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男所不欲 勿施于女——论《镜花缘》之女儿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镜花缘》关于女儿国的描写,指出女子缠足是中国古代妇女悲惨的社会地位的集中表现.《镜花缘》抓住缠足,并用幽默的笔法安排一位男子来尝试缠足的滋味,来体验作为异性玩偶的感受,表现出作者高度的艺术匠心和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尽管《镜花缘》的思想仍基于儒家的仁学,然而它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施于封建社会的不以“人”来看待的女子,对子传统伦理观念是一个突破.它是近代妇女改良主义思潮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儒家经典《大学》本为《小戴礼记》中的第42篇,是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本的先秦儒家典籍。自从朱熹《大学》改本的出现和定型,此后数百年间,人们阅读《大学》时,一直受其影响。明代王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大学》的不断解读而逻辑不断缜密的过程,也是对《大学》核心概念诠释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泰州学派的发展尤具有代表性,从王艮的“淮南格物”之说发展到李贽的“童心”说,既是对阳明先天预设之“良知”的不断消化的过程,也是对“良知”系统不断重建的必然;把“良知”先天预设还原到后天实践的演进,既是消融和降低“良知”动态性的过程,也标志着阳明心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3.
略论宋代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两宋经济就总体而言也是非常繁荣的,而且显示了其独有的特点。1 商品化倾向的明显加强。两宋经济的商品化倾向明显加强,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大大跨跃一步.首先,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促成了百业兴旺局面的形成,从而引起了城乡劳动分工的更加细密化.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中,曾精辟地论证了社会劳动分工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他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加  相似文献   

4.
谈先秦儒家“修己”思想的人性论基础王钧林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讨论过先秦儒家的“修己”思想,指出:“从孔子提出‘修己’思想,到孟子作《尽心》篇以强调‘修心’,再到苟子著《修身》篇以强调‘修心’,最后到《大学》作者以无党无偏的‘正心、修身’说综合了孟苟两家...  相似文献   

5.
孔丘、孟轲、荀况都是儒家的大师,他们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孔丘是儒家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尊奉为“至圣先师”.孟轲继承和发展了孔丘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孔孟之道,被尊奉为“亚圣”.至于荀况是否儒家,曾经产生过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法家.但他本人明确以儒家自居,推崇孔丘.汉初司马迁作《史记》也是把孟轲、荀况合传,认为  相似文献   

6.
<正> 社会主义师德教育,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它在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和动力就没有保证,物质文明的建设也搞不好.面对九十年代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建设任务,更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地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广泛深入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文明原来是与野蛮相对而言的,系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这种基础的反映并为其服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作为资本主义腐朽精神文明的对立物产出来的。空想社会主义可以说是它的萌芽。总的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无产阶级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南宋的“讲史”和“说经”话本的著名艺人及代表作品,分析了如《五代史平话》、《问答录》等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其走向,指出它和小说、说铁骑儿话本同样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城市商品经济的产物,而在我国小说发展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一、何谓经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是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作为封建文化主体的,是儒家经学。 凡研究经学的,首先碰到的是什么叫“经”?对此,有种种说法。“经”字最早见于周代铜器铭文,其意义是“经维”,也就是经营的意思,最初字形亦作“王”(何耿镛:《经学概说》,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经”作为书名,最早见于《国语·吴语》:“挟经秉桴”,韦昭注说:“经,兵书也。”(转引自杨伯峻主编:《经书浅谈》,中华书局,1989年版)把儒家书籍说成经的,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自此以后,“经”就往往专指儒家的典籍。但是,儒家的典籍为什么叫“经”?班固的《白虎通义》把经称为“常”,即不可改变的常道,表示它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许慎《说文解字》谓“经,织也,从  相似文献   

10.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尊奉为“正统”思想,儒学也成了封建社会主要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所及,广涉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文学审美理论领域内,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道统”与“文统”,明道、征圣、宗经,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千古不移的正统的审美标准。本文拟从三篇《原道》谈谈儒家文艺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是清代《西游记》版本演变史上独具意义的一种版本。其文字主要来自于明代百回全本,又根据清代真诠本加进了唐僧身世故事。其评点文字认为《西游记》“原是证圣贤儒家之道”,把《西游记》看成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不免牵强附会。但是,其将《西游记》看作一部具有寓言意味的哲理性小说,并从社会学和人性的高度来看待《西游记》,有其合理的内涵;特别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西游记》“奇”的特点和“幻中有真”的高度艺术境界,对认识《西游记》的美学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基本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是新时期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学习《决议》,认清精神文明建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个高度来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决议》把它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  相似文献   

13.
李贽,是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反动孔学严密统治的政治思想界里冲杀出来的一位杰出的进步思想家。《四书评》是李贽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敢于公开批“四书”的战斗作品。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把集中宣扬孔孟之道的四部黑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奉为“圣经”,强迫人民信奉。宋代反动理学家朱熹,为了维护官僚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把这四部书汇编成套,加以注释。此后各代反动统治者就只准人们按照朱熹的调子和框框,对“四书”注、解、疏、释,而不许进行评论。李贽却一反儒家传统,与孔孟之道“作对  相似文献   

14.
《温公家范》(以下简称《家范》)为北宋司马光所著.它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反映我国封建社会家庭道德关系的家范,出于著名的政治家之手、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为维护封建礼教而服务是司马光撰写《家范》的宗旨所在.他把封建的政治渗透于封建的伦理之中.从整体上看,本书是司马光宣扬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的一部分,反映了本人一贯主张的忠孝立身、以礼治国的政治观点.全文结构单一,以丰富的史实为论据证明其观点.语言精炼、层次清晰.全书分  相似文献   

15.
教书育人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教育界经常谈论的问题。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要求,进一步研究、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端正教育思想,培养合格的“四有”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一、从国家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  相似文献   

16.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原理和创作的基石,它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一、有关《乐记》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内容 关于该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代学者就存有分歧。一说为战国初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乐书》取公孙尼子”“其《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但公孙尼子究为何人?史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从1996年到2010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和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8.
提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典籍 ,人们自然会想到《四书》、《大学》和《中庸》。《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地阐述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一篇政治论文 ,而《中庸》则是儒家学说中第一部最精密的哲学论文 ,是儒家学说的思想理论基础。《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 ,宋代程颢、程颐将二者摘出 ,整理编次 ,与《论语》、《孟子》并列。二程认为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而《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是儒家道德的传文。其后朱熹祖述二程之说 ,将二书辑为定本 ,与《论》、《孟》放在一起 ,正式称为《四书》,并撰作《四书章句集注》。…  相似文献   

19.
宋代的理学,发端于周敦颐和二程,完成于朱熹.在以朱熹为代表的庞大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中,“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以其方法论的作用,使其哲学体系得以完成。因为它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而使这种哲学长期地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统治思想,并且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因此,要战胜朱熹的哲学(是战胜它,不是简单地抛弃它),就得从解剖他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入手。朱熹的“格物致知”说,直接导源于《礼记》中的《大学》一篇。《大学》中有这样两段:  相似文献   

20.
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其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价值系统。《大学》沿袭“修己以安百姓”的义理,提出“三纲领、八条目”,完善了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从系统论角度审视“大学之道”,剖析其整体架构,透视其逻辑联系,探究其“止于至善”总目标及落实路径,可以展示其历千百年而日盛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