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以“不可道”之“道”为其哲学基础 ,以“无为”之“德”为其主要内涵 ,以“无知无欲”为其“利”之所在 ,以“知足”、“宝俭”为其“利”之所依。因而 ,它具有反经济发展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正> 从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看,王船山继承了儒家全部伦理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以“义”为核心的爱国伦理思想。儒家继承了殷周时期以“孝”为纲的伦理思想。认为伦理是政治的基础。殷周是宗族奴隶制国家,宗法制是等级制的基础,族权是政权的基础,国家是宗族的扩大。因此调整宗族内部纵的和横的关系的“孝”与“悌”,成了伦理思想的核心,尊祖敬宗成了社会最高美德。春秋时奴隶制开始瓦解,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在扩大,社会关系日趋复  相似文献   

3.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中后期,以原始道家学说为基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诸子思想,虽然属于广义的道家,但在政治伦理思想上又明显不同于老子及庄子。黄老学派在政治伦理观念上十分推崇“道”,在政治上坚持以合道为正当,以违道为不正当。君主在政治上的任道,一方面要求其在日常治理中以尊法为高,将法建立在体现道的事理及情理基础上,依法治国;另一方面也要求其克制欲望,清心寡欲,简政无为,轻徭薄赋,恪守无为而治的宗旨。黄老学派的政治伦理思想不同于儒家等学派注重国家组织架构的理想化倾向,也不同于法家驱民以为国的功利化倾向,其倾向于以维持长治久安为目的,在政治伦理内容上聚焦于治国理政的任道尊法无为等原则。  相似文献   

4.
陆建华 《江淮论坛》2011,(3):65-68,108
《老子》中的“吾”、“我”多指老子本人,《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多为老子“自传”。由《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可知:老子借助于人们对“帝”的信仰而建构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其所谓“道”出自于“帝”;老子以道为人生准则,以得道为人生目标,似“愚”实“智”,与“众人”和“民”等相区别;老子一面践行道,一面宣扬道,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天下人“无知”。“被褐怀玉”是老子生命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伦理思想上,老子认为伦理的本质即是“法自然”。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道为万物母”的本体论;“道法自然”的伦理观;“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衡观。汲取老子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人类保护环境的主题思想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及实现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汤曾 《江淮论坛》2005,(5):119-122
《管子》的分配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分配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对自然资源、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劳动产品的分配,其相应的分配伦理思想是“均地分力”、“德当其位”和“藏富于民”。《管子》的分配伦理思想有纵、横两个向度,前者以“制礼明分”的分配伦理思想为指导原则,以调节宗法等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和等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后者以“富而能夺,贫而能与”的分配伦理思想为指导原则,以解决相同阶级和等级中个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的本体是“道”。“道”本身体现了和谐思想,并辐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老子主张消除贫富差距,实行小国寡民的治理,这正是其和谐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老子的哲学视界还是自然伦理思想的构建方式,老子的言说都彰显了独特的整体论的文化哲学思维。老子的自然伦理思想是理性反思的结果,渗透进了老子对于自然界恒常事态的理性直觉。正是老子涵括世界万物存在境况的理性观照,造就了他纵贯个体心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的(大)文化的整体论的生态主义思想。老子式的文化理性的伦理思想是一种整体的、全面的、彻底的文化自觉。老子的世界是人与自然之间无缝隙、无隔阂的一体建构的文化世界,是一个凸现人文关怀和生态情怀的文化本体的世界状态图式。老子自然伦理思想的文化哲学旨趣在于他对万物和谐的追寻。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消费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的消费伦理思想以形而上的“道”为其立论的基础,以对少私寡欲等途径的分析为重心,以顺乎自 然、公平无私、和谐自由为特点,以追求返朴归真和精神的自我满足为旨归。其消费伦理观是解决人的深层次生存 问题,它对于生活在当代工业文明和消费社会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副治疗自我欲望膨胀和消费异化的良剂,同时对于我们建构具有民族精神的消费伦理,也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海亮 《船山学刊》2008,(3):135-138
在伦理思想上.老子认为伦理的本质即是“法自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道为万物母”的本体论;二、“道法自然”的伦理观;三、“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衡观。汲取老子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人类保护环境的主题思想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及实现生态文明,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标志 ,江泽民的政治伦理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以德治国”的行政理念 ,“三个代表”的价值标准 ,“永做人民公仆”的伦理德性等 ,构成了江泽民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并成为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书中的核心观念,但《老子》既论“道”,也论“一”,两者关系微妙难解。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老子》一书经历两阶段的发展,早先依循古老精气论的路线,以“一”为最高根源,然后才走出具有自己特质的路,以“道”为首出者。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理论源头,在社会治理上,老子从“道法自然”推出“人性自然”,在“自然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治理的三个层次:道治、礼治和法治。老子的治理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方志敏在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革命实践中形成了深刻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爱国主义情怀”是方志敏政治伦理思想的主体内涵,“清贫与奉献”是方志敏政治伦理思想的外在表现,“开拓与创造”是方志敏政治伦理思想的实践路径,“为工农谋利益”是方志敏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准则.方志敏政治伦理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有机结合。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以“五爱”为具体行为规范,以革命功利主义为评价标准,以做“五种人”为道德目标。毛泽东伦理思想是一本历久弥新的人生教科书,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概念,学界一般认为其有三个主要内涵:不妄为;顺应自然而为;不为己之为。这三种内涵相互联系,紧密相连。“无为”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为“道”的基本属性“自然”提供了社会政治领域的治理标准;“无为”观念体现了老子的现实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希望用“无为”让百姓得到拯救;老子用“无为”观念劝诚世人,要以“无为”达到“为”。  相似文献   

17.
管遵华 《理论界》2006,9(4):98-99
老子思想中蕴涵着重要的管理伦理思想,他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知人善任”的思想闪耀着管理学的光芒。挖掘其中的管理精髓,结合企业实际,恰如其分地运用,定会给现代企业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8,(4):111-113
自然的整体有机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之“道”乃天地之“遗”,是自然之本性,是连接人与世界万物之纽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于是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乃“圣人之德”,无为而又为。以此可以看清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9.
在老子那里,“俭”与“啬”同义,均意指“不费”、“守约”.“俭”之为“德”,其旨归在于持守自然之道,因而被老子称为“三宝”之一.然而,历来有不少解老者出于功用的考虑而将其曲解为某种“术”,这种离体而言用的做法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俭啬求隐忍,由此演述了一种“南面之术”,此术以韩非为代表;二是以俭啬来敛气,由此演述了一种“养生之术”,此术以河上公为代表.在老子阐释史上,尽管任何一种术化的理解都能从老子那里寻得片言只语以作论资,但那毕竟已非老子之学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20.
自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以来 ,儒家政治伦理作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确立了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霸主地位。就董仲舒政治伦理思想来说 ,以“天”为依据的政治观是其理论基础 ;“大一统”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 ;中和政治论则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天不变道亦不变”是政治伦理发展观 ;“更化”的政治伦理改革措施使儒家的一尊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