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STS教育有助于新课改的落实.本文结合STS教学实验分析了STS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但是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是这三个单词的简单排列,概括地说: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学科.将STS教育有机融入高中物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系统的物理知识的同时,加强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弥补了教材内容的限制,是物理教学紧跟时代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现代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现已成为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设计、组织、评价课堂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提高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融合实效性的重要意义以及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谢玉进  曹银忠 《创新》2010,4(2):86-89
定位问题是关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定位为研究领域还是学科目前学界尚存分歧。运用学科发展的梯度标准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符合设立期的学科发展的基本需要,但学科定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对研究领域定位的否定,二者融合共存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与社会(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简称STS,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到20世纪末成为显学,影响越来越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巨型活动系统,活动的性质也越来越STS化.与此同时,开展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术研究,也发现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新现象和新规律.世纪之交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规范,这一状况也在更新的意义上推动了科学技术及其哲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在1980年代开始集中引进,到新世纪形成规模.现在则成为所有相关学科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在新世纪的前10个年头,全球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也获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许多重要的专业期刊都不同程度地编发了STS的文章,并对一些STS活动给予了报道.  相似文献   

6.
面向我国高校人才培育、美育德育等政策部署,基于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落实高校艺术专业类课程教育教学任务,开展高校艺术惠民与思政教育融合改革研究.阐明高校艺术惠民的内涵,对高校艺术惠民与思政教育融合进行概述;进行高校艺术惠民与思政教育融合改革在顶层设计、思想主线、教学方法、教学反馈上的探索;提出高校艺术惠民与思政教育融合改革的三大实践:依托高校的创新教学体系、多重载体的展演实践形式,多向提升思政教育成效.艺术惠民作为一种实践教学,通过将理论教学融入具体操作之中,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在这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之中,实现一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全面培育.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一步融合的重要保障,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该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从导师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导师团队的组建、导师团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等方面进行构想与实践,探索以企业孵化器为平台、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的新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信息革命和基础信息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础信息学 (фундаментальнаяинформатика)是一个比较新的跨学科领域。本文介绍了这一领域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并指出了这一学科在科学发展中的整合作用 ,以及它与当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克服当代文明的全球危机问题的联系 ,提出了在教育体系中研究基础信息学问题的构想。教育体系应当致力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培育现代的科学世界观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后期开始,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出现一个新动向,一批新构想大学相继出现,如筑波大学、上越教育大学、兵库教育大学、鸣门教育大学、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丰桥技术科学大学等。其中三所教育大学被称为新构想教育大学,这是战后继日本师范教育制度改革之后的一次重要改革尝试。本文拟就这三所新构想教育大学建立的背景、特色、意义等做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已进入创新创业教育4.0时代,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通过梳理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创新课程体系三个方面的分析,详细阐述了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融合的设计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1.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能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目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还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所需存在矛盾、教学模式缺少创新、优质课程不足、缺乏专业创新师资队伍、与互联网媒体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基于此,该文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例,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机制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需要考量的重点问题,高等教育开展科学的职业规划引导也是促进专业就业的基本任务。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融合,有助于体现思政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相关性,同时提升职业规划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以思政教育融合为背景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融合的可行性、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旨在通过两者共同教育使大学生具备更好的职业和人生发展观念走入社会。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的兴起曾经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负效应的不断显现,人们开始对科学教育进行反思和质疑。本文意在说明,科学教育只有重塑其人文价值基础,即通过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以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创造性发展为根本目标,才能适应现代文明的未来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李巧云 《探求》2006,(2):28-30,18
邓小平发展理论集中体现在关于“小康社会”的科学构想,“小康社会”构想包含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药学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的问题,该文探索了“专创融合”的解决途径:以“基于专业、深化改革、特色培养、强化实践”为主要方向,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引领,以创新创业类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完善药学岗位职业能力教育和产教融合为支撑,以期为药学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充分融合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结合目前新工科高等教育的背景和要求,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理念下,根据岭南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机械工程学科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教学设计、以学术竞赛为载体、营造工科大环境下的人文氛围、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等举措进行了"通专融合"教学改革,完善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促成了机械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高等院校开设的《中国革命史》课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科学,同时又是关于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科学。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爱国主义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年一代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感,振奋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是《中国革命史》教学的重要目的。针对目前的《中国革命史》教学实际,要把爱国主义贯穿于教学之中,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思想上重视《中国革命史》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8.
袁玲莉 《学术交流》2012,(Z1):211-212
中职语文课作为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好各门专业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要培养中职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就业和终身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科学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应寓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9.
谢广山 《学术交流》2004,(4):163-166
教育是社会生活整体的,德育是教育整体的,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的分离和德育从教育整体中的分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同时又造成了德育的孤立与失落。让德育回归到教育整体中,就是要使德育融合在教育全过程之中,以生活为出发点和根本旨归,以对人的精神生命的关怀和促进人的精神生命的自由成长为目的。  相似文献   

20.
劳创融合指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该教学理念将专业教育、劳动教育“、双创”教育三者结合,构建科学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此理念,在专业课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呈现语言文化知识,依托作业设计提升交际教学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职业人文素养,结合劳创精神传递价值观念。该理念以生成性和指导性教学策略为依据,使用成果导向、项目驱动、体验引导等教学方法,将劳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从知识、能力、素养、价值四个层面逐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