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钟巧灵 《船山学刊》2008,28(1):137-139
爱国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们或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或表现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热切关注,或抒发自己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今天,我们学习这些诗歌,可从中受到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民歌是中国诗歌产生发展的基础,古今诗人自觉继承学习,并发展民歌的题材内容、现实主义梢神及民歌的诸种艺术表现方法三方面,论述了古今诗人具有向民歌学习的不解情结。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现代历史小说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意识与观念发展的结果,“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小说”的定义与区分,影响到鲁迅和创造社作家郁达夫对历史小说的理解,他们分别创作出“新编体”历史小说和纯主观的“历史的小说”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开创了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张倩 《江西社会科学》2023,(11):109-115
在中国历史小说的坐标上,现代历史小说具有一套完整且独立的体系。目前学界对现代历史小说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小说文本内容或形式方面,很少有学者将现代历史小说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现代历史小说是由作家创作、作品以及阅读传播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运用新历史主义方法对现代历史小说家这一创作主体进行解读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角度分析,现代历史小说家的历史典籍阅读过程具有自身独特的逻辑肌理。他们首先与历史典籍产生了文化互通的“共鸣”,并进一步识读出历史典籍包含的异质元素即“惊叹”阅读。在“共鸣”与“惊叹”交集的基础上,现代历史小说家最终以“症候阅读”的方式洞穿历史表述的连续性,从而获得重新书写历史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在北宋以前,期许成为圣贤的人不在少数,但就整个社会而论,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风气,以圣贤自居的做法也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北宋的欧阳修扭转了这一局面,欧阳修具有浓重的“圣贤情结”:第一,他热衷于对“圣贤”之道的体认和阐释;第二,他有着浓重的自觉比拟圣贤的文化心态;第三,尤其重要的是这种“圣贤情结”表现在他一生的实践中,他在“立德”、“立言”和“立功”等方面都堪称典范。欧阳修所具备的这种“圣贤情结”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它充分表明了宋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再次高扬;在欧阳修“圣贤情结”的影响下,众多知识分子坚定地认为成为“圣贤”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认定自己通过努力完全有成为“圣贤”的可能;另外,欧阳修散文简约明白风格的形成也与他有意识地追摹圣贤经典风格有相当大的关联,甚至影响到了宋代众多“拟圣派”作家的出现,这可以看作是欧阳修“圣贤情结”对其散文创作,乃至于宋代散文风貌的形成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出身于清朝贵族世家的作家叶广芩,以一系列描写清朝京骑贵胄生活的"家族小说"而享誉文坛。独特的家世背景和生命体验为她的家族小说创作提供了深厚的背景和丰富的素材,贵族的生活、贵族物文化、贵族子弟的命运在她的笔下得到鲜明的呈现,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文结合对历史语境中传统贵族文化的整体观照,通过对叶广芩家世背景及其小说创作动因的分析,探讨小说所体现的"贵族"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7.
当代女性作家运用自己当下的历史观梳理和重现中国女性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真相,寻求女性所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主体身份,从而实现女性建立自己的历史谱系,以性别视角影响人类对历史的陈旧看法,进而达到男女共建和谐均衡的人类文明和社会模式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究其成因,主要有儒家思想学说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身经济状况的压力、文人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这三方面因素。这种政治情结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遇"情结是我国古代放逐作家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以古代放逐文学的鼻祖屈原在《离骚》中抒发的因小人谗毁、君王疏远,其"美政"理想无法实现而怨恨哀伤为发端。其后,历代放逐作家都将其演绎发展。尽管这种"不遇"情结在不同时代,不同放逐作家中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形态,但由于这些放逐作家大都有着共同的政治背景和类似的个人遭遇,因而,他们作品中表现的"不遇"情结在心理形态方面大都趋于一致性,这就是都表现为哀时命、斥君佞、表孤寂、立傲志等典型的心理情绪。  相似文献   

10.
陈昶 《南方论刊》2008,(5):83-84
张爱玲的作品中没有政治与革命,没有宏大的结构框架,她的作品中承载了作家复杂的家族情结,她以家族为文化背景和参照系,着眼于家族中平凡的人物,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本文分析张爱玲家族情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强调家族情结对于作家创作心理的影响,并由此引出张爱玲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情结”及其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有关情结的理论 ,分析了情结的心理成因、心理作用及情结的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蔡仲德将冯友兰先生的生命历程分为"实现自我"、"失落自我"和"回归自我"三个时段,这是对冯先生心灵解读的结果,也是我们认识冯先生的必要起点。这里的"自我"其实是冯先生的精神寄托和角色自期,其真实内涵是希望在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披饰继孔子、朱子后的"第三圣人",即本文所说的"圣人情结"。  相似文献   

13.
“古今”与“中西”之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变易史观的出现,从“变法”与“守旧”的争论到对“孔教”的批判,直至“中体西用”理论的破产,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进展的大致轨迹。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历史哲学随之步入近现代化的历程,“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思想观念开始崩溃。  相似文献   

14.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裹挟着浓重的意识形态偏见,因其虚无的历史观、抽象的人性论和疲软的现实解释力,而沦为脱离实践的理论空想。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以实践逻辑为主导、以实际问题为基点、以现实的人的问题为切口而生发和造就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之集合,从根本上驳斥了“历史终结论”的理论预设,揭示了“历史终结论”的非理性本质,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道路在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发展、开辟多元现代化路径提供了独特的经验智慧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当代文学史对“十七年文学”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十七年文学”的“历史化”进程经历了最初的“现象化”状态、1980年代的二元对立思维下的“否定性”对象化状态和世纪末以来“文化研究”语境下暧昧、矛盾和固化状态.贯穿在这一“历史化”进程之中的是历史认识论的不断改变.具体表现为“历史预设”在不同语境下的“建构—拆解—再建构”的过程.但真正合理、有效的当代文学的“历史化”始终没有建立起来.而要完成这一“历史化”进程,尤应注重对历史进行“陌生化”处理,注重差异和知识谱系的整理,并采用“效果史”的历史思维.历史认识所要抵达的深度,是完成某一历史阶段的精神确证和沉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批评在“全球化”语境和视域中产生的情结是自“五四”以来的现代性、民族性、传统性、本土性、世界性等情结的延续和发展 ,这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现实问题面前更显突出 ,其构成批评的困惑、矛盾和焦虑。批评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策略应主动应对挑战 ,在融入世界批评潮流的同时保持清醒和个性 ,创造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和“多元化”的“复调”批评。  相似文献   

17.
"架空历史小说"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类型小说,作品众多,影响日大.从总体上看,它已形成三种主要叙事模式,并具有科技决定论和进化历史观、"代入"快感和情感宣泄、启蒙心态和民间立场、文类混杂和文本互涉四个主要特征.它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庄子>杂篇中的<盗跖>,晚清"翻新小说"是它的叙事传统,鲁迅的<故事新编>的创作理念以及新历史小说中的部分小说的情节模式也给予它启发,而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和中国作家黄易的<寻秦记>则是它们的直接模仿对象.从主导叙事语法和审美品格来看,"架空历史小说"仍旧属于历史小说类型,属于一种新的类型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8.
孙犁做为一代卓有成就、独具风格的作家,他的主观动因之一,可概括为农村情结,其具体表现是:对农村、农民一往情深的热爱;对农村、农民命运的执著关注;对农村、农民生活的持久、形象、全面的描绘;对农村风俗和农民品格的神往与崇敬;对农村、农民优良传统和美好情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歌中表现妇女“幽怨情结”的诗作很多,从其表现内容的细微差别以及作者的身份来分析,这类诗作大致可分为闺情诗、宫怨诗、弃妇诗三类。诗中妇女哀怨凄婉的眼神后面是熊熊燃烧的爱之火焰,是反抗礼教追求个人幸福的渴求。  相似文献   

20.
历史题材小说作为当下文坛的热点话题,已被评论界广泛关注。“谁在言说历史”、“如何言说历史”是研究者探讨的重点。基于此,文章从主体历史观和多元历史叙事入手,深入分析近年来历史题材创作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