程,他以男性“个中人”的身份,对中国男权社会、男权思想进行了分析揭露,表达出一位男性女权主义者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独特思考和对中国女权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舒芜的“回归五四”之路既是独特的个案,也是一部分知识分子道路的缩影。新时期以来,舒芜通过鲁迅研究,重提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和个性解放的特殊价值;通过周作人研究,强调知识分子的自主精神;通过反思文革,掂出知识分子的奴性与异化问题等等,每一波反思都紧扣五四所未完成的启蒙主题。“舒芜的觉醒”不仅是他个人的觉醒,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群体觉醒;舒芜的曲折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涅粲之路,它充分昭示了:五四所开辟的以自由、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启蒙传统的巨大感召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是否肯定“价值”的普遍概念?进而是否具有哲学价值论思想?虽然这是十多年前我国哲学界发生的一桩学术公案 ,但是由于它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前提 ,因此今天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根据对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文本全面、深入的重新解读 ,应当承认 ,马克思在这份笔记中关于“价值”的普遍概念那句话 ,表述的不是他所要否定的瓦格纳的观点 ,而是马克思本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正> 胡风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文艺批评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现实主义的,他倡导真实生动地描写现实人生。但他的理论并非一开始便达到成熟,而是有一个内在发展过程。本文拟对其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的描述。一、对非现实主义观念的批判胡非以对非现实主义美学观的理论反思和批判作为起点,开始了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探求。胡风于1934年写了《林语堂论》。这是他从事文艺批评活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其中心在于剖析由克罗齐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即表现论”。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战士,林语堂曾经有过“浮躁凌历”的黄金时代和光荣的往昔,最后却在革命低潮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人生和社会表现出漠然态度。胡风认为,这是林语堂用克罗齐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