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能——情境——角色"三位一体的理论创新以情境保护为核心,颠覆了"非遗"保护的形式主义,着重于实验区本体的最鲜明特色,这种鲜明的特色需要多维度地营造文化情境,推动区域内文化链联动,达到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的理想目标。"功能——情境——角色"的理论创新把格萨尔文化保护放在更宏观、更具现实意义的情境中。从顶层设计确立县域特色形象定位,形成州级统领、县域发展的合力。通过完善传承传习的四个体系来塑造传承特色情境。优化传承人管理增设职业发展情境,提升传承水平。规范传习场所管理明确优化原则和匹配制度。提升重要信仰场域的情境建设,重视数字技术在传播中的运用。传承民俗节庆情境三管齐下,为消失的、现有的、活跃的节庆情境设计保护举措。格萨尔文化生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重视格萨尔史诗说唱"非遗"项目多样化的体验塑造,通过人、物、力的集聚来巩固薄弱的传承链条,实现格萨尔文化生态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知识产权是高校科技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知识产权的文化构建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推动作用。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在知识产权文化培育工作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起着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那么如何完善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怎样培养高校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如何激发他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怎样加强高校的专利转化,都是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双重背景使得中国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受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双向作用压力,被动的"文化迷失"只有依靠深层次的主动的文化转型来解决。江苏作为人文鼎盛之地,作为中国小康建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必须深刻思考文化现代化的价值意义、现实基础和创新路径,必须明晰:江苏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要传承和创新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文化?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实质是基于"文化自觉"的文化软实力的系统提升。通过多维视角重新解构和建构江苏文化软实力,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创新的方式引导传承,打造江苏强可识别的"区域文化身份"和强可持续性的区域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红色文化当中,红色精神乃是其精髓所在、核心所在,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讲,这一重要精神力量是对其理想信仰的凝聚。在当今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离不开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创新。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蔓延、舶来文化的传播、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创新陷入了一定的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应全面加强红色精神宣传教育。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言,高校教育地位凸显,应着力培养大学生"文化自知"能力,提高"文化自觉"意识,逐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相似文献   

5.
方克立先生提出的"马魂、中体、西用"理论,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三者的相互关系,指出了一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原则和坚持对外开放方针相结合的综合创新之路,对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借鉴意义。本文力图梳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借鉴以西方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利用好三者关系,以期为进一步理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校训校风文化是工科类高校在工程教育实践和校园文化传承创新中,胸怀"国之大者",传承工匠精神,汇聚师生员工和校友大认同、大愿景,凝练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大工程文化的核心.阐述校训校风文化的提出及意义、概念及特征、育人实践及成效,对工科类院校校训校风文化理论探究及其育人实践具有一...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体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文化背景多样,他们是未来少数民族的人才。预科阶段学习生活是其步入高校之前的加油站,在这一阶段中不仅需要注入文化知识储备油料,也要添加传承民族文化使命润滑油料,借助这一有利资源传承民族文化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通过民族教育环节,民族文化得到传承,进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张小云 《南方论刊》2022,(7):110-112
继承和创新红色记忆是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铸魂育人的任务,增强大学生红色记忆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规律,自觉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通过加强大学生对红色记忆的知、情、意、深、行,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深化对红色文化记忆的发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9.
易奇志 《学术论坛》2012,35(1):215-218,229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在以先进文化和科技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时期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文化产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有效提升高校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需要创新理念,加大跨界合作。高校在横跨学界、业界、政界、国界合作的多条路径中要充分发挥"美第奇效应",以整合各种力量,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创新文化"的四项职能。  相似文献   

10.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使命,高校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完成文化的传承,实现文化的创新,必须把握价值、空间、时间三个维度。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确保文化传承正确价值取向的价值维度;以弘扬民族文化为重点,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有益成果的空间维度;以文化创新为主线,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时间维度。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理论界对此也展开了众多研究和讨论。但综观当前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联性强调和关注的还不够。要实现文化自觉就离不开文化传承,同样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文化的自觉。当然,无论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传承,最终都离不开文化创新,但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却是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2.
"士"在中国古代政治理性和文化传承上都表现着高度的连续性。"士"最初来源于承担国家事务的宗法贵族,经历了贵族内部和社会文化的两次大分化后,在春秋时期演变为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人群体,以"文士"和"吏"的角色承担着政治和社会的聚合及教化功能,进而成为中国独特政治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早期儒家将"士"内嵌于"俗""礼""法"一体的"礼治"系统中,从个体道德修养、社群生活方式、国家政事运行等方面对"士"进行了非常清晰的理性反思,着重塑造了"士"的忧患意识、教化向善、忠信恭敬、以德抗势和穷达以时的政治德性,促进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主义态度和政治理性,也对后来"士大夫"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先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高校地处民族聚集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高校应承担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助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一套社会传承的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的传承和更新过程就是所谓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实质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社会不断获取生机的最重要源泉,也将为知识创新、人文经济的进展注入新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源流之一,既需要完成自体的传承与创新,又应根据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引领和履践社会主导价值观。基于此,大学实现"文化自觉",是对自身重塑和对社会文化的批判、选择、导引的辩证统一的艰难过程。大学的自觉文化意识必须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入手,让推动文化创新、自觉形成"文化个性"成为大学的精神血脉。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形成精神动力,自觉强化大学的"文化重建"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优秀人才,自觉实现大学的"文化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既是法治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法治理念的塑造地,其法治文化体系建设直接关乎当今的法治进程。文章从完善高校法治设施、法治载体等物质文化,规范高校主体言行举止、行为方式等行为文化,制定大学章程、规范运作方式等组织制度文化,树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等法治理念文化这几个方面,期望搭建起高校法治文化体系建设框架,提高民众法治文化素养,使法治成为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中扮演着毋庸置疑的重要角色,各利益相关者均负有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伦理责任。企业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应摒弃“强势”对“弱势”保护的姿态,这既是对作为民族文化主体的该少数民族负责,更是对人类社会负责。政府民族文化责任,体现在对民族文化保持起码尊重的消极责任,以及为民族文化提供体制化保障的积极责任两个方面。社区应该承担的民族文化责任除了保护之外,还有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与动力,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条件,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持与精神动力.新时代加强黑龙江"四大精神"的文化传承,对于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从创新"四大精神"认同的内容和载体、完善新媒体等平台、加强学校黑龙江"四大精神"文化认同教育、培育黑龙江全面振兴的后备力量等方面来强化黑龙江"四大精神"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对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自信理论是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的精神旗帜,兼具着内驱力和发展目标的重要角色,对于焕发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民族融合、繁荣中华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匡促联 《云梦学刊》2007,28(1):133-135
校园文化品牌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最犀利的武器。对承担较大市场竞争压力且迫切需要创建和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地方高校而言,将校园文化品牌定位于创新文化、在内铸品质和外树形象中实现品牌,以及通过完善发展校园文化品牌的机制来提升品牌等等,是其摆脱压力并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