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慈航     
邹学军 《老年人》2006,(9):29-29
小时候,我总认为母亲什么都懂,像个读书人,其实,她从来就没有进过正规的学堂。后来,母亲自豪地告诉我们,她小时候经常蹲在私塾的墙角偷偷听老师讲课,也认得一些字。母亲特别羡慕读书人,懂得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小的时候虽然家境不好,但父母都很支持我们读书。  相似文献   

2.
母爱慈航     
小时候,我总认为母亲什么都懂,像个读书人,其实,她从来就没有进过正规的学堂。后来,母亲自豪地告诉我们,她小时候经常蹲在私塾的墙角偷偷听老师讲课,也认得一些字。母亲特别羡慕读书人,懂得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小的时候虽然家境不好,但父母都很支持我们读书。按母亲当时的说法就是:“只要读得进,就要送下去。”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我在宁乡煤炭坝十三中读寄宿,家里没有钱支付我的学费,每学期开学时,母亲总要卖掉几只鸡或几篮鸡蛋,否则我就读不起书了。开学后,母亲还隔三岔五地走20多里山路把米和菜送到学校里来,那种艰辛可想而…  相似文献   

3.
正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室友妍的母亲生病了,她对我们说,家里条件不好,母亲的病一直拖着。私下里,我们另外七个人商量好,要捐些钱给妍,让她给母亲看病。大家都来自农村,家境也都一般,但当我们向父母说了这件事,他们还是非常支持。那个年代普通人的月工资也就一百多元,我们却每人给她凑了300元。  相似文献   

4.
无言     
我的外婆十八岁就嫁给了外公。外婆曾有个心仪的男子,但他去当兵了,去之前,他对外婆说,等我,回来娶你。但外婆的父母是不等的,于是外婆嫁给外公。他们结婚前从没有见过面,两个人是在完全陌生的情况下结婚的,然后一天天过下去。争吵是在所难免的,因为那时的贫穷,争吵几乎是每天都有。在母亲的记忆中,她的父母是在争吵中度过一天又一天的,而外公,用的最多的是他的拳头。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听外婆提起那个当兵的男人,他英俊、善良,还会唱歌给她听。但传来的消息却是让人伤心的,有人说他在打仗中阵亡了,有人说他去了台湾,反正,她的初恋情人是…  相似文献   

5.
张正 《老年世界》2013,(2):13-13
一大早,还没有起床,就被电话铃声吵醒,那边传来母亲的声音。母亲说,父亲刚刚出门到城里来了,说要检查身体,让我在单位传达室等着,把户口簿带给他。父亲和母亲住在老家乡下,户口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户口簿平常由我们保管。我问检查身体要户口簿干什么,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一定要你带给他。  相似文献   

6.
那些偏心事     
正尽管母亲总说,我们姐弟三个都是她的心头肉,她从来都是"一碗水端平"的,我才不信呢!其实,她的"偏心眼儿",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了。小时候,我总认为母亲是最偏爱弟弟的,有好吃的好玩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儿子。那时候我们家有一个木制的八仙桌,桌子前面有三个抽屉,被我们姐弟三个瓜分为各自的"藏宝  相似文献   

7.
母亲离开我们整整两年了。如今回家,物是人非,屋里空荡荡的,不禁倍感悲伤。母亲啊!您可听到了儿女的呼唤,您可知道了儿女的思念!母亲一共生育了11个儿女。她说,那个时代不搞计划生育,尽管儿多母苦,但她对每个孩子都视若自己的生命。1964年,出生不久的满妹云珍发高烧抽筋,父母多  相似文献   

8.
唐爱芳 《老年人》2009,(5):29-29
娘老子生下我们兄弟姐妹4人,又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参加工作后,特别是当我们都做了父母亲后,都知道母亲这一辈子不容易,所以我们都很孝顺她,并希望她有一个幸福温馨的晚年。  相似文献   

9.
·我那成为记忆的舅、姨· "毛泽东一家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六位亲人",这种说法大家想必都熟悉.但又究竟有多少人清楚,外公及他的两位夫人还因此失去过六个儿女呢?其中,除了岸龙舅舅是开慧外婆所生,其他三男二女都是我外婆的骨肉.我到现在还仍然认为:不了解这些,就不能叫真正了解我的外公和外婆.舅舅、阿姨、我想说:虽然你们已经成为记忆,但永远是我们家的成员.  相似文献   

10.
爱情债     
外婆不知道小王子,她就说舅舅欠了舅母的,说他受罪活该,这世上的情缘就是如此,你以为人家不合适,可是,可能他们是最幸福的一对,而他欠的,是他心甘情愿要还的.  相似文献   

11.
《伴侣(A版)》2016,(4):61-61
母亲晕车严重,因而长年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考虑到她一个人生活在农村老家孤单寂寞,我也常常邀约:来城里住吧,看看风景。但母亲总是以晕车为由推脱,所以我结婚快十年了,母亲也没有来过城里一次,她不知道她心爱的女儿到底住在哪里。  相似文献   

12.
做了妈妈后,她老会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曾带着她们姐妹三个在院子里撒了些黄豆。随意地撒,拔拔杂草,也不特别打理。天上下雨,种子就有了浇灌。院子里落下的树叶烧烧就是天然的肥料。很多个晚上,她都注意到母亲蹲在那些种子旁边,似乎在倾听它们的成长。每每发豆芽的时候,母亲就会心怀感激地说:“老天爷把我的黄豆照顾的很好。”她也就跟着奇怪,那些黄豆的生命力怎么那么强?不仅会开花,结出的种子还挺多挺大的。  相似文献   

13.
隐瞒真杜今年47岁的程静是陕西咸阳人,在兄妹中排行老三。在她的记忆里,母亲经常给远在四川老家的外婆写信,后来家里有了电话,母亲便经常给外婆打电话。逢年过节或外婆生日时,母亲也经常带着他们兄妹回老家隆昌县鸦石山村看望外婆。  相似文献   

14.
116岁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她第一次见到文表哥。而之前,她从没见过他,只在姑姑寄来的相片里见过。听父亲说,姑姑和姑父在外省的地质队工作,经常不停迁移,为了不影响表哥学习,表哥将被寄养在城里她们家中。但表哥来了住哪儿?那天晚上,从父母口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她有些疑惑地问。没关系,家里的阳台挺大的,把它隔成两半,一半晒衣服,一半给你文表哥做小房间。母亲说。她有些不高兴,为家里突然多了一个陌生人。但表哥终究来了。一个傍晚,她家的门铃响了。是姑姑和姑父,后面是一个高出她一头、黑黑壮壮的男孩子,调皮地笑,乖巧地叫舅舅、舅妈。母亲…  相似文献   

15.
女友小安无意中知道他有个残破的童年.他们在湖边的长椅上,他边踢落叶边嘻笑说着,小时候如何在父母争吵的战火里写作业,如何与歇斯底里的母亲斗智斗勇,逃避她的迁怒……  相似文献   

16.
外婆70多岁时,病得卧床不起,真难为了膝下的儿女们。一开始,外婆是由母亲和她的几位兄长轮流奉养的。后来,母亲从单位退休了,再加上几位兄长都添了孙子,照料外婆的重任一下子都压到了母亲肩上。开始我也为母亲鸣不平,说了几次,母亲非但没有生气,反倒一脸严肃地反问我:“你老这样说,不会是以后我老了,你不想照顾我吧?”  相似文献   

17.
如果有一天外婆再也不像孩子,不需要我们为她操心,为她欢笑,生活会多出一大片空白。白天,家里只剩下母亲和外婆。空荡荡的房子里,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母亲走到哪里外婆就跟到哪里。母亲在厨房里烧菜,她就帮着做下手;母亲在客厅里读报看电视,她就陪在一旁织毛衣。外婆是  相似文献   

18.
一叶 《老年人》2014,(9):25-25
正人人都有母亲,可是我的母亲不一般,她一生受苦受难,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母亲死得早,也死得突然,让我心底烙下了悲伤印记,几十年都无法抹去。母亲身材高大,可脚长不到三寸,这是外婆给她的摧残,也是旧社会给她的摧残。母亲告诉我,在她身体正发育时,外婆由于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不顾她的死活,用一条裹脚布把她的双脚残忍地裹起来,直到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哲学     
中午,一位作家打电话约我下午5时到他下榻的宾馆见面,并告诉了房号。我将房号写在写字台供留言用的纸上。上班时忘了带,临到宾馆,怎么也想不起来,无奈,只好打电话到家里问。接电话的是母亲,家里只有她一人。我要她将写字台上写的房号告诉我。她说她不认识,只认得数字中间是一个圆。原来,房号是"307"。这便是我母亲,一字不识的母亲。母亲其实是很聪明的,她未上一天学,居然认识布票、粮票、人民币,认识花牌上的"孔、乙、己"、"化、三、千"。若论算,往往笔算、珠算胜不过她的心算。据说,小时候,外公请私塾先生教舅舅学珠算,舅舅未学会,在屋外薅草的母亲早已将  相似文献   

20.
母亲做的饭     
小时候,我没怎么吃过母亲做的饭,记忆里,母亲好像很少做饭.我们和外婆在一起住,父母平日都忙着上班,外婆每天在家里照顾我、料理家务,操持一家人的一日三餐. 外婆做的饭很好吃,而且因为了解我的喜好,总能做出让我大快朵颐的饭菜.相较之下,母亲做的饭就让人难以下咽了.一次外婆出了趟远门,母亲刚好休息,到了饭点,我捂着肚子直喊饿的时候,母亲才想起来要做点什么给我吃.鼓捣了大半个小时,母亲端出了一碗面,看起来却像一碗面疙瘩,可能是酱油放多了,黑乎乎的,和外婆做的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我尝了一口,差点吐出来,是真的吐.母亲大概也觉得实在太差劲,便带我去外面吃饭,填饱了我的肚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