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铁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9):85-91
司法实务和刑法理论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之职务侵占罪的内涵始终存在争议,《刑法修正案(十一)》第29条职务侵占罪的刑罚配置,给司法实务和理论重新审视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关系提供了机会。围绕职务侵占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之内涵,有综合手段说与单一手段说行为方式之争,且以行为方式的不同形成了竞合论与互斥论两种区分理论学说。修改后的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刑罚配置相同,入罪数额不同,如采取互斥论,则会致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秘密窃取公司财物的行为未达到6万元数额时,无法被职务侵占罪涵摄。采取竞合论可能会虚化盗窃罪的司法适用。根据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现有理论界分,应当在借鉴德国盗窃罪与侵占罪规范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手段说释义职务侵占罪之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之内涵,将盗窃罪解释为利用职务便利窃取公司财物未达到职务侵占罪的兜底条款和加重处罚条款,不仅可以将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司法实践类型化,也可以跳出单纯的综合手段说与单一手段说之争,促进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理论共识之形成。 相似文献
2.
利用职务便利窃取本单位财物的行为,无论将其认定为盗窃罪还是职务侵占罪都会造成罪刑不相适应。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将职务侵占罪的行为方式纯化为“侵吞”的一种,同时,只要认定为职务侵占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就意味着行为人占有了目标物,在自己占有的情况下盗窃无从谈起,利用职务便利窃取的行为也就没有存在的余地。在主客观不一致的场合下,由于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解释,使得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不能并存,在这种情况下认定为无罪显然是不公平的。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盗窃行为,但由于主客观不一致无法认定为盗窃罪,至少可以成立侵占罪,同时行为人主观上的职务侵占故意也可以评价为侵占故意,故行为人在侵占罪的范围内主客观统一,应当认定为侵占罪。 相似文献
3.
欧阳爱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6-9
论述了盗窃罪和抢夺罪的区分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由一起案件出发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认为总体上当前国内主流观点和张明楷教授提出的新观点都有一定缺陷。并通过对国内学界主流观点实施有限度修正克服缺陷有效完成了盗窃罪和抢夺罪的区分。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刑法体系解释和罪刑结构为视角,回归刑事本土化立场,秉持刑法学界的理论通说,坚持将公然和秘密作为盗窃罪和抢夺罪的界分标准,以在现行刑法体系中实现罪刑均衡。基于对盗窃罪与抢夺罪行为特征的分析,明确公然性是抢夺罪的本质和核心特征,公然非法取得他人财物的行为应认定为抢夺罪,并非所有的抢夺行为都具有致人伤亡的可能性,“对物暴力”不是构成抢夺罪的必备要素,财物“紧密占有”的含义需要扩大解释为处于被害人视线范围内的财物。 相似文献
5.
马飞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1):101-104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以各种形式蔓延到了社会的诸多领域,贪污犯罪作为腐败的极端表现形式,严重侵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从事职务侦查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结合本人亲手办理的一个案例对贪污罪的对象、既遂未遂、犯罪金额的确定等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非法行医致人死亡案件中非法行医行为和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借鉴大陆法系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并运用事实因果关系的判断方法,对非法行医行为和死亡结果之间因果关系加以分析,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因果关系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芳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
叙事诗在近代发展繁盛,诗人辈出,这与社会的剧变和诗人的切身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们用具有现场感的诗歌表达最质朴的思想,反映最真切的近代社会景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晚清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